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做为县级城市,可从三个维度综合定位,将其独有优势最大化。
1、 以”孔子”和”儒学”做为古城的背景。
2、 以”文化”和”学”做为古城的主题。
3、 以”古为今用”和”古今之美”做为古城特色。
一、 以”孔子”和”儒学”做为古城的背景
1、 以国际视角看孔子和儒学
世界几大文明按人口分布,可以简化为:儒家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三大文明。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文明在国际视野下的重要位置。是否冲突,那是学术界的观点。但儒家文化在当今世界的重要位置,毋容置疑。对儒家文化的阐释,可以在曲阜做注脚,而且必将引起国际的关注。
德国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但是当贝多芬、巴赫、歌德等人的文化传递的时候,德国的侵略形象就发生了变化。反倒是长期被入侵的中国,一直被西方世界视为危险的存在。
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一直被当今国际指责、防御、误读,来自于对代表着中华文明的中庸、仁和的儒家文化的认知缺乏,也与我们对自有文化的解释角度和力度不当有关。因此,对儒家文化的阐释,在曲阜做注脚,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 从国内的视角看孔子和儒学
当温饱不再是困扰之后,当生存需求解决之后,我们每一个人的深层次需求是什么?
当经济活动成为 会运转的主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软件和背景作为支撑?
文化。”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化”,这是经济学家给出的结论。
讲中华文化,我们怎么能够绕开孔子?只是这么多年来,我们把文化虚化了。我们注意文化的外在方式,而不重视它的精神价值;我们注重文化的作品组成,而不重视它的人格构成;我们注重文化的职能,而不重视它的全民性质。”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这些儒家文化的组成,恰恰是对当下需求的对标答案。
3、 曲阜古城的背景墙,应该就是”孔子””儒学”
孔子在曲阜,儒学的根源在曲阜,这不仅仅是说出来的,也不仅仅是看到的,而应该是感觉到的。如空气无处不在,而不是如雕塑赫然而立。孔子和儒学,恰恰是曲阜最独有继承的核心标识。
二、 以”文化”和”学”做为古城的主题
外国人长途奔波来曲阜,与其说是来探访孔子,不如说是来探知这个中华文化的代表文化,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们的国人熙熙攘攘来曲阜,一方面是来朝拜孔子,其根本的,还是来探究我们的文化根源。
文化,到底是什么?它没有固定的形态,我们想抓住它,就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可它除了不在手里,却又无处不在。曲阜古城,就是要完成这个使命,让万里之外的外国人,让不同民族的中国人,在曲阜,感知、感觉、体验、体会我们的文化存在。
我们的文化,是历史积累过来的,比如我们对祖先的敬重,比如家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牵系,这是我们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文化是需要引导的,我们需要先哲的指引,正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和为贵”、”君子成人之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文化是精神价值,也是生活方式,可它最终,要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格,要成为一种 会模式、人格模式、行为模式。
“礼仪之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仪是仁爱、互敬、忍让、秩序、孝道。曲阜的使命就是要将礼仪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让体验者审视、执行并转化为生活方式。
“君子之道”:”君子怀德”,”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放弃原则,而是按照规律以最高效的方式做事。是阴阳互生的中和、中道、中用。
文化由虚而实的转化,需要路径。而这个路径就是”学”。对”学”的展示与体验,曲阜具有独有优势。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1、棂星门(古代中国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
2、 奎文阁(古代奎星为二十八星宿之一,主文章,古人把孔子比作天上奎星,故以此为名之。奎文阁为历代帝王赐书、墨迹收藏之处)
3、 舞雩坛(《论语·先进篇》中记孔子令几个弟子各言其志。当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自说出自己的志向后,曾皙接着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孔子赞同他的主张,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4、 泮桥(旧时,学子入学称为”入泮”,学宫前必定有泮桥,也有称泮桥为状元桥的,如果是采用三座桥并列的形式,就把中间的一座称状元桥,两边的分别叫探花桥、榜眼桥)
5、古泮池(古泮池,距今已近三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都对此无比景仰。《诗经.鲁颂.泮水》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在泮饮酒”诗句,说的就是这古泮池。古时候设立的学校,多建有半圆形水池,名泮池。能中秀才进入学校读书的人,皆称”入学”或”进学”,还雅称”游泮”和”采芹”。意为只有中了秀才之人,才能取得”游泮池”和”薄采其芹”的地位和资格。清乾隆皇帝,曾八次来到曲阜,都住在古泮池以北的行宫里面)
三、 以”古为今用”和”古今之美”做为城市特色
1、古城不可缺少文物,但古城不能做成文物。文物珍贵,但不可爱。文物要修旧如旧,古城要”美而达”(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古城改造应依据文献记载,居其理、详其实,既不凭空臆造,也不是神话缥缈。古城应具古典之美并符合现代公共审美。古城是依据史实及文献记载而建,但是受众者是当代人和未来人,因此,应该有足够的美学符 和文化传递功用。如果单纯的臆测历史原貌则没有现实意义,其生命力也不会旺盛。
2、 建筑是没有温度的,文化需要传达。既然我们假定到曲阜的国内外人士都是带着对文化的探究而来,那么在传递古典之美、当代之美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传递文化,是至为重要的。从”学”入手,是路径之一。少儿拜师礼,中学生成人礼,孝悌之礼,婚丧之礼。仁爱、君子、中庸、等等儒家文化的组成单元,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标志符 。传达出来,展示出来,让来者真切的体验到,感知到。
3、 古城对儒家文化的阐释,不是对文化的复古,而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 给传统文化赋予时代意义,才是真正意义的”弘毅”。
4、 古城对儒家文化的阐释,不是封闭的孤芳自赏,不是民粹文化的复醒。儒家文化讲的是”和为贵”,是”天下大同”,儒家文化更不是攻击与伤害,是”成人之美、美美与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儒家文化更看重的是”信”
5、 古城应具备公共审美,这是文化之外引人入胜的另外一个维度。公共审美让人幽静自然地与古人”隔时共居”,安静自在的与今人”同时共居”。这种公共审美是剑桥大学通往康桥的绿草地,是苏州 师园的隔窗小景,是丽江小镇里纳西族老人的歌声,是成都宽窄巷子深处的小小庭院,是鼓浪屿上的钢琴郎朗,是古私塾里若有若无飘出的缕缕墨香。
6、 古城应具备集体礼仪,这是古城承载了孔子、沉浸了文化熏陶之后所生发的自然特色。这里应该是一个”君子世界”,应该有着文雅恭敬的气息,应该在不争与不响中,洋溢着爱和秩序。这样的礼仪,由古城里的曲阜人和所有参与者,共同完成。这样的古城才叫”礼仪之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