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上海车展上一些观众留下的真实评价,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汽车的关注点已经明显地在向着电动汽车倾斜。
“很多年后回过头来看,2021年的上海车展可能是一个分水岭,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的电动化转型进入质变阶段。”
的确,当本田和丰田都已经在车展上亮相电动汽车的时候,整个行业的智能、电动、 联化趋势已经不可逆,整个汽车产业这艘大船已经完成了掉头,下一步势必将迎来发力阶段。
丰田的概念电动汽车
而对于中国汽车品牌来说,竞争已经正式进入了以智能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赛道。
扎堆亮相上海车展的自主品牌智能电动汽车
在上海车展上,一系列全新的电动汽车集中亮相。
首先是吉利旗下的全新品牌极氪,极氪的首款产品极氪001在车展前和车展期间,都吸引了很大的关注度。
全新极氪001基于吉利汽车的SEA浩瀚架构打造,新车共推出3款车型,售价为28.1万元起,预计今年10月开始交付。该车基于领克ZERO CONCEPT概念车打造而来,在外观设计上基本上保留了概念车的设计风格。同时,该车也是一台“性能小怪兽”,其0-100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仅为3.8秒。
极氪001
极氪001
极氪智能科技用户洞察总监郭欣告诉懂车帝,极氪001最早在做对标车型时,选择的是特斯拉Model S、奥迪A7等产品,定位较高。而从产品规划上来看,极氪将在4年内推出7款全新车型。
除了极氪以外,另一个关注度非常高的品牌无疑是欧拉。
欧拉在上海车展上的热度同样非常高,作为注重女性用户的品牌,欧拉将力争做全球女性用户最喜欢的汽车品牌。长城汽车欧拉品牌营销总经理余飞甚至透露:“在2023年欧拉全球销量要达到100万辆!”
上海车展上的两款车非常引人注目,欧拉闪电猫定位于紧凑型车,Coupe的造型与高性能的车型定位比较搭调,新车出自著名设计师艾蒙之手;欧拉朋克猫则是在诠释着复古的理念,同时搭配了现代的科技。
闪电猫
朋克猫
蔚来虽然在车展上带来的ET7已经在NIO Day上亮相过,但依然吸引了大量关注,这款车在上海车展上首次公开了内饰。
此外,作为蔚来所推出的第四款量产车型,ET7喊出了1000公里的超级续航能力,除此以外还搭载了33个高性能感知硬件、提供1016TOPS的超强算力、百公里加速3.9秒。
ET7
ET7内饰
除了这三款产品以外,比亚迪、智己、岚图等热度较高的品牌都带来了新产品,即便是尚未推出高端品牌的长安汽车,也宣布了5年26款全新智能电动汽车的规划。
此外,华为、大疆、百度、地平线等新进企业有的与传统整车厂合作,为车辆提供智能解决方案;有的甚至深度参与到造车过程中,智能驾驶技术为其核心卖点,“深度硬件预埋+OTA软件持续迭代”成为趋势。
全民造车的时代又来了,只不过这次击中的是电动汽车市场。
从产品密集到战略转向
如果说在2021年之前,电动汽车市场仍然只是一个小众市场的话,那2021年,无疑会成为电动汽车开始进入主流市场的元年。
原本持谨慎保守态度的国际汽车巨头也陆续表达了对智能电动车倾力投入的坚定意愿,电动汽车市场从未如此热闹。
如今无论是哪一个车企,都至少有电动汽车产品在布局,倔强如马自达,也拥有MX-30这样一款纯电动汽车。
可以说,全球范围内的电动化浪潮已经进入到落地阶段。而对于中国汽车品牌来说,则是从产品密集阶段进入了战略转向阶段。
最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则提出,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如果按照2019年我国汽车销量2577万辆估算,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超过500万辆。
政府层面的引导,直接引爆了本就处于爆发前夜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可以证明:爆款车型开始出现。
在五菱宏光MINIEV进入市场之前,在国产特斯拉逐渐交付之前,中国电动汽车市场中没有爆款,更没有月销量过万的产品,这两个产品与品牌让市场的体量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五菱新能源首款敞篷车“宏光MINIEV CABRIO”
更为重要的意义是,电动汽车的爆款路径被打通了,此前一直在浅尝辄止的传统车企再也坐不住了。
在2020-2021年,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销量屡创新高。小米、百度、苹果启动造车计划。大众、福特、通用等传统车企加快新能源车型上新速度。
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开始谋求新一轮品牌向上,岚图、智己,比亚迪、长安华为的高端品牌的相继推出。
一位在行业内进行过多年市场研究的专家告诉懂车帝,“别看现在纯电动的市场规模还不大,其实现在是一个蓄力期,在适当的时候,市场的爆发会很惊人。消费者需要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终将迎来质变。”
也就是说,目前车企们的战略转向已经基本上完成,等待的只是市场的一个机会,而从上海车展上的情况来看,或许这样的机会距离现在并不太远。
写在最后:
截至2020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92万辆,仅占汽车总量的1.75%,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经产业化了10多年,我们取得过不俗的成绩,也经历过惨痛的教训。
正因如此,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仍旧面临诸多挑战。与传统燃油车不同,未来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自动驾驶、智慧座舱技术趋势下,每条细分赛道的竞争都异常激烈,我不知道将去何方,但我已在路上。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随着中国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基本被锁定在500万辆,未来几年内我们可能会看到市场规模的激增,但如何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上拥有可持续性的正循环发展之路,我们仍然需要大量的努力与探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