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届政府滥用出口管制 美国企业深受其害

去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半导体企业围追堵截,试图利用出口管制扼杀企业的生存空间。美国的一系列做法扰乱了全球半导体行业供应链,受冲击的也包括美国企业,可谓是“损人不利己”。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国际半导体设备暨材料协会(SEMI)25日致信拟任美国商务部长的雷蒙多,要求重新审查出口管制规定,认为上届政府滥用出口管制,最终会削弱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行业协会心情急迫 等不及新官上任再提意见

国际半导体设备暨材料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诺查(Ajit Manocha)在这封信中表达了对美国政府滥用出口管制的担忧,并理性分析当前的问题(见上图):

一是,出口管制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工具。像美国目前这样把出口管制当成了产业政策,单边实施,最终会削弱美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而且这些措施很容易招致别国 复。

二是,美国的出口管制对所谓的国家安全没什么帮助,反而迫使国际用户寻求不受管制的非美国替代产品,最终可能会帮助竞争者培育起一个“非管制产品”的市场。历史上不是没有前车之鉴。

三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单边管制将影响美国企业的收入,从而影响技术研发的投入,迫使企业将生产和研发转移到美国以外的地方,从而扼杀美国的创新。

国际半导体设备暨材料协会在全球拥有2400多家会员,美国有400多家,代表了美国所有的半导体领域企业,包括器件制造商、设备制造商、材料生产商、软件设计和子元件供应商。该协会称:“我们的成员企业铸就了2万亿美元电子行业的基础。这个重要的供应链支撑着全美35万个高技能和高薪资的工作岗位。”

马诺查在信中恳请美国商务部对近期的出口管制政策进行全面审查,让业界有正式的机会就这些重要法规提出意见。令人玩味的是,在参议院确认提名前,吉娜·雷蒙多 (Gina Raimondo)还没正式成为美国商务部长;而这封信也同时抄送给了国防部长、国务卿、能源部长、财政部长、国家安全顾问等一众高官,在信件发出的当天,这些官员中也有三人还未正式获得任命。等不及新官上任再提意见,企业的急迫心情可见一斑。

美国芯片厂商已渐失中国市场

美国滥用“黑名单”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做法,往近处看,其恶果已经显现。

据行业研究机构CINNO Research的最新数据,美国芯片业巨头高通公司在中国的出货量同比下降了48.1%,高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37.9%下降到2020年的25.4%。

△高通公司2020年11月公布的年 截图

高通去年11月公布的年 在分析公司经营风险因素时也表示:我们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大陆。我们还从中国大陆的供应商处采购某些关键的集成电路产品。“关税、禁令或将公司列入受限制实体名单……可能限制或阻止我们与某些中国客户或供应商进行交易,限制、阻止或不鼓励某些中国客户或供应商与我们进行交易,或使交易成本更高……我们的业务、收入、经营业绩、现金流和财务状况可能会受到重大损害。”

滥用出口管制 早有前车之鉴

如果美国人的视野再放宽些,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前车之鉴并不遥远。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将卫星技术列入出口管制产品,根据《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TAR)控制出口,理由也是维护国家安全。

技术封锁却促进其他国家在航天技术上加大开发,赶超美国。而且,市场是无孔不入的。为避开美国的长臂管辖,国际上一些企业专门开发标有“无ITAR(ITAR-free)”的产品(即不在美国出口管制之列的产品)。业内人士称其为“无ITAR销售”,戏称这就像食品制造商在自己的产品上标注“非转基因产品”一样具有商业头脑。

2007年,由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ir Force Research Laboratory)主导的一份 告指出,在1996年至1998年期间,美国企业占全球卫星制造市场的63%,而到2005年,这一份额已缩减至41%。 告的结论是:ITAR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全球竞争,严重阻碍了美国航天工业的出口能力,对美国航天技术产品的竞争力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 告:美国出口管制对航天产业的冲击

眼看着自家企业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被侵蚀,美国商务部专门负责管制清单的工业和安全局(BIS)也坐不住了。2014年,该局出台一份 告,对美国航天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行评估。 告显示,在995家受访企业中,有35%的受访者指出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受出口管制影响丧失了销售机会,损失总额约在9.88亿美元至20亿美元之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月21日
下一篇 2021年1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