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徐州纺织厂职工宿舍,随着岁月的磨损,当年干净洋气的楼房已变得破旧不堪,与后来拔地而起的新住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此前,曾盘亘于明珠路、建国西路和纺织东路间,占地25万多平方米的徐州纺织厂,已经变成了湖光山色小区、恒盛广场以及阿尔卡迪亚小区。
此去经年,“纺织路”这个名字,也只有老徐州才懂得了。。。
纺织路8 院的几栋楼里,有些住户已经搬走了,搬迁公告规整的贴在各家大门左右,剩下的住户虽然暂时还没搬走,但也开始默默地倒计时了。
沿街的租房子卖菜的大姐说:快拆了吧!这房子太破啦!
徐州纺织厂,始建于1958年10月。其前身为位于徐州民主北路68 的上海国信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分厂。
上海国信纱厂创办人韩志成在回忆中说:“全国解放前夕,上海当时一件棉纱只能换400斤棉花,不但加工定货少,利润也相对减少,生产甚感困难。听说北方如济南、徐州等地,一件棉纱可以换回800斤棉花,利润要比上海高一倍。经过调查,认为徐州地处津浦、陇海两铁路线的交会点,是交通要道,这对收购原料,销售产品在运输上都较方便。另一有利条件是徐州未曾设有纱厂,我们可以独家经营。于是我们就决定在徐州开厂。”
1949年10月,上海国信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分厂组建成立。徐州分厂的初始厂房是一处空着的马棚,国信纱厂从上海调去了机器设备和老技师,只花了十八天时间,就开工生产了。上海的工人大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厂家只好增加工资提高待遇,动员了一批工人前往徐州,给新建纱厂的生产做好铺垫。
三个月后,徐州当地的招工情况却出入意料的好。原计划招工100人,前来 名的竟有1000人,大都是初中毕业生,有的还是高中生。这些新工人个人素质很高,很快便能掌握技术,独立操作了。
到1955年公私合营时,徐州国信纱厂也发展成为拥有五万纱锭,近千台机器的大型工厂了。当初招收来的工人,有的已升任厂长、工程师;有的成为了国家干部。
到1957年,徐州国信纱厂棉纱年产量已达60余吨,这是其创业成功的重要标志。1958年,在国信纱厂的基础上组建徐州纺织厂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1966年,棉纱产量连续翻番,到1977年已达1958年建厂初期的11倍之多。即使是“文革”期间,全国百业荒废,徐州纺织厂也没有停止生产。
徐州纺织厂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91万平方米,属于当时徐州地区大型棉纺织企业,主要工艺装备水平基本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
纺织宿舍,也曾是簇新的楼房,家里有自来水,有卫生间,对于当时许多还住在棚户区大杂院的徐州人来说,这是件太令人羡慕的事。
而作为中国最主流的产业工人,纺织女工屡屡被搬上荧屏,画进油画,印到人民币上,是中国职业女性的代表形象。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徐州西城,经常可见下了早班的纺织女工,晨光里,她们顶着湿漉漉的头发笑语欢声,结伴而行。辛苦的三班倒、噪声喧天的车间,都没能抹去她们对生活的期许。她们是吃苦耐劳的楷模,是爱岗敬业的榜样,是独立自主的新女性。
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国营企业的阵痛期,一大批的国企破产,员工下岗,徐州纺织厂也没能逃脱厄运,在兼并了人造毛皮厂、织布厂,试行改制之后,这辆大车终于积重难返,停在了2004年的秋天。
以徐州国信纱厂为起点,徐州纺织厂渡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非凡岁月,历经私营、公私合营、国营的所有制变更,从民族资本企业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企业。却在进入21世纪后,由于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加之受到体制机制的制约,最终通过破产改制退出市场。
2004年9月24日,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江苏银宇三联集团有限公司(更名后的徐州纺织厂)破产!徐州最大的纺织企业,就这样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随着最后一片宿舍楼的消失,这个半个多世纪的老厂将消失地再无片瓦,只有“纺织路”这个名字,犹在滚滚红尘中留恋张望。。。。
指点科技_纺织面料ERP一站式解决方案供应商,如有需求,请私信!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