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管控升级了!
这两天,江干、拱墅、余杭等区县市纷纷发布出行管控通知,通知中有一条特别惹人注意,那就是“每两天每家可派1人外出采购”。换句话说,每家每隔两天可以有一个代表出门“放风”。
你们家,又是派谁出门的?也欢迎大家投票说说,疫情结束后你们都想吃什么~~
与公婆同住一个小区的一家三口
婆婆是主力,当然婆婆买
“今天下城区发了禁令,我们赶紧把婆婆派出去买菜。”家住下城区西文东苑小区的赵小雨说,她们夫妻俩不会烧菜更不会买菜,这种时候当然要派家里“最厉害”的出门采购啦,而且婆婆会开车,出门也方便。
下午三点多,婆婆拎着六个袋子满载而归。仔细看看,有猪肉、青菜、花菜、豆芽菜、菠菜、甜豆、豆腐、油面筋等,还有各种油盐酱醋。赵小雨说,过年期间家里囤了不少荤菜,现在还够吃,只需要买一些蔬菜就可以。
△刚买回来的菜
从年初二开始,为了减少婆婆外出买菜的次数,赵小雨一家坚持“两天吃火锅,一天吃炒菜”的制度。她说,接下去一段时间,还会继续这样的吃法,能少出门就少出门。
△冰箱存货
年轻小夫妻+2周岁儿子
老爸“千里”送菜
大年初九,孙莉莉一家三口从娘家搬回到自己家(阳光城翡丽湾)住。回来时,她们还顺便带回了一些蔬菜。
△娘家带回来的蔬菜
“搭配家里冷冻的牛肉、鸡肉,还有单位发的酱货,一荤一素,刚刚好。”孙莉莉说。
就这样,每天夫妻俩都只吃两顿,早中饭和晚饭,配菜不是牛肉汤就是酱菜。今天,夫妻俩上秤一看,齐刷刷地瘦了,“我瘦了10斤,我老公6斤。只有我儿子胖了1斤,因为他三餐正常。”孙莉莉说。
△家里存货
接下来几天,会派代表出去采购吗?
“不会。”孙莉莉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她说,她们家的囤货够充足,而且她老爸每隔几天也会送点蔬菜到小区门口,“能不出门就不出吧,安全点。”
新婚小夫妻
外卖
刘磊夫妇住在临平思惠家园小区。大年初五,他们从安徽老家回到杭州,足足带了一蛇皮袋的蔬菜,大白菜、青菜、包心菜、萝卜、胡萝卜等应有尽有。
“大白菜放阳台,不容易坏,萝卜这些能久存的放冰箱,青菜这些容易坏的就先吃。”刘磊说,平时还会从盒马鲜生订购外卖,买鱼虾和消毒液、盐等日用品。
从初五到现在,从老家带回的蔬菜吃的只剩下两颗大白菜了。接下来,该派谁去买菜?
△吃剩的大白菜
“都不想一个人出门,索性还是叫外卖,反正盒马鲜生也很方便,上午叫下午就到了。”刘磊说。
与爸妈同住的“大户人家”
年轻男主人负责采购
这几天,孔凡一直在家办公,同时,他也当起了家里的“当家人”。不仅负责出门采购,更是挑起了烧菜的“重活”。
△家里存货
孔凡的父母年纪都大了,父亲63,母亲60岁,疫情之下,当他得知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感染时,便揽下了这些活。
“这个时候男人不挑担子,什么时候挑?”孔凡说,平时家里买菜烧饭都是爸妈负责,现在空了,是时候帮忙做些事情。
租房住的单身妹子
肚子靠速冻食品填饱
1月31日从富阳回杭州时,骆小才的妈妈给她准备了三包速冻食品,分别是2包馄饨,1包水饺。
只吃了3天,“粮食”就吃完了,骆小才趁着上班的间隙,去了趟超市备货。同样的,她依旧买了一堆速冻食品:刀切馒头、奶黄包、汤圆……
“我只有一个煮泡面的锅……即便有厨具,我也不会烧啊。”骆小才说,这种时刻她深深地体会到了厨艺的重要性,因为她吃速冻食品快“吃吐”了。
接下来,骆小才准备下载各个买菜软件,买各种火锅食材。“就当换个口味了。”
为什么选火锅?还是那句话,因为她只有一个煮泡面的锅。
空巢老人
子女帮叫外卖, 工帮送
86岁的马大伯和老伴俩人住在闸弄口新村。因为腿脚不好,老俩口基本不出门,平时的菜都是由女儿买来送到家。疫情发生以来,因为各个小区管控升级,女儿也只能叫外卖把菜送到小区门口。
到家的“最后一公里”该怎么办?
“外卖到了,我女儿就联系 工帮忙送上门,真是辛苦 工了。”马大伯说。
投票
宅在家里的日子,很多人也开始了对“疫情过去后吃什么”的畅想。赶紧来投个票吧!也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们,你最想吃什么?
每日商 (ID:hzmrsb)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