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二字,是影视圈里经久不衰的话题。
最近,陶虹在接受采访中说的一句话引起了大家关注:
「不是会哭就叫好演员。」
此言一出,这个tag立马冲上热搜第一,讨论热度持续了好几天。
这话到底是从何说起,好演员跟哭不哭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很多人看到这句话,会下意识地把重点放在「哭不哭」上。
但话要看全。
陶虹这句话的全文是:
我说专业度是演员对周围人表演的一种感受力,是演员对自己戏份的控制、掌控力。我特别希望让大家知道,不是会哭就叫好演员,好演员需要对角色有张弛有度的掌控力。
可见,哭还是不哭,并非重点。
重点是:好的演员要有对角色的掌控力。
在表现强烈情绪的时候,这种掌控力显得尤其重要。
失败的范例,就是把强烈情绪演成了五官乱飞。
这种现象在内娱里太过常见,甚至已经可以自立门户,开门收徒。
最近比较明显的一个新人就是周也。
周也在《少年的你》里面饰演魏莱,是一个有心机、狠毒的「病娇疯批」。
把陈念推下楼梯后的仰拍镜头,恶毒和轻蔑都藏在不动声色的表情里,看得人心头发冷。
必须承认,这是一次极其优秀的发挥。
但到了《山河令》当中。
她饰演的顾湘性格可爱跳脱,于是就有了各种嘟嘴瞪眼咧嘴的三件套表情包。
当然,这里虽然有点夸张,但还算不上太差。
真正差的是《啊摇篮》。
活生生把一个抗战年代的大小姐,演成了看着就不灵光的二愣子。
就这一个动图里。
海清不动声色的一瞥,比她做了一堆表情的感染力都强。
有着同样问题的不光是周也。
活泼可爱、古灵精怪的角色类型,可以说是年轻演员的重灾区。
林允在《一吻定情》里的袁湘琴,简直把观众对于原著女主的滤镜打碎成渣渣。
当然还有虽然不是新生代但五官的自由程度却可以吊打新生代的。
比如我们的爽同学……
她的例子实在太多,鱼叔就不一一列举了。
不要以为这种情况是女演员的专利。
张一山童星出道,有过扎扎实实的好作品,但在《新鹿鼎记》里也是彻彻底底的翻车。
韦小宝的滑头、市侩,在这里变成了猴戏一般的夸张和做作。
王鹤棣版的道明寺,非但没有感受到角色应有的霸道、刚愎自用,以及藏在表面下的天真和敏感。
反而是挤眉弄眼,油嘴滑舌,倒像是个街溜子。
或许因为之前受到了批评,他最近在《遇龙》里来了个180度大转变。
从五官乱飞变成了呆若木鸡,这「宠辱不惊」的表情,真是让机器人都甘拜下风。
或许有些表情,在生活中是正常的,毕竟普通人也不会就特意去修炼所谓的表情管理。
但演员被放在镜头下,一颦一笑都要经得起考验,控制五官可以说是一个演员的基本功。
像这样的表演,眉眼之间别说带出人物情绪的张力了,连基本的共情都无法唤醒,只让观众觉得辣眼好笑。
再说比较容易出圈、经常作为演技试金石,也是陶虹在采访里提到的——
哭戏。
为什么说「不是会哭就叫好演员」?
因为现在很多所谓的哭戏,表演的只是情绪,而非人物。
这个观点,其实跟何冰在《圆桌派》上所说的不谋而合:
「现在大多数的人都在表演情绪,审美的最高标准就是男的大声嚷嚷,女的哭哭啼啼。」
「只要演员眼泪下来,再加上音乐来个升格,这场戏就算是『到了』」。
要鱼叔说,这样的戏不但「到了」,甚至还能作为演技爆发的佐证,在微博上广为流传。
具体是哪些人、哪些戏,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
(请把保护打在公屏上!!)
其实,最近几年越来越火的表演型综艺,也正是体现了这种审美标准的泛滥。
竞技舞台上,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观众的情绪,才能有更大的胜算。
于是大家对于演技的追求,也就变成了情绪大起大落。
不管是剧本选择、情节设置,还是人物关系的处理。
通通怎么催泪怎么来,怎么好哭怎么来。
这样的表演,确实保证了足够的情绪输出,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就获得认可。
秦昊在节目上对于大家评判标准的总结
可是换个角度来说。
演技并不只有寒冰烈火,大起大落。
如果被「情绪化表演」绑架,又怎么能体现出人物静水流深的细腻内涵,和演技上厚积薄发的丰富层次呢?
优秀的演技只有一种,那就成为人物。
就像鱼叔之前讲到过的,吴孟达在《臭屁王》里这场戏。
你说他是哭吗,是。
你说他是笑吗,也是。
就在这介乎于两者之间的细微把握,把苦涩杂糅的心境完美传达给了观众。
或者最近大火的美剧《东城梦魇》中凯特·温斯莱特的表现。
女主离异、丧子、生活不顺、工作压力巨大。
但凯特表现的方式不是歇斯底里、哭哭啼啼。
甚至在面对心理医生,讲述儿子自杀的经历的时候,也没有让眼泪喧宾夺主。
但你能从她的眉目中看到忍耐,从她的眼神中看到沮丧,从她的身型上感到疲惫。
这样的表演可以让人感觉人物是活的,感觉世界上真的在某处存在着这样一个人到中年百事哀的女警。
还有鱼叔刚刚介绍过的王志文,和他在《黑冰》中的这段表演。
他的毒、他的狂、他的恨、他的真,「字字」为营,丝丝入扣。
这就是表演的张力。
这种表演让人信服,不但是人物让人信服,而且故事也让人信服。
甚至在剧本本身的体量不够,对人物和情节的表达都有欠缺的时候,也能把这场戏拉起来。
这就是陶虹在采访里所说的「人保戏」。
要完成这种程度的演技,单单凭借哭或者笑这种简单的情绪表达是不可能的。
成为人物,就要揣摩人物。
不仅仅是看两眼剧本,顺一下站位,背两遍台词而已。
而是像陶虹在采访里所说的那样:
「要天天磨一个角色,在一个角色里面,每一句话、每一步,甚至为什么拿起杯子,在哪句话拿起杯子是对的,哪句话说把杯子扔下是对的,都得琢磨透了。」
说白了。
哭哭啼啼也好,大吵大闹也好,这都是看似去往演技的捷径。
但演技的高峰上,从来没有捷径。
其实关于演技的问题,鱼叔之前就有聊过。
今天还想借机聊点别的。
我们总是说娱乐圈的演员们演技差,不专业。
但殊不知。
当「影视圈」变成「娱乐圈」的时候,它身上携带的专业属性就已经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
就像陶虹的这篇采访。
鱼叔本以为,会在评论里看到身为「观众」的大家对于演技、人物等方面的讨论和感慨。
谁想到。
看到的只有身为「粉丝」的群体在借机用陶虹的观点彼此拉踩,互相骂架。
「这就是在内涵A吧。」
「你直接 B的身份证得了。」
「戏保人说的就是C,自己能力不行全靠硬捧。」
陶虹的演技,原本是对于作品的诠释,是对观众的交代。
但到了撕逼的粉丝眼里,却成了拉踩他人的筹码。
「前辈内涵D,不躺平任嘲还在这里跳?」
「天天营销演技炸裂的E,敢把戏拿出来跟陶虹比比吗?」
战场拉开后,已经没有人还会认真讨论采访提到的相关内容。
评论里全是黑和反黑。
要不就是撕番位,放话术雷同的洗脑包。
下一步,就是组团去豆瓣给「对家」的剧打1星,拉低平均分。
根本不管这部剧本身的制作质量,也不管一部剧是多少人的团队创作出来的心血。
所谓「艺术」创作,早已经在畸形的粉圈思维中被践踏成了最不重要的那一环。
2014年播出的《战长沙》,7年过去了评分依旧9.1,是当之无愧的国产战争/历史题材的第一梯队神剧。
但可惜的,同样是7年过去了,也依旧逃不过成为粉圈的战场。
最近新开播的《叛逆者》,更是爆出了「1星差评组织」。
甚至连话术都已经规定好。
当然,有踩的就有夸的。
很多剧——包括上面提到的这两部,都能看到大量粉丝过来组团打5星。
一看评价,根本与剧情无关,与制作无关,与质量无关。
只与主演有关。
鱼叔说这些,并不是想称赞或者批评这些主演的演技。
只是想说。
对于真正的观众来说,根本无人在意你们「正主」是谁,也不关心你们跟「对家」的爱恨情仇。
大家希望看到的是优秀的影视作品,以及基于这些作品本身质量做出的有的放矢的评价。
夸或者骂,都可以接受。
但不论是夸是骂,都要有理有据、言之有物,而不是让作品成了演员背后粉圈的靶子。
说实话。
在我们批评现在新一代的演员无法像过去的前辈那样扛起旗帜,贡献出那么多优良作品;
抱怨流量挤占了表演的空间,营销淹没了活人观众评价的时候。
不妨也反过来去想一想。
一个万物皆可被粉圈借力的环境,又如何去反哺出一个更加健康的表演生态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