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件是实事,事事暖人心。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曲靖经开区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环节来抓,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让党史学习教育“不走过场”,为群众办实事“热度不减”。
学党史 追寻红色足迹凝聚奋进力量
曲靖经开区园区党委整合线上线下阵地,创新学习载体和活动方式, 召各支部结合实际情况,多形式、多角度、多方面开展党史教育学习,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3月5日下午,曲靖经开区园区党委“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红色故事大家讲”系列活动第一期在曲靖万达广场党支部举行。党支部宣传委员张娅以《做一颗坚守岗位的“螺丝钉”》为题,分享了万达广场党支部自己的“雷锋故事”。一个个温暖的感人小故事为园区党委180余名党员同志上了精彩一课,大家表示要以雷锋同志为“镜”,做群众身边的“活雷锋”。
云南康恩贝希陶药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云南曲靖塑料(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曲靖方大春鹰板簧有限公司党支部、曲靖市麟铁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等园区党支部纷纷组织开展“学党史、寻足迹、强信念”“潮起珠江·红传万代”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寻找红色足迹中,重温党的光辉历程,缅怀党的丰功伟绩,继承党的优良传统。
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比技术比创新比实效,充分发挥党员骨干在项目攻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曲靖晶澳、曲靖麟铁等20余家企业在车间、班组创设“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炉”,让党员亮出身份、干出样子,在企业发展中当先锋、作表率。
搭平台 政校企合作解决用工难题
近年来,曲靖经开区围绕建设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产业发展的聚集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示范区”的目标,逐渐形成了以硅光伏、新能源电池和数字经济为主导的三大产业格局。
随着大批工业企业入驻及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对人力资源尤其是企业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据初步估算,“十四五”时期曲靖经开区对产业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将达到5万人,并将持续增加。目前,“招工难”的问题已日益凸显。
6月22日下午,在曲靖工业技师学院 告厅内,学院与曲靖晶澳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冠名班开班仪式如期举行,50名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晶澳的一员,实现毕业即就业、家门口就业。
此前,同样受“招工难”困扰的曲靖隆基与曲靖工业技师学院合作,开设冠名班2个,定向培养120人;与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3个“新能源隆基班”,签约学员177人。
据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智刚介绍,校企双方将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一是校企合作办学,企业在学校设置专项课程并设立奖学金,“订单式”培养人才;二是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满足学生校外实践需求以及企业定向招工需求;三是校企师资共享,企业高管到高校担任客座教授,院校专家到企业开展课题研究、解决生产难题;四是校企开展培训合作,满足企业职工学历提升、技能考证及进修等需求。通过校企全面合作,有效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助力曲靖经开区打造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两个千亿级产业。
“我们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整合资源、协同联动,除对接学校和企业外,还主动与市教体局、市人 局深入沟通对接,形成‘政府搭台,校企唱戏’工作格局。”曲靖经开区组织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局局长段冬梅介绍说。据悉,为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下一步将成立曲靖经开区政校企合作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协调联动机制和互动反馈机制等长效合作机制,不断推进政校企合作取得实效,切实为企业解决难题。
“厕所革命” 让“方便”更方便
曲靖经开区西城街道、翠峰街道把推进“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和改善民生的大事,补齐民生短板,提升群众幸福感。
两个街道通过前期走访摸排,在充分考虑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方案,科学规划、因村因户施策。同时,积极组织 区干部开展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做法,提高水冲式厕所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合理规划农村公厕布局,选址按照既不影响群众生活又能方便群众使用的原则,注重生态保护,避开河道、水库上游等水源保护区。
“街道把‘厕所革命’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任务,纳入重点工作范畴,列入各 区的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体系,从严落实监管职责,狠抓工程质量、过程监管,确保把‘厕所革命’这项工作做成民心工程。”翠峰街道党工委书记保德胜表示。
截至目前,西城街道共消除旱厕1182座,新建公厕30座,改建公厕57座。翠峰街道已新建冲水式公厕58座,改建公厕33座,改建户厕547户,街道范围内1639座旱厕全部拆除,终结了农村“旱厕时代”。
同时,加强管理,常态保洁。坚持建管并重,完善管护机制,公厕污水均未排入村庄附近河流及水库,定期安排专人对化粪池进行清淤,避免造成堵塞及溢出。严格落实“三无三有”标准,每座公厕配有1至2名保洁人员负责保洁及日常管护,居民小组每周检查不少于4次。
问企所需 解决企业员工住宿难题
“我们租了个套房,有80多平方米,三室一厅一厨一卫,沙发、电视机、床都是房东留下的,我们是拎包入住,两口子居住再合适不过了。一个月房租600元,比周边的民房便宜多了。”王洪平介绍,更让他高兴的是,楼下就可以坐公交车,20多分钟就可以到厂里,住了一个月,感觉生活很方便,治安也很好。
近年来,曲靖经开区聚焦主责主业,加快推进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曲靖经开区硅光伏产业现有工人约6500人,新能源电池产业现有从业人员约2200人,随着在建项目不断建成投产,两大产业从业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到2025年,曲靖经开区硅光伏和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工人将达到30000人。目前,在南海子工业园区、西城工业园区从事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工人有8700名,“住宿难”问题日益突出。
曲靖经开区对辖区安置小区进行全面梳理,积极与曲靖晶澳太阳能、曲靖德方纳米等企业负责人联系,组织他们到安置小区对居住条件进行实地考察。目前,翠峰街道三岔 区马街居民小组租给曲靖晶澳太阳能20余栋房屋用于解决职工住宿问题,三岔 区4个安置小区已入住企业职工1000余人,同时正加紧与其他企业联系,帮助企业解决工人“住宿难”的问题。
在大量企业员工入住居民安置小区后,曲靖经开区实施 格化管理,细分楼长、栋长、片长等管理层级,落实居民小组党员包户、干部包栋、领导包片责任机制,各街道着力在小区安全管理、生活环境、交通出行等软件上下功夫、提品质,确保企业工人住得舒心、留得下来。居民小组还成立了巡防队,加大对 吧、酒吧、KTV、夜市等场所的巡逻密度,加大打传打邪力度,确保企业员工住得安心。同时,曲靖经开区正积极与市直有关部门对接,增开公交线路,让员工出行更加方便。
盘活安置小区,有效提高了小区居民租赁性收入,户均每年可增收2.5万元,实现服务企业与群众增收“双赢”。
除此之外,曲靖经开区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聚焦产业发展中的基础设施保障,新建南海子污水处理厂,目前正加快设计建设规划方案;根据入园企业需求,新建南海子变电站,前期手续办理与设备采购正同步进行;积极配合市政府及“两中心”建设指挥部,做好医疗中心、教育中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聚焦产城融合规划发展需求,落实好拆迁安置任务;针对企业发展需求,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规范新能源电池产业安全生产,为企业解决生产安全问题;根据发展需求,积极与省、市协调,为企业解决电价问题和用地指标紧缺问题。
“要把为企为民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更好地将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激发出来的理想信念和热情激情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为促进硅光伏、新能源电池、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努力实现经开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曲靖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毛建桥的动员讲话掷地有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