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车企“开小 ”,为什么也热衷于融资?
近一段时间,车市里忽然“卷”起一轮融资潮。但是,这次的主角不是“盈利未果”的初代造车新势力,而是脱胎于传统车企的新电动车品牌们。诸如广汽埃安、上汽智己、长安阿维塔,包括去年已有融资消息传出的吉利极氪。他们背靠参天大树,却也有融资计划,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新品牌缺钱吗?
“看上去不缺钱,其实也缺钱。”都知道造车很“烧钱”。最开始,对造车“烧钱”规模没概念的,已经被时代的漩涡“卷”到水底了,比如当年的乐视们。后来,上岸的新造车,一遍一遍地告诉“后来者”,造车的门槛很高。李斌曾经说是200亿元,后来提高到400亿元;小米在去年的造车发布会上,也强调了首期投资为100亿人民币,未来十年将投资100亿美元。
传统车企“开小 ”,和之前做一个子品牌、子序列还不相同。以前是内部划分个新部门,任命个新团队,然后就在已有的资源里重新出发。现在做电动车品牌,基本的共识是要独立出去,成立独立的公司,前期一无所有,必然需要从集团层面拿资源。但越往后走,独立、集中,获取外部资源的补充,理论上可以走得更灵活、更快捷。
“看上去不缺钱”,是因为背后站了现金流储备巨多的母集团;“其实也缺钱”,是因为集团不会无条件“输血”了。既然业务独立了,那么在财务上也需要划分开,要获得资源,更需要用成绩用说话了。同时,也不排除外界资金的进入。没本事,继续缺钱;有本事,融资也可以很富有。
谁的脚步更快些?
“不会都成功,席位就那么几个。”众所周知,极氪001就是最开始亮相的领克ZERO。在吉利最初的设想中,领克直接把高端电动车的业务承接过去。但是,在匆匆的岁月里,他们还是将极氪独立出来,以“自开一派”的方式来运作。
去年8月,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英特尔资本、宁德时代、哔哩哔哩、鸿商集团和博裕投资等五家生态伙伴,正式签署共创共投战略投资协议。此次融资,由英特尔资本战略领投,五家生态伙伴的投资总额为5亿美元,投资后占极氪股比约为5.6%。
今年,更热闹一些。3月,广汽埃安完成了员工股权激励,并同步引入了诚通集团、南 动能、广州爱安等战略投资方,此轮融资共25.66亿元,整体注册资本超64亿元。自此,广汽集团间接或直接持股约93.45%,广汽埃安员工股权激励平台及广汽研究院科技人员持股平台合计持股约4.55%,此轮三家战略投资方合计持股约2%。8月2日,长安阿维塔完成A轮融资。其中,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嘉兴聚力展业陆 股权投资合伙企业、青岛月湾智 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等六家投资方增资25.47亿元。目前,总融资规模近50亿元,估值约100亿元。
在阿维塔A轮融资的前一天,上汽智己也宣布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为30亿元,具体由交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领投,上汽集团追投;同时引入了工银投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知友创投、上海国资国企综改基金、中信证券投资等多家投资机构,估值达到300亿元。
这一轮融资潮,和初代新势力的融资,有很多不同的地方。1、国有资本较多。像阿维塔、智己的投资方,都出现了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广汽埃安的投资方诚通集团、南 动能,也都是国有背景。而像初代新势力,其A轮投资方多是高瓴、红杉、顺为这样的活跃资本,或者是阿里、腾讯这样的互联 资本;2、融资规模较大。同样是A轮,阿维塔是25亿元,智己是30亿元,但早期的蔚来A轮其实只有1亿美元,理想不足8亿人民币,小鹏是22亿人民币。初代新势力融资的时候,多数是“概念故事”,如今融资,基本有成熟产品上市了,规模理应更大些;3、产业链相关方,这一轮的融资逻辑是,尽可能绑定产业链相关方。像极氪的投资方,英特尔、宁德时代,都和极氪有业务往来;哔哩哔哩和极氪的受众圈层重合;鸿商集团旗下的洛阳钼业是行业内重要的钼、钨、铜、钴等原材料提供商,同样选择了投资极氪。
IPO上市有多诱人?
“电动车的估值逻辑变了。”融资的目的是什么?筹集到更丰富的发展资源,而可以看到向好趋势的话,融资本身也是将未来的红利预定给投资方,那么,最终的临门一脚,还是IPO上市。对于传统车企而言,分拆新能源业务,最终完成上市,也做大了母集团的估值。因为电动车的估值逻辑,和燃油车完全不同了。这种估值逻辑的变化,其实是对汽车使用场景变化的一种期待。以前卖燃油车,卖出多少,直接决定了你的规模、利润是多少。卖出就结束,这款车并不会产生后续的收益。所以,汽车公司的市值,和销量息息相关,这就是纯粹的制造业估值逻辑。现在卖电动车,如果还是像以前卖燃油车那样,没有智能化赋予想象的色彩,那么,本身的估值逻辑也不会变。
但特斯拉、蔚来、小鹏等,开始给市场讲了更美妙的故事,以自动驾驶为基础,将来的汽车使用场景不局限于驾驶,可以OTA升级、订阅收费,扩大消费的空间和时间,利润点不在硬件制造,而是软件能力。所以,新势力们的估值,远远高于他们的销量,这不是按照制造业算的,而是按照软件公司估的。
独立、分拆,各自做大,最终母集团的业绩有望蒸蒸日上。吉利极氪、广汽埃安、上汽智己、长安阿维塔,在这一点上,几乎都是共识。但有一点盲区,似乎大家都在忽视。既然电动车的估值逻辑变了,那么,如果还是“以燃油车的开发逻辑去开发电动车”,或者说,只是造出了一台“电动燃油车”,本质上并没有提高估值上限。要知道,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会下一个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这两大领域,还是得抓牢。对于传统车企而言,很多时候,也多去讲讲故事,不能拘泥于旧制,还得用软件公司的思维看问题。与其让外来者改变行业,不如行业人自己主导行业的变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