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戏台
健身器械
村卫生室
新修街巷道
便民超市
图/王浩
继青山区创新提出“1+4+8”工作思路之后,该区夯实“十个全覆盖”建设成果,“查漏补缺、续建完善”,调整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农村后期管理创新再度升级,“ 格化”管理实现常态化,农村“十个全覆盖”后期管理步入“数字模式”。
微风习习,万木葱茏, 宏庆德村的初夏,老人们在村口说笑攀谈。村党员活动室里,墙上的“党员先锋指数”很是显眼,各种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的规定一目了然,村 格化管理构架图展示在墙上,见证着宏庆德村的管理进入“数字模式”。
“过去,村里‘两委’班子不集中,各自忙乎自己的事,工作没有统筹,显得有些散漫,村民们怨言也很多。2012年,我们效仿青山区 会治理创新工作中 区 格化管理,自己摸索着搞农村 格”。宏庆德村党支部书记王春雷拿出《兴胜镇宏庆德村村民代表联户推荐表》介绍:全村861名村民,以户为单位,每16户为1个 格,每个 格都有1名村民代表负责下达各种政策、精神,上传村民纠纷、困难给村委会。“尽管这样的 格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还是没有明确的思路。”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青山区在全力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自选动作”。按照“区助管、镇监管、村自管”的原则,强化农民群众主体地位,推进农村“十个全覆盖”后期管理常态化、 格化,形成了以村“两委”班子为核心,党员中心户、村民代表为主导,村民为主体的层级引领、平行互动的管理 络,农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 农村党建架起党群桥梁
70多岁的孤寡老人原玉荣,家里三个子女陆续到外地打工、陪读,生活无人照料。她所在 格的党员中心户姚忠强、村代表张丽芬通过入户走访,将老人的情况及时反馈至党小组,上 村党支部、村委会,支部集体研究后决定,调动包(驻)村领导和结对共建单位形成合力,对老人加强日常照料,结对部门还加大点对点入户慰问的频度, 格整体发力带去党的关怀不仅让老人远在外地亲属放心,老人的生活也一下子变得不再孤独:“他们时不时的就来看看我,有时候我几天没出门,他们还总得进来问询问询,心里挺感激”。
原玉荣老人能够得到悉心的照顾得益于青山区三级 格化管理模式在农村的全面覆盖:一级 格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为主体,将全村一分为二、分片包干,对分管区域内的环卫治理、绿化养护、治安管控等负总责;二级 格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为主体,成立村小组,指导村民具体开展工作,对 格内的各项管理工作负直接责任;三级 格以村民为主体,实施“一格两专员”,即1个 格由1名党员中心户和1名村民代表担任 格管理员,引导督促村民开展“门前五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包立面、包文明),构建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盲区、无死角”的农村管理 络,开启“ 格化”管理新模式。
“ 格化管理实施前,很多类似原玉荣老人这样的情况我们都不清楚,不确定。有了现在的 格以后,党员中心户和村民代表常去村民家坐板凳、唠家常,谁家缺衣少药,谁家有邻里纠纷,都清清楚楚,我们的党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已经离岗的老村干部,实施 格化管理后积极发挥余热,有的自愿担任党员中心户为我们村民服务”。“大事好办了、小事能管了!”提到现在的 格化管理,村党支部委员段秀玲很是自信。
■ “一村一产”铺就平坦致富路
73岁的常茂吉是青山区王老大村的村民,借村里重点发展QQ农场,利用闲置温室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的机会,他把自己大棚以每年两万元的价格租了出去,平时由他代管,并提供种子、农家肥、工具等,收货的蔬菜全部归租户所有。“承包温室一年两万元,我们吃菜放心,常大爷的收入也提高了,他也很高兴”租户王洪艳说。
像王老大村一样,结合“1+4+8”城乡一体化模式和城市化、美丽乡村两大版块建设,青山区深入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农村产业发展战略,确定了“两带”、“一区”、八大产业支撑的发展格局,全面整合单元 格内区级包村领导、包村部门、镇包村领导、驻村干部、包村民警、帮扶 区、村“两委”成员、党员中心户、村民代表等四个层面九大类力量,在沿青大线的羊山窑子、色气湾、笸罗铺、福合当等村发展集花卉、采摘、休闲、观光、独家、农家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沙尔庆、宏庆德、王应基等村沿园区世纪路,依托装备园区发展装备零部件配套园、园区生活配套服务业,引导农民土地流转、产业转移;赵家店、四道沙河、永和窑等村沿110国道、环城铁路线,发展食品加工园、西部五金机电城等汽贸、商贸、物流相关产业,鼓励农民就近就业、自主创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通过给全区21个村进行产业定位,加大定向招商引资力度、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等措施着力解决资金、技术问题,解决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问题,实现产业发展多元化,切实将青山区21个村全面建设成为基层党组织有力,农村宜居宜业,村民富裕文明的新农村。
■ 城乡环卫一体化让旧村“换脸”
再到赵家营村,小区楼下的建筑垃圾已经没了踪影,街道干净整洁,少有刺鼻气味,这个青山区唯一的城中村已然告别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历史,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现在走在街上我都不敢相信这是我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还真是得谢谢环卫工人们,他们真的是很辛苦。”村民王大叔激动地说。
“1+4+8”发展思路重要内涵之一,就是搭建以农村 区公共服务中心为重点的便民服务新平台,促进公共资源组团集中,有效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力量分散、经费不足、设施落后、设备缺乏等难题。按照“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任务,今年,青山区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加快农村垃圾治理步伐,将赵家营村、当铺村作为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试点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加紧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中村、城边村垃圾收集点改造力度,着力解决便民服务零距离问题,实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城市化,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村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 流动人口服务站为流动人员“安家筑巢”
治理环境卫生的同时,青山区同步流动人口管理,以“3+2+1”工程建设为契机,在重点实施“4”个农村 区建设,实现村民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转变的基础上,该区“查漏补缺、续建完善”,在四道沙河东村1个流动人口聚居村建设村流动党员、流动人口服务站。站内设立流动党员党支部,组织流动党员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进行流动人口现状调查、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档案、形成流动人口 格化管理模式,为流动人口提供子女教育、困难救助、法律服务、文体活动、 会组织服务、 会保障、就业等相关服务,共享“十个全覆盖”建设成果。
■ “ 格化”带来华丽蜕变
杨来富是兴胜镇笸箩铺村的1名党员,用他自己的话说,过去只有在交党费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是党员,如今他在党组织的教育引导下,主动亮出身份,做出表率。村民不愿修建院墙,他第一个 名修建;村民不注重环境卫生整治,他第一个开起家庭会,要求自家人从倒垃圾做起,向城里人学习。
杨来富的变化不是个例。青山区农村 格化管理实施以来,彻底实现了“ 中有格、格中有人”,调动了党员中心户、村民代表等各方力量的参与积极性,基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进一步高涨。每季度1次的星级评比,以及“模范庭院”、“优秀 格员”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彻底激发群众广泛参与、比学赶超、争先创优动力。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扶持鼓励,使村民自觉、自愿参与到共建美好家园中来,真正让农民成为建设的主体、管理的主体、受益的主体,让农民得到美的享受、养成美的德行、过上美的生活。
作为基层 会服务管理的“司令部”,群众反映诉求和问题的“直通车”,破解热点难点问题的“专家团”,农村党建三级 格化管理模式更把丰富的管理“血脉”延伸至农村肌体的最末梢。在推动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广大党员干部弯下腰、沉下心,与村民一起算环境账、效益账、长远账,引导村民自愿参与、自主投入让广大村民得到了更多实惠。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3亿元,争取各类上级资金2544万元,有25支工程队2000多施工人员进场施工,重点实施了“三改(即危旧房改造、院墙改造、上下水改造)、三化(即村内街巷硬化、绿化、亮化)、三配套(即每村配套建设1个文化广场、1座压缩式垃圾转运站、1座小型污水处理站)”工程,从根本上提升村庄的整体环境面貌,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提高村民幸福指数。
2016年,青山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总任务是“查漏补缺、续建完善”,计划投资1.5亿元,实施“3+2+1”工程,即对永和窑、羊山窑、色气湾3个行政村,蛇令窑、福合当2个自然村,以及四道沙河东村1个流动人口聚居村进行建设,把“十个全覆盖”工程延伸到最边远村(自然村),覆盖到每家每户,彻底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既要“十个全覆盖”,也要把阵地建起来、牌子挂起来、党旗飘起来、软件配起来、支部强起来、书记硬起来、产业富起来、乡村靓起来、环境美起来、农民乐起来,让青山区所有农民群众都能从中受益、得到实惠。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