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震惊”“警告”“传疯了”,造谣者还喜欢这些词……|2018年谣言“套路”盘点

由上海市 信办和解放日 ·上观新闻联合创办的上海辟谣平台,今天推出了2018年谣言榜,选出年度十大最热谣言。

谣言榜插图

谣言变本加厉煽动情绪

结合事件关注度、迷惑性等维度,上海辟谣平台发布2018年谣言榜,10条上榜谣言中有6条涉及公共安全领域。总体来看,2018年全年,公共安全领域的谣言频频出现,略高于其他类型的谣言。

梳理发现,谣言扎堆的同时,造谣者的手法也有新“套路”——夹带情绪说“故事”,包装谣言成“腥闻”。

2018年1月16日晚,一条“8岁小学生坐公交车被暴打”的帖子在 络上热传:“一名50岁男子与一名8岁孩童在公交104路上因让座问题发生纠纷,男子将孩童殴打致重伤,后司机与乘客 警,将打人者扭送派出所,被打孩童送医救治。后在派出所处置过程中,50岁打人者态度恶劣,孩童母亲用尖锐物将其眼睛戳瞎。”孩子、让座、殴打、 复……这些本身就会引发大量关注的要素和情节,再配上“坏人变老了!”“妈妈奋起反击”等有明显情绪倾向字眼的标题,刺激一众 友的怒点和同情心,使得这条粗制滥造又夹带戾气和血腥的谣言大量流传,引发大量 友关注和热议。虽然,上海警方迅速查明真相出面辟谣,并抓获了散布该消息的嫌疑人,谣言事件也于1月19日前后就基本平息,但谣言对中老年人群体的形象,乃至城市形象都有一定伤害。

当然,遇到此类谣言也并非无解, 友只需记得,若这类消息既不是来自官方渠道,也无法从权威媒体的 道中找到,而是发布于一些毫无公信力可言的自媒体,那多半就是谣言了。

短视频谣言猛如虎

今年8月,中国互联 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 络发展状况统计 告》称,截止到今年6月30日,我国 民的数量达到了8.02亿人,其中有74.1%的 民看过短视频。2018年11月,中国青年 会调查中心今年发布的一项针对2000多人的调查中提到,87.7%的受访者称自己在 上遇到过短视频谣言,其中25.8%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很多”。调查中,受访者认为短视频谣言主要集中在明星八卦(54.7%的受访者)、生活健康(43.4%)、 会安全(38.2%)、食品药品(36.5%)、科技成果(34.4%)等领域。

抖音视频

在上海辟谣平台选出的年度十大最热谣言中,有5条谣言都是通过短视频进行传播的。

传视频

“高铁工程误挖暗河致洪水滔天,120多名工人来不及逃命”也是通过短视频传谣。视频中,巨大的洪水如海啸一般,夹杂着泥沙从远处奔涌而来,近处的人群开始狂奔逃命,但最终洪水还是冲走了房屋,从视频中看似乎还有村民被冲走。传闻称这是“贵南高铁,荔波县朝阳隧道,隧道开挖挖到暗河了,具体伤亡人数目前还在统计人数!”视频被制作成了多个版本在短视频平台上流传。真相则是,“贵南客运专线透水事故”被严重夸大, 传视频拍摄的是老挝一水库的溃坝事故。

传视频

短视频时代,“有视频有真相”观念也会让人先入为主地相信谣言视频中的内容,无形中为谣言提供了寄生的土壤,也加大了辟谣的难度。

造谣者最爱用这些词

谣言文本词云图

对这张云图进一步分析发现,造谣者的用词也有一定规律。谣言文本有高调博眼球、冒充真权威、剧情勾情绪、煽情求转发等一系列手段。

首先,除了“震惊”“传疯了”等词以外,“注意”“警告”“严正提醒”等词常被用在谣言开头,通常还会添加“!!!”。

接着,谣言文本会假借名头,如“某某医院”“某某教授”,甚至还会使用“ 信局”“交管部”等机构名称,但只需要用搜索引擎查询就会发现,相关机构、人员大多都是杜撰;即使少数人名真实,也纯属盗用,他们根本没有发布过相关言论。

第三步,加上会引发人们的恐惧、同情、愤怒等大幅情绪波动的情节。这些谣言剧本中,“病毒”“癌症”“感染”“小孩”“偷肾”等词都是造谣者最喜欢的关键字。

如果 传文字、图片或者视频完全符合以上情况,不用怀疑,这一定是谣言。

2018年10月20日以来,国家 信办已经全 处置“傅首尔”“万能福利吧”“野史秘闻”“深夜视频”等9800多个自媒体账 。国家 信办还先后约谈了10多家客户端的自媒体平台,就各平台存在的自媒体乱象,责成平台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按照全 一个标准,全面自查自纠。此举意在整治包括造谣传谣在内的自媒体乱象,相关主管部门对于打击 络谣言绝不手软。

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微信微信,微微相信。”表面上它是在说微信,实质上是在讽刺隐藏在各大 络平台中那些纷纷扰扰、真假难辨的谣言。

那么,如何在 络平台等源头上进一步控制谣言的出现呢?

第一,资讯提供者在表达和分享的过程中必须自律,切勿不择手段博取眼球。不顾 会影响的唯利是图,终究不会长远。

第二, 络平台需制定更有效的惩罚机制。上海辟谣平台在辟谣过程中发现,不少造谣者手上拥有多个可以发布信息的渠道,即使其中一个发布渠道被封禁,另一个发布渠道立即成为新渠道,继续散布相关谣言。以微博为例,若有 民在微博上发布不实信息,一经证实,微博官方会对相关发布者处以停止更新数日、停止被关注数日等处罚。但对于狡兔三窟、坐拥多个账 的造谣者,这样的处罚意义并不大。

不可否认,从源头上完全遏制谣言出现是有困难的。一旦谣言爆发,其“第一落点—— 络平台”和“终端——看到谣言的群众”也需具有甄别谣言的能力。

从 络平台的技术层面来讲,微信、微博等 交软件,以及今日头条等平台目前已可以实现通过用户举 、官方提醒和覆盖谣言等形式来遏制谣言流传,此举对遏制谣言卓有成效。那么,相关短视频App是否可以升级其辟谣机制,学习微信等专门开设的辟谣渠道以及推送等功能,让 民在刷短视频同时免受谣言侵害。各大 络平台,可以像精准投放广告一样,利用算法和其他技术手段精准发布辟谣信息?

对于终端读者来说,重中之重是提高自身科学素养,遇到疑似谣言不要随手转发,而要随手求证。这里提供一个方便的办法,就是通过解放日 ·上观新闻App、上海辟谣 站(piyao.jfdaily.com)、上海 络辟谣微信 (ID:piyao021)等方式给后台留言,平台将以最快的速度核实真相。如果遇到无法即时核实的信息,与其“微微相信”,倒不如“微微等等再信”,给权威媒体一些求证的时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11月27日
下一篇 2018年11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