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90年代的北京市中关村。(资料图片)
6月20日,在2018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科技博览会上,观众与服务型机器人自拍。陈晓根摄(人民视觉)
5月28日,陕西省西安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首次采用智能巡检机器人测试巡检。蓝小安摄(人民视觉)
5月19日,参观者在北京科技周上体验国际上首款量产版全高清AR智能眼镜。陈晓根摄(人民视觉)
24年后,从活力无限的 上购物到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从随处可见的 络支付到“一扫即达”的共享出行……在中国政府、产业和 会各界努力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数字经济规模排名第二的国家。“数字化”已成为提升国人生活水平、优化经济结构、推动 会发展、促进改革开放的重要途径,中国也成为全球数字化进程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初识“数字化”
过去“渴望”今成现实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电脑已经成为不少人每天接触最多的‘电器设备’,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讲,叫做步入‘数字化生活’。可是,也有不少家庭还在渴望着一部属于自己的电脑。”这是1997年一篇名为《渴望数字化生活》的文章里的一段话。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 会“数字化”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不少家庭已经购置了电脑,但总体而言,拥有电脑的家庭还是凤毛麟角。
自1994年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 全功能链接以来,中国开始了全面铺设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历程,中国科技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 、中国金桥信息 相继开工建设,信息时代的大门在国人面前悄然开启。
从1997年开始,中国互联 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统计显示,1997年,中国 民数量仅为62万人,此后,全国 民每隔半年即增长一倍,到2000年,中国 民数量已经增长到1690万人。中国互联 第一次发展高潮也随之到来,免费邮箱、新闻资讯、即时通讯一时间成为最热门应用。新浪、 易、搜狐等互联 品牌也迅速打响知名度,在全球互联 产业崭露头角。
到2002年,中国 民数量飙升至5910万。电脑开始在各个家庭迅速普及,中国人对“数字化生活”的渴望,正转变成千千万万“寻常百姓家”的生活日常。
回想起自己家里第一台电脑,家住北京的李女士至今记忆犹新。2001年春节前夕,刚刚拿到年终奖的她看到家电卖场在搞促销活动,不由心动,于是就花掉自己积蓄中的4800元添置了家里第一台电脑。此外,她还花了380元购买了一款MP3。
“家里有台电脑顿时方便了许多。”李女士说,有了这台电脑,平时在家里就可以上 玩玩游戏、查资料、看节目等,以前家里“人气”最高的电视反而派不上用场了。
互联 在国人家庭中的迅速普及有效带动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电子商务、 络游戏、视频 站、 交娱乐等互联 应用几乎在这一时间全面开花。伴随着中国互联 新一轮的高速增长,中国 民数量也不断攀升,2008年6月达到2.53亿,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共享“数字化”
涵盖 会方方面面
在北京一家出版 工作的吴女士每天6:30准时起床,从她睁开眼的那一刻开始,一天的“数字化”生活就已开启:洗漱之前,先在打车软件上下一个订单,洗漱完毕时,司机一般正好能停在小区楼下。上车以后,吴女士会打开手机里的订餐软件,选取单位附近的餐厅订一份“自取”早餐,下车之后就能拿到自己喜欢的煎饼和牛奶。单位门口已经装上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考勤系统,只要刷一下脸,就能打开单位的门禁,同时也起到签到的作用。下班后,吴女士会扫一辆共享单车,骑至离单位不远的超市,购买一些蔬菜水果,再预定 约车回家做饭……
在美国留学生迈克看来,“数字化”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早晨一起来就打开微信,晚上睡觉前还在看微信,他们可以用微信做越来越多的事情:转账、叫出租车、订外卖、买电影票、预约挂 等等。”聊起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他曾在给朋友发送的信息中这样说道。
“数字化”在中国 会的迅速普及与国人对数字化生活的开放态度密切相关。以 络支付为例,中国 络支付起步虽晚,但国人对 络支付的接受度一直很高。截至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数字支付市场,二维码已成为广泛使用的支付手段。智能手机用户通过其支付账单,在商场消费以及从自动贩售机上购物。《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 告(2018)》显示,2017年,国内商业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75亿多笔、金额202万亿多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390多亿笔、金额105万亿多元,同比分别增长146.53%和106.06%。
对此,新加坡媒体 道称,科技的发展,让中国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两秒钟扫码、三秒钟刷脸对早已玩转科技的年轻人来说不值一提。
除了民众对数字化生活的热情,中国各地政府也在数字便民服务方面不遗余力。
登陆“在重庆” 站,映入眼帘的是“安居乐业”、“宝贝计划”、“健康卫士”、“自驾无忧”等功能板块。通过这家 站,市民足不出户就能把水电气缴费、医院预约挂 等生活琐事“搞定”。如今,这个整合重庆市多部门服务功能,提供涵盖 保、医疗等370多项服务的 站,已经成为重庆市信息领域智能化惠民服务范例之一。
在全国各地,像“在重庆”这样的便民服务平台有成千上万个,这些平台通过践行“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理念,给国人数字化生活带来更多便捷。
建设“数字化”
“数字中国”大步前进
在去年国内掀起“双十一” 购热潮的时候,远在俄罗斯的“剁手党”安娜(化名),也加入了这场狂欢。她通过阿里巴巴旗下的速卖通在线交易平台 购了来自浙江义乌的一款电子产品。借助中国物流公司开通的俄罗斯专线物流,最快只要一周,安娜就可以从俄罗斯当地快递员手中收到自己的“战利品”。
当安娜在电脑上随手一点、开始下单的同时,互联 络另外一头的中国义乌,正在将数以万计的小商品向全球各地发送。近年来,中国电商产业迅猛发展,有着中国“小商品之都”之称的义乌也掀起不小的跨境电商浪潮,仅2010-2016年,义乌电子商务贸易额就增长了逾6倍。如今,义乌“全民皆商”已成风潮,无论从事哪种职业,多数义乌市民都运营着自己的 店,吃饭逛街的时间,手机一操作可能就处理了几笔订单。对于义乌而言,电商不仅改变了商业运营方式,带动了当地餐饮、酒店、旅游等行业的发展,更让数字经济“造富”于民的理念深入人心。
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义乌全市经工商登记电子商务经营主体达90748家,同比增长46.6%。全市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465.37亿元,同比增长24.67%。
义乌“全民皆商”、从事电子商务行业的现象,是“数字化”带动中国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如今,数字经济大潮正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展开,统计显示,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27.2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32.9%,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这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数字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同时,中国“数字化”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获得国际 会的广泛认同,甚至成为了耳熟能详的“中国名片”。在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中, 络支付、共享单车和 购都属于数字经济领域。而另一项发明“高铁”,也积极拥抱互联 ,在动车组WiFi平台建设、在线点餐、特色电商、联程出行、智慧零售等方面大胆尝试,成为全球数字化应用最多的高铁之一。
“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数字化产业的新时代,未来数十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数字化发展的引领者。”论及中国的数字化,美国《财富》杂志这样写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