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爸爸和AMD苏妈首度合体 最强游戏NUC冥王峡谷体验

前言

如图,最近体验了两件硬货,Intel Hades Canyon冥王峡谷NUC电脑,三星C49HG90DMC 32:9超宽屏显示器,玩得乐不思蜀,才想起来发篇体验文。这篇主角是NUC冥王峡谷,而抢眼的沉浸式背景墙主要配合做测试和游戏体验,单独文章另开一篇再介绍。

首先,什么是NUC?

Intel NUC全称「Next Unit of Computing」,没有特定中文名字,Unit这里指的空间、体积的意思,官方定义NUC是一款功能强大的4*4英寸迷你PC电脑,即10*10cm,机身只有0.5~0.8L体积,真的可以说是掌上电脑。

NUC虽小,但五脏俱全,在巴掌大小的PCB上,提供包括CPU、核显、主板芯片组、音频、WiFi模块及其他多种芯片在内的一套完整X86架构方案,并且支持内存、SSD存储的扩展,除了不能更换CPU和显卡,NUC与我们熟悉的电脑只有外观上的区别,PC功能还有Win操作习惯完全相同,而和那种智能盒子不是一个等级的产品。

总之,NUC以简省为概念,针对家庭和办公室推出小型化、低功耗的一体化电脑方案,除了Intel自家NUC,第三方技嘉BRIX、华擎BeeBox等也属于NUC,换个机壳。

作为Intel最新型 的NUC,冥王峡谷的最大特点又是什么?

Intel NUC的野心自然不会满足于办公家用这单一领域,尤其是这几年GAMING电竞行业的崛起,我看过一篇文章,说PC装机量逐年减少的同时,高端游戏产品的利润却上升了,说明玩家开始追求更高的游戏体验。Intel CPU研发能力没得说,也就牙膏挤得慢点,但孱弱的GPU核显一直让人诟病,这几代都没有太大起色,能和游戏联系起来的地方少之又少。终于Intel爸爸和AMD苏妈首度合体,有了这台大招Hades Canyon冥王峡谷,新一代NUC登上高性能游戏舞台,看一下两个主要配置:

  1. CPU —— Core i7-8809G处理器,Kaby Lake架构,4核心8线程,主频3.1GHz,加速频率4核最高3.9GHz,单核最高4.2GHz。
  2. GPU —— AMD Radeon RX Vega M GH显卡,核心频率1190MHz,搭配4GB HBM2专用显存,显存频率800MHz。

冥王峡谷CPU型 虽然8开头,实际沿用7代Kaby Lake架构,不过这两代主要是4核与6核的区别,所以3.9GHz的i7-8809G,纸面实力基本可以和酷睿7代的顶配i7-7700持平,最抢眼的莫过于“胶水技术”的Vega M GH显卡,并且还搭配HBM2专用显存,而不是调用内存,这是连AMD自家平台都没享受到的待遇,根据媒体信息Vega M GH达到NVIDIA GTX1060 (Max-Q)的游戏性能,官方或媒体总是有些水份的,但无论如何都非常惊艳了,考虑到NUC的尺寸,当今制作工艺的极限。

这次体验冥王峡谷的三大看点

  • 外观、扩展接口和内部PCB,如何设计集成一块中高端游戏显卡核心
  • RX Vega M GH游戏性能,特别是对比GTX1050Ti、GTX1060
  • 温度和噪音情况
  • 其他比如驱动、稳定性等
  • 规格

    冥王峡谷提供3年保修,Intel质保还是让人放心,配置有2种,这款NUC8i7HVK是高配版,i7-8809G + Vega M GH,还有一款NUC8i7HNK,配置是I7-8705G + Vega M GL,CPU和GPU都降格一档。提醒一下主机不含内存和SSD,需要自己另外购买,规格是SO-DIMM DDR4笔记本内存和M.2 SSD。

    开箱和配件

    黑色包装,烫银字体。

    冥王峡谷包装沿用Intel至尊版的黑色概念,Unlocked Performance也表明支持超频,体积大概Nike鞋盒大小,重量有点沉,另外有个前倾式的新造型。

    Intel和AMD首度合体,确切的说只有Radeon logo,AMD并无机会露脸。

    打开内盒,NUC电脑用硬垫海绵包裹,保护效果很好,配件包括NUC主机、电源线和适配器、VESA壁挂支架、安装工具和说明书。

    冥王峡谷展示

    简洁的机身,一手可握。

    对比可乐和耳机的大小。

    从上一代峡谷开始,Intel引入骷髅logo IP,打造全新的游戏NUC与普通NUC区分,尺寸也不再局限于10*10cm,这代冥王峡谷三维是221×142×39mm,体积约1.2L,比普通4英寸NUC大不少,但如果是自己搭建ITX独显小钢炮,我印象中极限情况也要3.4L或3.9L机箱(不知道是有没更小的MOD机箱),冥王峡谷体积优势依然明显,另外给2个数据参考,次时代游戏主机Xbox One X、PS4 Slim体积分别是4.3L和3.0L。

    塑料外壳,顶盖一半颗粒,像乒乓球拍的正胶面,另一半磨砂,而且迎合全民玩灯的潮流,启动后将点亮标志性的骷髅灯,支持RGB自定义。

    三面设计蜂窝孔,但不负责散热,风道主要是底部进、后部出。

    外观神似机顶盒,全黑、卧式的小主机,造型Intel应该想办法了,采用大量蜂窝孔和切面来装饰,还有极具辨识度的骷髅logo灯,不过总觉着欠缺了一种精致或说质感,可能被苹果金属磨砂口味养叼了,我看到CHH论坛已经有冥王峡谷的金属化机身MOD,颜值惊艳。也许重量和便携性是Intel考量的因素吧,如果冥王峡谷可支持立式垂直用,我会加十分。

    正面I/O接口,依次是Power电源键、指示灯、SD卡槽、USB3.1、USB3.0、HDMI 2.0a视频、USB3.1 Type-C接口和耳机孔。

    背面I/O接口,依次是音频光纤、AC电源、2个Thunderbolt 3雷电、2个Mini DP 1.2、2个RJ45千兆 口、4个USB3.0和HDMI 2.0a视频接口。

    冥王峡谷的扩展性必须点赞,Type-C、DP、HDMI、Thunderbolt主流接口齐全,USB3.0达到6+1个,视频输出也有6个4K,全部由Radeon RX Vega M GH提供信 ,包括一个方便接VR虚拟游戏设备的前置HDMI接口,即使全尺寸的ATX大板也未必有这么多的扩展接口,不要说迷你电脑。

    电源键和右边3个LED都支持RGB灯自定义。

    底面倒是金属材质,强化机身or散热?有2个VESA安装孔,大面积开孔对位内部2个涡轮风扇的风道,底盘很低(脚垫薄),我一度担心影响风扇进风能力,后面测试证明并不会。

    “板砖级”电源,几乎小一 的主机,理论上不利于便携,我测试性能的几天是拿到公司去完成(接2台电脑显示信 切换),用下来比想象中的方便,因为面积小,普通尺寸的公文包、电脑包都能满足携带要求,缺点是重量,主机加电源2.1Kg多点,所有有 友建议Intel单独出电源配件,这样经常携带主机的用户可以减重。

    电源规格,AC 19.5V-11.8A,最高理论输出功率可达到230瓦,可能为了超频做准备,日常没那么高,像玩游戏的高负载使用一般不超过150瓦。

    桌面效果展示

    内部结构

    下面开拆,因为需要用户自己安装内存和M.2 SSD,所以没有防拆标签,也不用担心保修,顶盖的内六角螺丝用配件的工具开启。

    打开顶盖,首先看到的还不是PCB电路,而是覆盖地铝板,除了强化保护机身,也负责M.2 SSD散热和安装骷髅logo的RGB背光板,拆掉M标记螺丝,再取出这层铝板。

    2条RGB线路,即骷髅的轮廓和眼睛。

    终于看到冥王峡谷的PCB庐山真面目。

    双面PCB设计,电子元器件密集,整体非常紧凑。

    光靠这一面的PCB面积太有限,打造一台超高性能和丰富接口的电脑,显然不可能,所以实际上是两面布局,正面提供用户安装内存、SSD和WiFi设备,内面才是CPU、GPU等主要芯片,主机最底部是双风扇和均热板的散热器。

    我看到用户提到过重新涂硅脂,明显降低NUC冥王峡谷温度的例子,加上散热的确控制一般,所以拿到手后直接换了硅脂,关于拆解其实不复杂,中框稍微难拆,向外硬掰开,没有技巧,但第一次足足用了20分钟,毕竟怕大力出奇迹,然后核心与散热器因为硅脂黏得很牢也需要注意。

    中框与主板接口的卡扣。

    本次搭配的内存和SSD,分别是芝奇G.Skill Ripjaws DDR4 3200 8G、海盗船Corsair MP500 M.2 480GB各一对。

    2个内存插槽,DDR4 SO-DIMM笔记本内存专用,支持双通道模式,最大32GB,最高频率不清楚,这对芝奇Ripjaws可以稳定开启XMP 3200,BIOS没有更高的内存超频可选项。

    2个M.2 SSD插槽,支持PCIe Gen3 x4 NVMe和SATA双模式,其中1条22×42/80两种M.2尺寸,另一条只能安装22×80,因为下面已装22×30 WiFi模块。

    Intel Wireless-AC 8265 M.2无线 卡,这块 卡是随主机标配的,天线隐藏在机身两边,信 比外露的差一点。这里还有SATA供电和USB接口。

    天线

    扩展接口和指示灯

    Intel和AMD史上第一次这么近的“芯连芯”,通过EMIB混合封装在一起,得益于这个异构技术,包括AMD的HBM2显存堆叠,大大减省了PCB空间,如果是N卡这点PCB面积刚刚够一块中高端显卡,为了避免热量集中,CPU和GPU之间还预留一点距离。芯片很好识别,上面独个的是Intel i7-8809G CPU,下面带小跟班4GB显存的自然是AMD RX Vega M GH GPU。

    供电方面,i7-8809G CPU采用3+2+1相供电,PWM芯片ISL95829A;RX Vega M GH GPU采用4+1相供电,PWM芯片IR3567B。

    HM175 PCH主板芯片

    双涡轮风扇

    真空腔均热板底面,仔细看有2个不同的平面高度。

    散热器模式重量为195g。

    散热器方面,冥王峡谷NUC采用双涡轮风扇并排风道,真空腔均热板加铝散热鳍片的设计,均热板在高端游戏显卡中常见,我个人理解就是大 扁平了的铜热管,核心直触面积更大,吸热效率也更高,特别适合冥王峡谷这种胶水的2(+1)超大核心组合,并且因为CPU和GPU封装高度区别,底面做了贴合高度的细节处理。散热器用料很舍得,连均热板都上了,但可能体积限制的缘故,铝鳍片散热规模不大,重量只有195g,应付冥王峡谷双核心有点吃紧。

    性能测试

    来到大家最喜欢的跑分环节,冥王峡谷NUC8i7HVK配置

    1. CPU Intel Core i7 8809G
    2. 主板 Intel HM175(NUC8i7HVB)
    3. 显卡 AMD Radeon RX Vega M GH
    4. 内存 芝奇 Ripjaws DDR4 3200 8G ×2
    5. SSD 海盗船 MP500 M.2 480GB ×2 Raid0
    6. 显示器 三星 C49HG90DMC

    (一)CPU性能测试

    首先CPU-Z规格一览,Intel i7-8809G,14nm工艺,4核心8线程,8MB L3缓存,虽然基础主频只有3.1GHz,但单核最高睿频达到4.2GHz,每多一个核心降0.1GHz,日常全核心是3.9GHz,对比同是Kaby Lake架构的i7-7700,主频3.6GHz,加速最高4.2GHz,全核心4.0G,仅有0.1GHz差别,性能非常接近,i7-8809G还解锁了超频功能,所以说是顶配4核CPU不夸张。功耗上,i7-8809G定位移动版CPU,TDP功耗45W,i7-7700则是65W,对必须外置电源的冥王峡谷NUC意义不是很大,但也会让CPU温度低些。

    核显灰色状态应该是屏蔽了,所有6个显示输出也都是Vega M GH显卡负责。

    常用CPU基准测试软件

    i7-8809G默认4.2GHz/3.9GHz

    i7-8809G超频4.5GHz

    1. Cinebench R15:852 cb,962 cb
    2. Super π 1.9 100M:8.888 s,8.218 s
    3. wPime 2.10 32M:6.716 s,5.859 s
    4. Fritz Chess benchmark 4.3.2:15728,17915
    5. CPU-Z 1.78:8236,9627
    6. WinRAR 5.40:11261,11585
    7. X264 FHD Benchmark:29.0,32.2
    8. POV-Ray 3.7:1819,2004

    性能数据图表,i7-8809G默认、超频4.5GHz以及对比i7-6700K、i7-7700K共4组数据,后两者跑分摘自 上数据,7700数据太少而换了相近的6700K。

    由于主板、内存等硬件平台差异还有软件、设置等差异,肯定做不到完全公平,就是参考个大概,i7-8809G对比6700K各项差距5~10%左右,7700K差距10~15%左右,符合前面分析,而超频后的i7-8809G性能已超过6700K,甚至可摸一下i7-7700K(单核4.5GHz,全核4.4GHz)的美臀,但我不建议超频,因为会碰到温度墙,事实上3.9GHz已经是日常性能和温度的平衡点,否则官方为什么不直接做成全核心4.0GHz呢,毕竟过了4GHz坎的话,用户心理预期也好,卖点也好会强很多。总的来说,i7-8809G处理器部分性能超强,如果是日常应用或游戏,与桌面顶级4核几乎是不会有体验区别。

    (二)内存性能测试

    XMP-3200内存跑分

    AIDA64 Memory Benchmark数据分别是,读取43815 MB/s,写入47125 MB/s,复制40974 MB/s,这组数据和i7-7700K的3200内存性能也完全是一个水平。

    (三)SSD性能测试

    两块海盗船MP500 M.2 NVMe SSD我组建了Raid0,所以跑分性能夸张,持续读写都超过2000+MB/s,4K多队列也是1000+MB/s级的表现。

    (四)GPU游戏性能测试

    接下来是重头戏,冥王峡谷NUC的显卡测试和游戏。

    GPU-Z规格一览,型 AMD Radeon RX Vega M GH,和i7-8809G一样M代表移动版定位,14nm制程工艺,1536个流处理器,96个纹理单元,64个光栅单元,PCIe×8 3.0带宽,虽然工作在×8模式,但性能影响可忽略,只有旗舰多卡系统才需要。核心1190MHz,搭配AMD标志性的HBM2显存,4GB容量,800MHz等效1600MHz,并且Vega M也可以超频。

    功耗上, 上给出的数据大多是冥王峡谷CPU和GPU合计TDP 100W?我个人对这个数据表示怀疑,因为Furmark拷机时,主机功耗会达到150W,如果双拷机功耗将更高,所以倾向于TechPowerUp给的数据库,RX Vega M GH本身就是100W TDP设计,不过TechPowerUp有个数据是明显错误的,RX Vega M GH性能竟然比GTX1050Ti低了一点,真相来看看测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9月13日
    下一篇 2018年9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