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科院3年300多人赴一线,把科研成果“种”在大地上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考察时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山东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山东省农科院已落实为具体行动。2020年6月,山东省农科院启动实施“三个突破”战略,在山东省东中西部选择了招远、费县、郓城等3个县(市),集中全院资源,利用3年时间选派300人以上,投资3亿元以上,在这3个县(市)探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模式,建设整县域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示范县(市)。

“薯”专家当镇长

种出最甜的烟薯25

在去招远当镇长的路上,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董顺旭就不断问自己该咋干。

董顺旭是“甘薯”专家,2020年8月挂职齐山镇第一镇长,“我有技术、懂市场,可以盘活一切可用的资源,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原本的齐山镇主要以种植苹果为主,但由于近两年苹果价格和产量不乐观,齐山镇一直希望能找到新的经济作物来增加收入。镇政府便根据当地特有的资源优势,以齐山蜜薯联合 为龙头,将老百姓手中闲置的地利用起来,与烟台农科院建立战略关系,集约化生产出优质甘薯,打造“齐山蜜薯”品牌。

“去年赔了五六十万元,就因为蜜薯没储存好,都烂了。”孙建文说,“能咋办,咬紧牙关顶住呗。好在董博士来了以后,把很多种植、储藏蜜薯的技术教给了我们,今年蜜薯大丰收,收购价格已经突破2元钱一斤了!”

招远市水资源缺乏,甘薯种植经常因为天旱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影响着齐山镇甘薯产业的发展。董顺旭则通过推广“甘薯滴管覆膜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解决了这个难题。

甘薯是起垄种植,常规的用水漫灌不但费水,而且容易引起土壤板结,所以很少有农户自己浇水。

董顺旭想到了“甘薯滴管覆膜水肥一体化”,就是在垄上面搭建滴灌带,再覆上一层塑料薄膜,可以保证作物生长的水分充足。2021年,齐山镇这项技术推广面积已达2000多亩。

为了提高当地农民的学习积极性,董顺旭还邀请不少甘薯专家为合作 农民授课,其中就有“烟薯25”的育成人辛国胜。优良的种苗、优质的水源和独特的沙地种植环境,加上当地农民“靠谱”的种植技术,才孕育出了品质上乘、口感怡人的齐山蜜薯。用烟薯25的培育者——辛国胜研究员的话说,齐山蜜薯是他尝过的最甜“烟薯25 ”。

“我很荣幸能通过‘三个突破’挂职工作,为齐山镇老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齐山镇有很多有理想的农民,也有很多优质农产品。我一直努力成为农民信服的科技领路人,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他们种出的东西获得理想收益。”董顺旭说。

董顺旭在农户家贮藏窖了解蜜薯收成情况。

“枣”博士变老师

歪瓜裂枣变致富果

一年前,山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王中堂到费县新庄镇挂职第一镇长,当起了“农业技术导师”,当地村民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王老师”。

费县柱子村村民贾理昌在去年经历了一场“噩梦”,种脆枣9年的他,2019年听说大棚种脆枣更挣钱,便和老伴商议贷款十几万元盖棚种枣。

十几万元投入就这么打了水漂,当时可把贾理昌愁坏了。

2020年8月,王中堂刚到费县就听说了这件事,便带领团队去贾理昌家来了一次“现场会诊”,结果发现大棚没有通风,湿度不够,不具备枣花坐果的环境条件,还有就是绿盲蝽虫害较重,破坏花期,影响了坐果。

在王忠堂帮助下,贾理昌今年建了19个棚,大多数枣能卖到20多块钱一斤,种了30亩地,一亩地平均能产出2000多斤枣。

除了给村民提供技术指导,王中堂和团队还在费县新庄镇柱子村建设设施栽培示范园120亩,成为省农科院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示范基地。

今年8月11日,示范园正式开园采摘,从开园到8月21日,每天销售400斤左右,每斤20元,比去年价格高了5倍,10天收入近8万元。露天脆枣上市时间在9月10日左右,大棚脆枣比露天枣多了近一个月的销售黄金期。今年大棚脆枣产量约5万斤,平均每斤价格10元—15元,收益能达到50万元—75万元。

截至目前,新庄镇发展脆枣种植1万亩,规划建设精品采摘园26家,年产值8000余万元,小脆枣长成了大产业,摇身变成群众的“致富果”。

王中堂(右)给农户传授农作物种植经验。

脸晒成“黄河红”

助力打造芦笋全产业链

“厉博士的脸是黄河红”,郓城工作组组长张文君这样形容厉广辉。

厉广辉是山东省农科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博士,主要从事芦笋和花生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工作,在芦笋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盐碱地芦笋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有大量研究。挂职期间,厉广辉常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长期风吹日晒,脸色通红,才有了同事口中的那抹“黄河红”。

2020年8月,厉广辉从济南来到郓城,脱产挂职郓城县李集镇第一镇长。

在郓城县李集镇梁楼村旁的黄河滩上,一株株芦笋鲜嫩翠绿,随风摆动。从以往亩收入不足300元,到如今每亩利润7000元左右,这些芦笋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法宝”。

“以前这里非常贫瘠,大多数耕地被村民种上了树,10多年才能成材,收益很低,后来我们结合土壤特点,种植了芦笋,获得了巨大成功。”郓城县久源芦笋种植专业合作 理事长常化月说。

为提高效益,去年,厉广辉带领常化月合作 利用大棚种植芦笋,不仅延长了采摘期,还能实现冬季错峰生产,让芦笋卖上更高的价格。“大田芦笋一年采两茬,大棚芦笋一年可采四茬,占地5.5亩的大棚,纯利润在4.7万元以上。”常化月说。

厉广辉还联合省农科院科研团队,突破了制约芦笋产业发展的关键“卡脖子”技术问题,产量提高15%以上,每亩节约成本600元左右,同时对接东苑村35个日光温室大棚,开展设施芦笋反季节种植,每亩种植收益达2万元以上。

为了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厉广辉联系了山东省内多家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联合研发了芦笋复合乳酸菌发酵系列饮品和芦笋胶囊,并生产了国家准字 药品复方芦笋合剂,经济效益提升了6-10倍。

为更好地指导农户,厉广辉查看芦笋大田育苗生长情况。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要干就真干,要干就大干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考察时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2018年3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6月考察山东时,总书记对山东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

8年来,山东省农科院始终坚持“练好内功,让翅膀坚强有力”“强化支撑,将翅膀插在齐鲁大地上”有机结合,为山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山东省农科院去年选派首批82名、今年再次选派314名挂职人员,挂职三个示范县(市)“第一镇长”、产业园区“第一主任”、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副总”、“第一村主任”。

一年多时间,全院专家开展现场技术服务3000余人次,以项目经费和实物等形式直接投入1254万元,引进新品种300余个,推广新技术260余项,建设乡村人才学院分院4处,举办观摩会20余场次,现场培训8500余人次。

一批种植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纷纷落地,一批农产品品牌开始走向市场,“三个突破”战略全面开花。

“要干就真干,要干就大干!”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李长胜说。在他看来,科研院所必须解放思想,积极投身经济 会发展的主战场,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在创新担当中成长,“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这是时代赋予的新历史使命和重大任务。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1月3日
下一篇 2021年11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