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科技创新的智能化优势 支撑“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柳 洲

经济 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自今年5月份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相关要求,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 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找准了前行的动力。

一、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 会循环等问题高度重视。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梳理总书记关于新发展格局的论述,也常常会论及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是支撑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势所趋。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是我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从短期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基础,竭力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长期性看,科技创新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保障和引领作用。在产业方面,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但是,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如何确保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关键是科技创新。只有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才能切实增强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才能夯实和升级产业基础,提高其现代化水平,打造未来发展的新优势。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是国际竞争的形势所迫。当前国际发展环境复杂多变,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冷战思维日益盛行,没有核心技术的优势就没有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对于中国而言,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不仅从别人那里拿到关键核心技术不可能,就是想拿到一般的高技术也是很难。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否则,根本不可能维护国内和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更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 会循环。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所驱。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因此,既要看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面临风险挑战的长期性、复杂性、严峻性。推动经济 会发展,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基于此,我国所要构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然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主要形式的高层次、高质量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实现这一新发展格局的高层次和高质量,一方面需要围绕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积极打造以“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为引领的创新链;并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发展中,切实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切实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地位和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需要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新机遇,抢占国际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加快布局和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有效引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产业链的现代化,主动打造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把握科技创新智能化特征,打造国内国际创新发展双循环格局

进入新世纪,经济和科技的信息化、数字化、 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构,并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只有站在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上,才能牢牢把握大国经济政治博弈的主动权。对此,我们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只有把握新世纪科技创新的新规律和新范式,才能成为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以“鼎新”带动“革故”,打通堵点、连接断点,促进创新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满足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

20世纪中叶以来,科技创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经历了信息化、数字化、 络化的大发展。在世纪之交,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加大科研信息物理系统的建设力度,科学研究的信息化进一步强化,并催生了数据密集型科学新范式;与此同时,随着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科技创新在大数据和大算力的支撑下,进入到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像微积分和数值模拟一样,成为实现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新工具。

当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和科学知识生产最重要的劳动资料,推动科技创新发生了智能化的变革,并体现在技术方法和工具的变化,以及组织模式的变革上。面对后疫情和智能化时代的“危”和“机”,我们一方面要根据智能时代科技创新的特点,提高中青年科研人员对人工智能技术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加强在智能化的科研软件和相关工具方面的研发投入,提高基础软硬件的自主可控能力和水平,大力加强5G技术条件下的开放共享型科研基础信息设施的建设,加强跨学科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链条,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的国内创新发展大循环。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科技治理,主动打造全球化的科研信息物理系统,通过仪器设备、计算资源和数据的共享,建立和完善以我为主的全球科技创新 络,打造国内国际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的创新发展双循环格局。

三、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保障新发展格局

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经济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打造国内国际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的创新发展双循环格局。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速度和效能,既要遵循科技发展规律,找准科技创新的发力点和制高点;还要遵循特定环境下国内国际的经济 会运行规律,构建完善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促进全 会的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循环。

当前,我国的发展环境严峻复杂,没有一个好的制度保障,很难快速形成科技竞争优势,也几乎不可能打造出一个在全球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的创新发展双循环格局,更不可能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快速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举国体制是我国应对风险挑战、推动经济 会发展的重要法宝,既要善于运用这一法宝,又要将其因时而化,并赋予时代内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国家治理的高度,明确提出“构建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十分关键。

在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构建和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其核心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防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活动中的市场失灵问题,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激励各类科技创新的主体,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更加积极主动的协同创新。构建和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是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防范传统举国体制的科研攻关与经济脱节的问题,避免市场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的“政策失效”。

构建和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在“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发挥好我国的制度优势,以更有效的政策,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对一些方向明确、影响全局、看得比较准的,要尽快下决心,实施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破除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梗阻,组织全 会力量,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7月3日
下一篇 2020年7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