侨乡觅踪下集
这是中国创办最早的侨刊,到明年就整整110年了。几度荣枯更替,任通讯方式变化万端,《新宁杂志》至今仍以纸质的馨香、以侨乡特有的魅力,慰藉着五洲四海的华侨乡亲。
与这本小小杂志相伴随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华侨及侨乡知识分子以兴办 刊为依托,传播先声、推动 会的风云事迹。
弄潮开山
《新宁杂志》创办于1909年的台山,是家乡人办给出洋子弟们看的刊物。实际上,此前半个多世纪,从侨乡走出去的华侨及知识分子早已弄潮开山,创下了中国人 业史上的数个“第一”。
1856年12月,在美国加州进入金矿区的门户小镇萨克拉门托,开平华侨司徒源创办了《沙架免度新录》,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日 。
1872年,在伍廷芳等人鼓励下,同是新会籍、活跃于香港 界的陈霭亭创办了《华字日 》,强调新闻应“至新至真”,在言论上更突出中国人的意识。此后一纸风行南粤,一直存续到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华字日 》还广聘特约撰述员,其中就包括1912年创办新会当地第一份 纸《新会醒 》的何琴樵、施见三,足见新 新知如星火燎原,从海外到本埠,广启民智,移风易俗。
启蒙民众
1874年6月间,46岁的广东香山人、耶鲁首位中国毕业生容闳短暂回国,他所倡议并开启的幼童官费赴美留学计划已进行到第三批。繁忙的公务之余,容闳和两位香山同乡唐廷枢、郑观应等一起创办了上海首家 纸《汇 》, 业成为他在倡导留学、采办洋务同时兼顾的又一要务。
在容闳的助手当中,还有一位来自侨乡台山的书生邝其照,也是后来第四批留美幼童的领队。12年后,他回到岭南定居广州,创办了《广 》,以传播西学新知、伸张 会正义为念。虽因受到官府压力,一度改名为《中西日 》,但其又成为孙中山宣传民主革命、领导广州起义的舆论阵地,声名大噪,除了分销点遍及国内侨乡与上海等大城市,还在东南亚诸国广有市场。
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这场国人办 的高潮中,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侨乡知识分子,乘洋务运动的改革风潮提笔而起、以 为业,冀以现代观念启蒙民众。同时,他们也为民众发声、知识分子 效 会找到了新的阵地。
传播思想
直到20世纪中叶,海内外代表先进思想观念的华侨 纸层出不穷,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发出自己坚定的声音。
辛亥革命胜利后不久,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曾为有功之人与机构颁发过旌义状,1910年创刊于旧金山的《少年中国晨 》得到了“宣扬大义、不遗余力”的优等旌义状殊荣。办 的一班广东四邑华侨,以反对帝制、追求共和为己任,直到抗战期间财务拮据,仍由总经理个人垫支增出《抗战画 》以免费赠阅,唤起海外华人全民抗战的决心。
1940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三周年纪念日之时,《美洲华侨日 》在纽约创刊,提醒全体华人勿忘国耻。主要创办人唐明照(祖籍恩平)、梅参天(祖籍台山)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专业水准,在上世纪40年代逐步形成了维护华侨正当权益、团结抗日、反对内战的办 宗旨。1941年“皖南事变”后,《美洲华侨日 》率先揭露事实真相,抨击国民党当局的消极抗战,还与其他侨 联合发表“十 宣言”,强烈震撼了整个北美侨界,从此影响日增,不少华侨儿女就是通过阅读该 ,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参加救亡图存的进程。
岭南,既是中国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实践,乃至改革开放的先导地区,又是中国近代 刊、 人最重要的发源地和最繁荣的出产地,二者相生相成,又都与侨乡、华侨密不可分。
1895年,康有为先生就曾写道:“……新 尤足以开拓心思,发越聪明,与铁路开通,实相表里。”而今“侨乡觅踪”三篇,以华侨筑铁路始,至侨乡知识分子办 作结,足可见中国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过程中,硬件、软件的突进皆有赖于“侨”这个最先拥抱异质文化的群体。
推陈出新,不知华侨者,不足以语广东。
访谈
侨乡杰出 人 文化贡献远播今昔
倪俊明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近代华侨 刊大系》主编
金羊 :在近代史上,广东的侨乡为什么 刊业往往特别发达?
金羊 :如何评价华侨及侨乡知识分子所投身的 业,对中国开启民智、救亡图存所起的作用?
倪俊明:20世纪初,近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 刊作为近代 会思潮传播的重要载体和阵地,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的职责,而华侨 刊更以其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广东最早的两份侨刊《香山旬 》和《新宁杂志》为例,它们在辛亥革命前后,刊发了大量的新闻、时评和论说,一方面鼓吹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振兴实业、发展经济,革新教育、注重卫生,改良吏治、实行地方自治。同时,还宣传孙中山民主革命派在海内外的活动,讴歌为革命事业献身的辛亥革命志士,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当时的侨刊所 道:“黑夜行人,方针莫辩,醉夫梦里,感觉全无。其为我香山前此一般 会之现象乎。醉梦之中一声雷,长夜漫漫初晓日,则我《香山旬 》之出现也。”可见其振聋发聩之功。
金羊 :像梁启超、容闳、伍廷芳、邝其照等在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化人,都出身侨乡、亲身办 ,而文化贡献远播今昔。
倪俊明:是的,由于地缘、人缘的关系,侨乡得风气之先,在近代史乃至现当代涌现出一批杰出 人,而他们得眼界先开、言论彰著之便,又在诸多方面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做出积极的贡献。以梁启超先生为例,他一生除了主办过《万国公 》《时务 》《清议 》《新民丛 》等重要 刊外,也是维新派领袖、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他还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并提倡资产阶级“新史学”,学术贡献和文化贡献都相当杰出。
部分从广东侨乡走出的 人
黄遵宪(梅县),创办《时务 》(1896)
伍盘照(台山),创办美国《中西日 》(1900)
陈少白(新会),创办香港《中国日 》(1900)
杨源(梅县),创办汕头《岭东日 》(1902)
陈弼臣(潮阳),创办泰国英文《盘谷商 》(1950)
李成俊(新会),创办《澳门日 》(1958)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