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日,“泉林之夏,葚果红了?山东省金融文学采风笔会”活动在夏津举行。
我这是第三次走进夏津,这个地处鲁西平原、冀鲁交界之处素有“银夏津”之称的千年古县,领略黄河故道生态森林公园风光,体验亲手采摘那千年树龄的葚果,品尝油桃、黄杏和风味名吃,对夏津的人文历史、自然风情便有了更深一些的了解。
夏津在齐鲁大地算不上大县,它人口52万,面积800多平方公里,但它的置县历史可上溯西汉初年,古称鄃县。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96年)始称夏津县,是著名的千年古县。新中国成立后,夏津县曾多次调整行政区划归属,河北衡水专署、山东德州、聊城都曾管辖该县,1961年,复为德州专区(今德州市)至今。
诸位文友齐聚夏津,自然要对夏津县名来历感兴趣。其中“津”字,大家看法一致,此处为古黄河渡口,是春秋时齐晋会盟之要津。“津”渡口也。但“夏”字的来历谁也说不清。一番考证后,有三种说法:一是因“夏盟之地”而得。夏津是春秋时期,齐、晋会盟之地,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召集齐、宋、鲁、蔡、郑、卫、曹诸国会盟于践土(今郑州北),史称“夏盟”,齐、晋会盟亦可称“夏盟”,“夏”字当由此出。二是因“夏王朝”而得。古冀州是夏王朝的王畿之地,后又视为“夏地”,夏津地处古冀州之“要津”,称“夏津”也在情理之中。第三种说法是与禹水有关。夏津地处老黄河故道,是传说中大禹疏导的黄河,亦称禹河,夏津地处禹河渡口,此为“禹迹”,禹又称“夏禹”,“夏”字由来便可以理解了。
我最初知道夏津,还是许多年前的事。1978年我刚入伍,新兵连我的老班长田光平便是夏津人。田班长1970年入伍,先是在空军空降兵15军服役,后因我们空军高炮十九师扩编需补充士兵骨干,他调入我师。他为人朴实忠厚,军事技术过硬,又是超期复役,军龄比我们连长还长好几年。因此,战友都非常尊敬他。因是老乡关系,我们闲聊的机会便多起来,从他那里我第一次知道山东西北部有个盛产棉花的夏津县。“银夏津”的誉称便是从他那听说的。
第一次走进夏津是2012年3月,我因公途经夏津,顺便拐了个弯,到苏留庄镇后屯村去看望分别30多年的老班长田光平。1979年秋,我们部队刚从广西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前线撤回武昌不久,老班长爱人带着孩子到部队探亲,当时我在团部电影组工作,曾多次去九连看望他们,随后老班长便告别了服役9年的军营返回故乡夏津。虽说30多年没有见面了,但前些年我们一直有联系,如今老班长俩儿子跑汽车运输都已成家。他家里种了十几亩棉花,还在村里中心大街沿街开了一间店铺,专营棉籽油补贴家用,加上老班长每月还有几百元参战补贴,生活也还说的过去。他所在的后屯村距离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只有几里路。
盛情之下,我跟随老班长夫妇到“齐晋会盟广场”、“桑椹公园”去转了转。中午,在景区附近一家饭馆里,老嫂子安排了丰盛的午宴招待我。虽说前后只有几个小时的相聚,不但了却了我探望老班长的心愿,也让我第一次领略了夏津黄河故道暮春时节的风采。
我第二次走进夏津那是2013年4月,山东创作中心、《金融文学》杂志山东办事处的裴主任陪同我前往山东泉林纸业夏津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董善昌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说起董先生,我们也是有过一面之交的老朋友了,那是2012年10月,我们共同参加了《金融文学》杂志 在济南山东行政学院主办的“2012年金融文化暨金融文学创作高端论坛”,我是论坛的主持人,泉林纸业夏津有限公司是协办单位,董先生在会上致辞。由此可以看出,董先生对金融文学事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第二次走进夏津,我更多地了解了泉林纸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董先生陪同我们共进午餐,董先生诚恳好客的为人风格,睿智严谨的经营管理作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次走进夏津,得到泉林纸业的支持,山东创作中心组织文学笔会采风活动。
到达夏津的当晚,泉林纸业在酒店举行欢迎晚宴,董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中国金融作协副秘书长、山东创作中心主任贾善耕先生讲话,并代表与会的作家创作员向泉林纸业及董先生赠送了文化礼品,其中我的老朋友淄博市书法家张志辉先生书写的“金融之友”和我的同事张德森先生书写的“善者其昌”以及由我撰稿、德森先生书写的“泉涌溪水远,林茂栋梁高”大幅书法作品赢得了现场大家热烈的掌声,我也书写了两幅扇面“山晴花枝繁”“游鱼动绿荷”送给董先生以做纪念。
清晨,我有早起散步的习惯。5点多钟,我带上相机,来到与宾馆一路之隔的人民公园。
绿树掩映的甬道上,散步的人群三三二二,以老年人居多。高大的不锈钢棉花造型的雕塑,矗立于公园广场中央,晨练的人群在“棉都崛起”四个金色大字的映衬下,舞起太极功夫扇。不一会儿,公园高大的电子屏上大喇叭里播出县广播电台的播音开始曲。公园里晨练的人们渐渐多起来,几乎所有的空地上都站满了人,当大喇叭里传出广播体操的开始曲时,我有些诧异,这不是1981年国家体委发布的第六套广播体操的伴奏音乐吗?虽然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第九套广播体操,但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对30前的广播体操更熟悉,更亲近。
这是一个有风有云的日子,太阳躲在薄薄的云雾后面。在董善昌先生的陪同下,走进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颐寿园那浓密的古桑林中间。那几百年乃至上千年树龄的老桑树依然是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夫妻树”“七仙女树”,寄托着林区桑农多少美好的畅想。这些古树见证了千年黄河故道的变迁,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和风霜的考验,依然那样顽强生生不息,恩赐百姓。
说起夏津的古桑树,不能不提到一个古人和一个典故:
一个古人,是说清朝县令朱国祥,相传300多年前,这里黄河沙丘有10万亩之巨,盐碱遍地,大风起黄沙飞,百姓苦不堪言。康熙十三年,当朝重臣朱国祥被贬任夏津县令。朱大人因势利导,倡导百姓多种果树,特别是桑树,既可防风固沙,又可增加百姓收益。夏津的桑葚,个儿大饱满,汁浓味甘,为同类中之上品。如今,这里的百姓对这位朱大人依然念念不忘。可谓做一任县官并不难,难的是做一任能体察百姓饥苦,为百姓排忧解难的好县官。
一个典故,便是《二十四孝》之“拾葚异器”了。在颐寿园进园处左侧,伫立一组“蔡顺拾葚”的雕塑,说的是西汉末年,百姓饥苦,赤眉军路遇拾葚的蔡顺,问其为何黑红两葚分盛,蔡曰:“黑的熟好给老母亲食,红的差些留给自己”,义军为其孝顺所感动,非但没有劫他,还赏他白米、牛蹄和盐。
徜徉桑林之间,我为这片桑海绿涛感慨,无论这黄河故道自然条件如何,这些古老的桑树在主人的呵护下,历久不衰,葚果累累,这不正是“银夏津”“棉都崛起”的希望所在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次走进夏津,热情好客的主人以他们质朴实诚的方式招待我们,勤劳淳朴的夏津人民创造的具有鲁西北平原浓郁民风特色的风味名吃,给我们留下了深深地印象:
银丝面,有着200多年历史,相传乾隆赐名,也称龙凤面,面薄如纸切成银丝状,如再横切成粒,便是珍珠琪了,无论面、琪,久煮不烂,晶莹剔透,软、滑、韧兼备,加上精心制作的汤料,入口爽滑回味无穷。
宋楼火烧,大清同治年间成为京师贡品,曾得光绪、西太后赏银50两,层薄如纸,膨形如灯,个重仅七钱,因此又名灯笼火烧、风筝火烧,拴上一根线,小风便能吹起跑。
名誉海内外的海鲜布袋鸡,生鸡去骨,内装虾仁、海贝、鲜蘑等16种辅料,肉嫩味鲜。
还有筋道爽口的豆腐皮、酸甜适中的桑葚冰酒……
两天的时光实在短暂,美丽的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让人回味的风味名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期待,再次来夏津……
写于2013年6月,
改于2021年10月
壹点 柳泉金融文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