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县蓑衣樊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入选淄博市第二批“有解思维”暨“十大创新”案例

蓑衣樊村位于高青县常家镇东部,地处沿黄土地沉沙区,旱田耕地少,基础设施差,曾经这里是省级重点贫困村。如今,村民们以“水”而生,靠“地”而兴,每个人都成为乡村旅游的“追梦人”。

近年来,蓑衣樊村抢抓天鹅湖国际温泉慢城建设机遇,全力发展农旅文旅融合产业,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0.8万元提高到2021年3万元,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国家级荣誉称 。

构建产业模式

打造“强村富民”乡村游

盘活土地,为发展乡村旅游腾出劳动力。全村1570亩土地全部流转,成立公司进行规模经营,将村内原有稻田、池塘进行优化整合,发展稻田养蟹、藕池养虾的立体种养产业,凭借独特口感,大米单价提升,再加上每亩5000元左右的螃蟹收益,产出效益较流转前提高近3倍。

打造“公司+农户”的乡村旅游运作模式。由党支部牵头村集体先后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 、文化旅游公司,发动群众以资金、资产等多种形式入股,按股分成,公司雇佣村民成为员工,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民宿。经过几年的发展,全村年增加旅游收入13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近80万元。

加强与“大景区”联动,错位开发特色旅游项目。蓑衣樊村依托天鹅湖国际温泉慢城、黄河安澜湾等景区资源,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农文旅产业,推出独具“湿地渔家”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如渔家民宿、休闲垂钓、湿地研学、湿地赏莲采荷、湿地迷宫等乡村体验游特色项目。2022年已累计接待游客40万人次,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强化内涵建设

打造“民俗风情”乡村游

乡村旅游开发不切断“文脉”。蓑衣樊村的旅游开发依托黄河风情,厚植文化底蕴,注重农耕文明、田园风光、乡村生活等乡土元素的保护。加强经营乡愁、经营文化的理念,在旅游项目、民宿风格、旅游产品中融入了“黄河水乡”元素,带动了苇蒲草编、粗布纺织、灯笼轧制等产业迅速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生意火爆,带动从事白莲藕种植、淡水鱼养殖、手工编织、糠画制作等特色农副产品的劳动力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传承。

打造美丽宜居的现代文化。通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强化乡村文化“硬件”设施,建成村民文化广场、儿童之家,村民阅览室、老年人活动室等设施。另一方面强化乡村文明“软件”能力,深入开展“美在家庭”创建、“文明家庭”评选、移风易俗等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村”。

培养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旅游。蓑衣樊村成立全县首个乡村振兴学院——星火学院,依托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已有500余人次参加培训。同时,吸引2名市乡村之星、50余名农村技能人才回村创业发展,为乡村旅游聚人才、凝合力。

构建支撑体系

打造“宜居宜游”乡村游

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相匹配。深入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大提升行动,改造、新建旅游道路4000余米,种植苗木、灌木5000余株,统一引导和帮助村民美化庭院、美化街道,实现村内巷路硬化、美化、绿化,全面提升村居环境。

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相匹配。围绕周边旅游资源分布,科学建设旅游交通线路,与天鹅湖国际温泉慢城桥路相连、水路相通,周边的桥梁、水工建筑物等按景观工程打造。

公共服务与旅游发展相匹配。截至2022年,已发展农家乐20余家,建成别墅木屋17套、东方红会议室、人民公 大食堂,可同时容纳500人开会就餐、150人住宿。打造红色文化一条街和农耕文化一条街,配套建成蓑衣客栈、稻田咖啡屋、体能拓展训练场、儿童游乐场和旅游商品特色店,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休闲度假、体验等一条龙服务。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0月19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1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