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尝试,无锡纺织产业已初步具备“数字化”基础和“集群化”优势,在疫情倒逼和“智改数转”带动下将进一步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乡村也解浣溪纱,尽把生涯托纺车。织得飞花白如雪,机声寒夜隔篱笆。”这是清代诗人秦琦在其《十一月寒夜纺纱》中描绘的当时无锡农家手工纺织的场景。
百余年前,无锡就因传统纺织业发展繁盛而被冠以“布码头”之称。及至改革开放开创“苏南模式”后,无锡各类纺织服装企业更是蓬勃发展,形成了从纺织到成衣生产的完整产业链。随着国家出口导向型战略的推进,无锡纺织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但随着成本优势的日渐消损以及地方经济产业升级的要求,纺织业这个无锡曾经仰赖的支柱产业也进入了阵痛的变革期。据统计,早在十几年前无锡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数量就已呈现下降态势。
为了提升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以及强化传统纺织企业竞争优势,集群化和数字化已经成为无锡纺织业必然的前进方向。
经过十几年的摸索,无锡纺织行业经济总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据无锡统计官方数据,全市纺织工业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80.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上升16.84%,实现营业收入2,161.90亿元,同比上升9.76%;实现利润88.72亿元,同比上升41.23%。
这说明无锡纺织行业作为一个以生产消费品为主的传统产业在新时期依然发挥着保民生、促就业、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作用,也反映出无锡纺织业整合力度加大,一些效益低下、不能应对新兴高科技竞争的企业被逐步淘汰,彰显全行业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而能够实现这些成就,必然说明无锡的纺织企业、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在历史进程中是做对了一些决策和选择的。
▍历史积淀,百年布业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首要指标,而纺织业是传统经济向工业化过渡的主导产业,在中国的 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江苏作为我国的纺织大省,其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元朝初年,棉花种子从南方传入江苏,江苏的棉纺织业也随之兴起。自元贞年间(1295-1296),黄道婆将南方先进的手织技术带回了松江,松江的棉纺织户迅速发展到1,000多户,“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黄道婆
到明初,无锡就有了土布生产和土布贸易,由于无锡可耕地少,人口密度高,“务本者少而逐末者多”,纺纱织布逐渐成为农村的主要副业生产。明代中叶,无锡生产布匹种类繁多。当时怀仁、宅仁、胶山、上福等乡,不分男女,都织布纺花。
随着手工棉织业的发展,贩卖棉花、弹棉花等行业也随之兴起。兴宁乡的寺头,就是以弹棉花起家和发了财的。至明朝弘治年间,土布已成为无锡东北部乡镇的大宗土产。得益于运河的便利,无锡此时也便有了“布码头”的名声。
清朝康熙末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导致人口猛增。无锡到乾隆末年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人多亩少矛盾更加突出。
而这时,长江出海口两岸泥沙堆积形成的冈地已成为棉花的集中产区。无锡凭借运输便捷、商业繁兴而成为消化这些棉花的理想市场,加之劳动力充足,于是家庭纺织业再度兴旺。土布纺织成为当时无锡农村最主要的家庭副业。
至清末,无锡全县有织布木机四五万台,年出布在300万匹以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7%,仅次于著名的松江、常熟而居第三位。织布业的再兴,使得花行、布行也兴盛起来。
鸦片战争后,棉制品成为西方列强最主要的输入商品之一。外国廉价棉制品的涌入使得无锡乃至整个江苏的棉纺织业开始衰落,“民间之买洋布者,十室之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但与此同时,中国土布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最初是用棉花换布,后来,逐渐变成了布商借给农民原料,收取成品,农民获得工资。如张泾、八土桥、西洋桥等乡镇都有布市。
清道光年间,常州商人唐懋勋来锡,在东门外开设了恒升布行,后改名为“唐时长”。咸丰十年(1850年),邑人李谨夫在北门外财神弄口开设茂记布行。咸丰八年(1858年),安镇张晓斋创设了张信盛布行,在苏北一带盛销不衰。此外,还有竹场巷王仰高开设的王隆茂布行。以上4家在清末被誉为无锡的四大布行。
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布行、庄口,不仅在本邑收兑土布,还到淮、虞等地设庄收布,开展放贷包买业务。出现了江阴土布大多被无锡布商独占的局面。
光绪二十二年(1895年),业勤纱厂的创建,揭开了无锡纺织工业近代化的序幕,所产16支“四海升平”棉纱,基本上都是供给四乡生产土布。以后又有振新、广勤、豫康、丽新、庆丰、申新等厂陆续兴建机纱生产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布厂、染织厂、针织厂的兴起,还一度促进了土布生产的发展。
业勤纱厂
辛亥革命前夕,无锡城乡较大的布行、布庄共有12家。1905年,江阴市近代实业家吴汀鹭与韩燮安、祝丹卿等集资创办华澄织布股份有限公司,用先进的拉梭织机替代两手投梭的老式织机,布幅从原先的九寸拓宽为二至三尺,长度由一丈三尺增至三丈。华澄生产的“芦扉格”、“提花布”、“条格布”,色泽鲜艳,坚韧耐久,堪与舶来品匹敌,不仅在国内走俏,而且远销南洋诸国。工厂也陆续扩展到总分厂10处。
华澄布厂,作为江阴第一家织布厂,也是江阴县的第一家工厂。由于产销两旺,产品供不应求,工厂不断扩大规模,最多时建有7个分厂,职工达2,000人。华澄厂的成功,带动了江阴纺织工业的异军突起。至1937年,全县已建有134家织布厂。
华澄公司创办后,所需原料纱均需向外地采购,为就地解决原料,免致纱利外溢,1908年,吴汀鹭又会同钱以湘等九人,集资创办利用纱厂。利用纱厂于1910年建成投产,生产九狮牌棉纱,避免了本地种植的棉花需到外县工厂纺纱的环节,促进了江阴织布业的发展。吴汀鹭也因此被誉为江阴纺织工业第一人。
但相较之下,有着“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之称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才算得上是这一时代纺织业的绝对龙头。
1905年荣氏兄弟在无锡合股创办的振新纱厂。1915年,荣氏兄弟退出振新纱厂,转而创办上海申新纺织厂。1917年起先后扩建二至九厂。1931年底,荣氏兄弟的申新纺织系统已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棉纺织业资本集团,获得“棉纱大王”的桂冠。
同时,发展至今的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前身申新第三纺织厂、无锡协新毛纺织有限公司前身协新毛纺织染厂也是在这一时期先后成立的。
但此后,由于战乱及时局动荡,整个无锡的纺织行业发展急转直下。1947年,无锡仅剩布机2,000余台。到1949年4月无锡解放前夕,无锡土布行业只剩下16家,且都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直到改革开放后,在苏南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乡镇企业才使无锡的纺织行业重新迎来新的春天。
▍疫情催化,智改数转
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起,无锡建立了以出口为导向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模式并获得了迅速发展。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纷纷倒闭。在许多当地人眼里,作为无锡100多年的支柱产业,纺织业现在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关头。
总的来说,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彼时无锡纺织企业的年均研发投入不足2.5%。按照国际标准,研发投入应占5%以上才有竞争力。可以看出,无锡纺织业在这方面还很欠缺。
同时,无锡纺织业的自动化水平较低,智能化水平中等,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强,设备更新投资较少,在个性化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无锡大多数纺织企业对智能化改造的认识水平和建设能力亟待提高。再加上传统的思维模式,企业与地区之间的工业化、产业化融合稍显困难。
于是,无锡纺织产业在10多年前便已经出现增长瓶颈。来自无锡市纺织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无锡市纺织业约有326家企业出现亏损,同比上涨84.18%,亏损面则增加了17.14%至37.39%;企业亏损额同比上涨158.66%,累计出现6.53亿元的亏损额。
事实上,无锡纺织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只是全国纺织业的一个缩影。
微电影《织梦年代》中的上世纪纺织场景
而今年上海疫情的扩大又使得整个长三角纺织行业雪上加霜。生产资源短缺、物流运输不畅、市场需求停滞,使江苏纺织业陷入了空前的寒冬。
江苏省工商联服装业商会党支部副书记兼秘书长陆梅介绍,3月下旬,省工商联服装业商会开展了疫情下行业情况的调研,受访名单中有80%的企业表示今年目标业绩完成率约在60%以下,仅有20%企业表示今年目标业绩完成率在70%左右。
不仅仅是内贸纺织服装企业备受煎熬,外贸出口企业也陷入困境。无锡绿萌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萍在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表示,3月份以来,由于疫情防控,物流运输和供应链以及快递行业被暂停或限制,绿萌服装已有三笔订单被取消。对于已经成功签订的订单,原辅材料进不来,成品服装出不去,甚至影响到供应链和加盟商关系,为后续经营埋下隐患。
王萍说,为了及时修复客户关系,恢复绿萌服装的声誉,他们已将一些外贸订单由海运改为空运。虽然运输成本急剧上升,严重挤压了利润空间,但也只能打掉门牙往肚里咽。她算了笔账,以运往越南货物为例,一个装载11吨货物的20尺货柜,船运费用约为1万元,但是空运价格约为16.5万元,仅运费保底成本就增加了近16倍。
而也正是在疫情反复出现的这三年里,从事外贸代加工的无锡绿萌服装有限公司越发认为,向自主品牌要效益才是今后企业发展的王道。企业只有发展自己的品牌,才能不再受国际市场的限制。此外,江苏拥有完整的纺织产业链,以及专业特色明显、集聚效应显著的区域产业集群。这些先天条件将促进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今年年初,无锡市政府推出“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提升,推动制造业降本降耗降碳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目的是要率先建成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的战略目标。
“智改数转”意味着用现代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企业,用智能化平台赋能生产经营全过程,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未来三年中,无锡市政府将携手企业就千企上云、千企转型、千企创新、千企改造、支撑保障等工程进行全面推进。
而无锡纺织行业的“智改数转”甚至走得更加靠前,无锡纺织工业协会早在2021年就开始着眼于与各方从事“二化融合”和5G+互联 工业智能化的专业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多家 无锡本地纺织龙头企业也都早早布局技术升级方案。
以“百年老厂”无锡一棉为例,其董事长周晔珺认为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并非纸上谈兵,也无法一蹴而就。必须从生产的实际出发,尤其是要结合自身企业的产品特点以及整个纺织产业的大方向,在关键工序、关键生产线、关键品种上先行投入尝试。
2000年,无锡一棉开始了数字化的进程,最初投资于产品质量的在线监测,用大数据分析来判断产品的质量、设备的状态、工艺的缺陷,并逐步完善。这是一种成本相对较低,但回 率较高的数字化方法。这也为后续的机器迭代更新和生产线改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一棉万锭用工是国内棉纺业平均水平的1/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类产品售价也高于市场价格10%以上。相比上世纪80年代初,一棉员工人数减少五分之四,但生产规模却扩大了五倍。
而另一家服饰巨头红豆集团则将技术升级的希望寄托于旗下新成立的江苏红豆工业互联 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红豆工业互联 )。
红豆工业互联 专注于物联 技术、智能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其在努力打造全产业链的同时,构建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发票管理、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红豆工业互联 公司成立以后,凭借纺织服装行业的经验,以及智能信息领域的技术积累,打造了国内首个纺织服装工业互联 平台。
平台在包括边缘层、平台层与应用层三大层级,囊括边缘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微服务、工业APP开发环境等核心组件。公司充分结合服装纺织行业的特性及痛点,来建设打造平台的各个层级,使之更加个性化、专业化。
平台具有完整的云计算架构,能够基于公有云、私有云或混合云方式提供服务。边缘链接层建立边缘计算库,实现海量异构数据清洗、数据缓存、设备状态监测分析、实时反馈控制、数据多级融合处理、图像语音逻辑时序控制、逻辑故障组合等功能。可解决目前行业设备种类多、型 杂,数据采集量大,个性化程度高等问题。
在毛纺织行业中,龙头企业江苏阳光集团也在智能制造领域做出不懈努力,坚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智能制造水平。
早在疫情前的2019年,阳光集团建设的智能纺织车间就已经正式投入生产。据介绍,江苏阳光集团投产的智能纺织车间自2018年开始筹划,引进最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总投资1.58亿。
与传统的纺织车间相比,江苏阳光集团的智能纺织车间在质量和效率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智能车间打破了传统毛精纺生产流程中纺纱、织布车间独立运行的固定思维模式,将纺纱、织布合二为一。采用最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纺织生产设备,对纺织板带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形成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
在设备方面,江苏阳光集团的智能纺织车间也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生产过程电子化调整、自动落筒、自动落纱、数据自动采集和传输,适合各种纱线支数的生产,并可用于花式纱线的牵伸、设计,包芯纱、赛络纺纱等新型纱线的开发。纱线捻度均一,高速锭子运行平稳,自动化落纱设备,结合自动喂管系统,采用智能管理系统软件进行工艺优化管理,大大缩短了物料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数字化应用方面,江苏阳光集团智能纺织车间能够自动采集纺机、织机数据,自动发送工艺数据,自动监控纺机、织机生产状态,并且还能对各个纺纱、织布系统的生产设备、机台效率及质量做自动分析。
生产系统可在任何生产环节进行设置查询,便于随时查询产品的生产情况、质量情况,计划管理人员可随时掌握生产情况,使整个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质量管理人员可针对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持续改进。
更值得一提的是,江苏阳光集团的质量部门、生产部门可利用客户端、手机APP等实时关注、了解生产进度、质量情况、库存情况,特定部门能根据权限查阅、分析质量数据,实现生产情况的 络再现、全程监控。
数据显示,在智能纺织车间投产之后,江苏阳光集团可提高30%的产量,节省50%的人工,并节约20%的能耗。
令人惊喜的是,服装纺织的“智改数转”不仅使本行业收益,还将发展成果外溢至其它行业,而这其中的代表就是海澜集团的智慧云平台“海澜智云”。
以“工业互联 碳中和服务商”为定位,以智慧云平台为载体,海澜智云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开发出一系列具备专业性、系统性的产品与服务,为客户提供重点能耗 络、生产工艺系统等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覆盖了数字化、智能化、工艺优化、节能减碳等各个维度,帮助企业加快“智改数转”步伐,实现节能减排、智能制造、安全生产。
截至目前,海澜智云的智慧云平台已接入省内外6,000多家企业用户、超10万个采集设备,涉及煤化工、钢铁、纺织、电子等行业。
▍顶层谋划,强势集群
对于现代 会来说,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一城一地乃至一国的上层建筑构建情况,而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促进技术竞争、发展产业生态的重要模式。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间都提出了各自的集群战略和规划。
在我国,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并将其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纺织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型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我国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2018年,江苏响应中央 召,出台了《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力争打造“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新型产业“航空母舰”。
为实现高端纺织集群的高质量发展,苏州、无锡、南通三地从促进机构、产业政策、区域协作、产业链协作、产学研协作、交流活动等方面着手,全方位完善纺织产业 络化协作生态建设,探索出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高效实施路径。
首先,产业集群的 建立离不开政府机构的牵头,所以苏南各地都成立高端纺织集群促进机构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明确功能定位,落实各项运行机制。
例如,苏州企业服务中心设立促进机构,并成立专家委员会指导集群发展。制定了《高端纺织集群管理制度》,并按照《苏州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强化资金管理,保障专款专用,并开展定期审计监督。
其次,为配合集群行动,需要制定实施多级联动、分类指导的产业政策,而苏州、无锡、南通三地的高端纺织集群已形成了省、市、区三级联动、层层推进的政策体系。
例如,在省级层面,2018年江苏省出台《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2019年出台全国首个《江苏省高端纺织集群培育实施方案》,《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工作任务(2020—2021年)》中也明确提出推动高端纺织集群培育工作;在市级层面,苏州、无锡、南通三市陆续出台了《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等20多项政策;在区县层面,吴江等地出台了《关于加快打造高端纺织集群推动生态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加速纺织产业提档升级。
再次,为推动集群工作的高效、高质量发展,集群已形成了多级联动、区域协调、跨区域合作的协调发展机制。
例如,在省内层面,集群积极响应苏锡常一体化和苏通跨江联动战略,签订了三地高端纺织合作备忘录,落实协同推进机制,由苏州市联合无锡、南通,召集省内有关地区参与,定期开展跨区域、跨部门常态化会议,;省际层面,集群依托国家级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创新联盟,与上海、浙江等地深入开展合作,建立了跨区域合作机制;国际层面,集群建立国际产能合作机制,依托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等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而后,为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纺织集群,探索出了“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提升路径。
例如,苏南纺织集群现拥有8,270家纺织企业,覆盖原料、高性能纤维、高端面料、品牌服装家纺、纺织机械等行业,形成从上游纤维生产、纺织机械,中游纺纱制造、印染加工到下游服装、家纺、产业纺织品的完整产业链。通过加大产业链条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苏州的先进纤维、高档丝绸,南通的现代家纺,无锡的高端织造、品牌服装均已具有世界影响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从产学研、金融、人才和信息等要素方面全力保障高端纺织集群生态体系构建。
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盛虹集团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年产5万吨生物质差别化纤维项目投产建设;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红豆集团联合申办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项目成为无锡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红豆集团承接建设中国纺织材料交易中心,通过整合国内外纺织材料市场资源,采用现代化电子商务手段,搭建集线上交易、质量监管、仓储物流、交易结算、宣传推广、信息资讯、金融服务、代购代销、行业指数、信用评级于一体的一站式第三方 上交易和服务平台,实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的有机融合。
而为了应对企业融资难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无锡物联 产业研究院突破性地从标准切入企业融资领域,创新性开展物联 动产质押融资业务。
据官方 道,自2017年,在银监部门指导下,感知集团联合江苏银行、无锡农商行、江阴农商行共同开展全国首个物联 金融示范工程项目-物联 动产质押融资业务。该业务运用区块链技术,由借款人基于通过“感知金服”与其上游指定供货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申请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以用于支付货款,供货商将借款人所购货物发送至“感知监管”指定仓库保管,同时将货物质押给银行并由银行控制提货权的融资模式。
从2017年至今,服务实体经济客户超4,000家,累计纾困企业融资额近2,000亿元。截至目前,全国30多家银行通过物联 动产抵押融资业务,为近30,000余笔业务提供了科技风控服务,保持零风险、零不良。
▍江苏纺织的十四五宏图
“‘十四五’期间,江苏纺织的奋斗目标就是打造世界级的高端纺织产业集群,这也是我省纺织行业转型发展的需要。”这是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韩平在2020年江苏纺织产业集群发展高峰论坛上的观点。
具体来说,包括无锡在内的全江苏纺织重镇要做的就是挖掘“内循环”潜力、让更多总部取代工厂以及打造世界级集群品牌。
例如,无锡江阴市东南的新桥镇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毛纺之乡”,全镇90%的产业集中在仅仅7平方公里的园区里,2019年全镇纺织服装行业开票销售突破1,200亿元。
“为了突破发展瓶颈,我们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形成研发和利润在本地,生产环节在外地的‘微笑曲线’模式,化解土地制约人力困惑带来的难题,加快由工厂林立向总部林立转型。”江阴市新桥镇经发局副局长刘崟介绍,一个小小的新桥镇就拥有海澜、阳光两家上市公司。阳光集团拥有每天50多个面料新品的研发能力;海澜集团投建海澜之家智能高架立体仓库,具备5,000家门店的仓储容量。一批中小企业结合自身特点精准匹配,由以往互相竞争转化为良性竞合。
通过龙头经济引领、集群协调发展,新桥实现了产业链价值再分配。当地逐步形成从上游毛纺原料初级加工到下游成品服装设计销售、“从羊身上到人身上”的完整产业链,亩均产值已超1,000万元。
翻看中国纺织产业地图,盛泽是中国纺织面料名镇、常熟是中国休闲服名城、南通是中国家纺名城、江阴新桥是中国毛纺小镇,四地加起来占据了江苏纺织产业的半壁江山,也是江苏创建世界级高端纺织产业集群的主要支撑。
未来或许会如南京市服装商会会长康宜华所言,“疫情虽然导致世界服装消费数量下滑,但同时推动服装消费类别和形式变革……纺织产业将迎来发展机遇期。”
参考资料:
[1]《2022年上半年度无锡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衣被天下!江苏近代棉纺织工业简史》
[3]《无锡布码头回顾》
[4]《江南运河与无锡经济文化生活》
[5]《吴汀鹭:江阴纺织工业第一人》
[6]《从棉纱大王到红色资本家》
[7]《先进制造业集群 络化协作模式探索》
[8]《无锡一棉:一根纱,一匹布,一百年》
[9]《一颗“红豆”,如何花开千里之外?》
[10]《危“机”下的江苏纺织服装业自救之路》
[11]《无锡支柱纺织业亏损四成,到生死关头》
[12]《两化融合视角下无锡纺织企业智能化发展研究》
[13]《智改数转促转型,免费诊断助纺企》
[14]《江苏阳光集团智能纺织车间投产实现提质增效》
[15]《助力“智改数转”,“海澜智云”这个“超级大脑”不一般》
[16]《“十四五”江苏将打造世界级高端纺织产业集群,纺织大省这样寻路“双循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