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都被偷了,真没办法了?

脸都被偷了,真没办法了?.mp36:16来自光明日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披露了一个“细思极恐”的事实——你的脸,随时都有可能被“偷”。据 道,包括科勒卫浴、宝马、江苏大剧院在内的20多个知名品牌或机构,通过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非法采集甚至滥用人脸信息。这些商家掌握了人脸信息,能洞察你的年龄、身份甚至情绪以及消费习惯。

这不是一个新话题。去年,多家楼盘售楼处安装摄像头对看房者“采脸”,有人戴头盔看房,上了热搜,也引发了一波对采集人脸信息采集泛滥的讨论。

3·15晚会的 道,进一步剖析了人脸信息采集的操作门槛之低、相关服务提供商的普遍、人脸信息被滥用后果之严重,及被采集者维权之难。这提醒了人们对人脸信息遭采集和滥用问题的重视,其实也为治理提供了突破口。

关键环节有三个:人脸信息采集服务提供商、人脸信息采集应用场景和消费者。

人脸信息采集较低的技术要求和广泛的应用场景,是不少企业竞相涉足这一领域来分一杯羹的动力。作为一项商业行为,这本无可厚非。

但问题是,对于这类企业的监管还不够到位。不论是先天制度设计,还是常态化监督,都落后于行业发展的速度。而一旦在这一源头上失守,后期的监管成本是巨大的,效果也是要打折扣的。

在应用场景上,人脸信息采集已远远超出了必要的公共服务等场景,广泛应用于商业和金融领域。这本就是埋下了一颗安全隐患的“定时炸弹”。更遑论各种违法违规操作层出不穷,比如一些 站平台内部人员倒卖人脸信息,一些AI换脸软件野蛮生长等,这进一步加剧了安全风险,消费者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受到威胁

更可怕的是,这些或明或暗的风险,往往都发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消费者防不胜防,维权难上加难。

其实,我国并不缺乏界定和规范人脸信息采集的法律法规。《民法典》等法律中都说得明白,未经用户同意随意采集人脸信息,是侵害用户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的行为;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超越了公民个人相应授权和许可,即可认定为非法;企业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但基于三大环节的监管乏力,人脸信息采集泛滥的现状未能得到根本扭转,广大消费者仍处于被“偷脸”的风险中。

当务之急,首要是进一步健全关于人脸信息采集的立法,尤其是要规范约束好服务提供商的经营行为,从源头上管好。既要建立完善严格的行业准入门槛和资质检验标准,将所有从事人脸信息采集的企业纳入监管范围;也要对一些违法违规、屡教不改的企业给予有力的惩处,必要时也可以引入永久行业禁入制度。

其次,应当对人脸信息采集应用场景来一次全面梳理,除了必须采集的场景,可采可不采和不能采集的场景下,都应当做到不采集。退一步说,商家如要采集,需要对消费者进行明确告知,征得同意后再采集。对商家、互联 平台采集设备的使用、采集过程及后续对人脸信息的保存、使用等环节,要有全程监督。该删除的信息要及时删除,降低泄露和非法交易的风险。

对于个人来说,提高对人脸信息采集的敏感度,充分行使作为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抵制不合理的人脸信息采集,都是必须。

工作人员在地铁站刷脸过闸。新华 发

另一个做法是,加强对相关案件的宣传力度。去年11月,被称为“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的郭兵起诉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刷脸入园案一审宣判,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被判删除郭兵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不过,因自己其它诉求未获法院支持,郭兵后选择了上诉。

但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这种在司法层面的博弈,只会让人脸信息采集的相关争议越辩越明,为商家合法经营和消费者维权增添更多底气,引导全 会关注和重视人脸信息采集问题。


文字:汪灿

图片:新华 、央视财经等

朗诵:王茜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2月12日
下一篇 2021年2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