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安徽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园霸凌事件”,经过新安晚 、安徽 、大皖客户端追踪 道,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6名施暴少年因为“江湖义气”对同窗大打出手,这让一些读者对于“误入歧途”的青少年担忧不已。而在安徽省未成年犯教管所,这样误入歧途的少年还有很多,他们在最美好的年纪里走上了犯罪道路,让成人 会不得不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教育做更多的反思。
人物1
面对欺凌 他不该拔出刀来
如果不是4年前发生的那一切,小华(化名)或许已经平静地读完高中,考上心仪的大学,成为弟弟读书的榜样。而如今,他已经在安徽省未成年人犯管教所里度过了4年时光。
在省未管所教育科长、首席心理咨询师刘丽军的眼里,小华是个安静的少年,他有思想,也肯听话,做事也踏实。刘丽军回忆,这个孩子起初进未管所时,一直沉默寡言,很少吐露自己的往事。渐渐地,他和别人相处熟了,这才艰难地说出自己经历的那一段难以忍受的日子。小华出生在安徽某市的农村里。到了上初中的时候,由于学校离家里很远,小华带着弟弟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以方便在学校里学习。
有一天,一名同校的同乡找到了他,向他求救。原来,同乡一直受几个 会青年的欺负。听了同乡的诉苦,小华按捺不住 义 愤 ,他 替 这 个 同 乡 出 头了。哪里知道,小华因此惹恼了几名 会青年,几次遭受欺凌。2014 年的一天,这批 会青年突然围住了小华和弟弟的住处,嚷着让小华出来。小华慌了,他让弟弟趁机出去,去买一把防身的刀子以防万一。还没等弟弟回来,小华在出外查看的时候被对方团团围住,遭受拳打脚踢。小华在惊恐中,发现弟弟已经回到了现场,“当时脑袋一片空白”,他拿出弟弟买来的一把刀子,就朝周围的人挥刀捅去。小华说,他事后清醒过来,才 知 道 自 己 一 连 捅 了 一 人 四刀,其中一刀在对方肺部,导致对方不治身亡……
人物2
只因口角,她怎能刀捅同桌
小宁(化名)是某学校的高中学生,她不仅成绩不错,而且长相出众,身材高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她应该有比较光明的未来。然而,一天早上的一件小事,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2014年的一天早上,正是学校的早读时间,同学们都在早读。小宁的个人习惯是大声朗读,这样她才能记得住。而因为她朗读的声音太大,引起了同桌小丽(化名)的不满。两个人为此发生了口角。两个人交涉良久,在课堂上无法解决这个纠纷,遂相约课后去解决。
下课后,小宁带着男友去,约小丽到宿舍。在宿舍中,几个人再次发生纠纷,小宁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刺向小丽。没想到,本来只是想“教训一下小丽”的小宁在混乱中刺中了小丽的大腿动脉,一时间,小丽大腿鲜血直流。看到小丽腿部鲜血喷涌后,小宁慌了神,赶紧拨打120联系急救车,但是,后来小丽还是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不幸死亡。小宁也因此被法院判刑6年6个月。
人物3
私下约架,他竟刺死了同学
小剑(化名)来自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个孩子的各方面素养都不错,成绩也很好,在班级里还担任班长。可是,在小剑行使班长职权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引起了班上同学小磊(化名)的强烈不满。2017年10月份的一天,小剑接到了小磊的短信,要他到校外某处去协商解决两个人之间的纠纷。当时,小剑恰巧要去超市为班上一名同学订做一份生日蛋糕,就顺势在超市里买了一把水果刀放进了包里,以作不时之需。然后,小剑就背着包去了和小磊约定的地点。
小剑到了地方一看,小磊还带了几个朋友过来。最后,他们当场约定,小磊的朋友就在旁边围观,让小磊和小剑两个人“单挑”。在两人冲突的过程中,小剑掏出了包里的那把水果刀,小磊被刺中了要害部位,最后经抢救无效不幸死亡。小剑最后因故意杀人,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
据管教干部事后问小剑,和小磊发生纠纷的时候,为什么不和老师或者家长讲?小剑说,以前在班级里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他一个人就处理好了。然而,就是因为这一念之差,改写了两个人的生活轨迹,给两个家庭也带来了无尽的伤害。
□ 亡羊补牢
未管所力图激发孩子正能量未管所有高墙、有铁窗、有铁丝 ,除了用这些必要的惩戒手段遏制住这些未成年犯心中的“恶”,未管所还努力引导这些可塑性较强的未成年人,释放出心中善的一面。安徽省未管所党委委员、副所长林芸介绍,未管所采取多种手段激发这些孩子心中的正能量,以让他们正常回归 会。据介绍,安徽省未管所对于收押的未 成 年 犯 有 多 重 矫 正 手 段 ,“一般在收押之初,我们会通过国际通行的软件对其进行心理状况评估。按照其心理健康的得分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
林芸介绍,对于在未管所步入成年门槛的少年犯,未管所会为他们举办特殊的成人礼:邀请孩子的父母来参加,现场会播放旋律悠扬的音乐,让孩子和父母深情拥抱。这样的仪式感让孩子们受到很大的触动,不少孩子在仪式上痛哭流涕。除此之外,安徽省未管所还成立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和理念。
□专家提醒
有几类孩子容易走歧途
安徽省未管所教育科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丽军在接受采访时称,随着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力度的加大,目前对一部分 会危害程度不大、主观恶性较小的未成年犯,一般判处缓刑,对其采取了 区矫正的方式处理。近年来,未管所的收押人数在下降。
刘丽军称,在对未成年人教育方面,对于那些成绩较差、在正常的 会评价体系里评价较低的孩子,家长和学校要尤其关注。因为这些孩子长期游离于主流价值观评价之外,他们会特别渴望得到关注。如果在和别人发生纠纷的时候,可能会不择手段,采取极端的方式,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刘丽军说,还有一个方面值得教育专家和广大家长注意,那就是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如果独生子女在家庭里被过分宠溺,长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进入 会集体生活与他人共处时,就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从而容易出现心理失衡,产生问题。
刘丽军称,就家庭教育来说,一般是两类孩子容易出问题:第一类是家长和孩子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家长迷信棍棒教育。孩子长期在家里感到压抑,亲子关系紧张。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庭,性格会一下子畸形反弹,从而出现问题。还有一种是另外一个极端,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完全放任不管,这样的孩子也容易走入歧途。
□ 延伸阅读
“校园暴力”已引起 会重视
据媒体 道,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主任郑新俭今年年初公开透露,2017 年前 11 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 2486件 3788 人,提起公诉 3494 件5468 人。相较于往年,整体呈上升趋势。
在百度输入“校园暴力事件”,弹出的事例不胜枚举。学校,普遍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地方,可本是书声琅琅、纯洁美好的校园,为何变成了个别学生拉帮结派、打打杀杀的江湖?
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主要是“问题少年”,他们大多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而“问题少年”的缺乏管教、学生们的“江湖”义气,和普遍“以暴制暴”的“复仇”心里成为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
对此,心理学家郝若平指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言行举止趋同于成人,喜欢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认同。当他们内心郁积的困惑或愤怒无法释放时,在感情的冲动下,就可能会通过暴力达到目的。”
2016 年 4 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同年 11 月,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等九部门再次对此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并于 12月将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预防与应对纳入安全专项督导工作。
2017 年 12 月,中国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对于有关学生欺凌的预防和事后处置等问题,给出了明确规定。
而在今年两会上,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成为委员、代表们的热议话题,有声音呼吁尽快制定《反校园欺凌法》。对此,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胜明表示,校园暴力、校园欺凌,有的行为非常恶劣,对这个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建议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修法过程中,一定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综合《中国新闻周刊》等 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