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与城市治理”高端论坛(下)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武汉、西安、深圳、上海、长春等大型城市都先后面临着疫情对城市生产生活秩序的冲击,并且随着新冠病毒不断变异,疫情防控难度也越来越大,给 会生产生活带来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强。

与会专家合影

会议第三节由《广州大学学 ( 会科学版)》主编、教授陶东风主持。

冯仕政

中国人民大学 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

冯仕政以“ 会面”为切入点,作了题为“‘ 会面’与城市治理”的发言。首先他指出, 会是一个个无名无姓的 会面的集合, 会面是 会具体的表现。而城市治理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 会面治理,因为 会面具有不确定性,它没有稳定的物理结构和组织结构。他从城市是现代化产物讲起,城市中人不断地解放、结缘,形成了 会面, 会面不断扩大,才有了现在所见的 会。所以城市的本质是 会面,城市的优势是 会面,城市治理的关键也是 会面,对城市治理体系的考验也在 会面。当前城市治理的关键就是要重新认识 会。 会是松散的,但松散意味着会出现各种夹缝求生,一旦将之组织起来就能转化为 会发展的优势、活力。

王天夫

清华大学 会学系主任、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王天夫的发言题目是“ 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与智慧城市建设”。他首先从 会生活的角度,以 会主体对不确定性的主观认知期望为出发点,探讨当前的 会不确定性和 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分别分析了不确定性在客观发生的物与物连接、理性认知的人与事物连接、感性认知的人与人连接中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后,他认为现代 会连接方式的变化是不确定性得以在 会生活中频繁出现和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贯连 会发展需要与智能技术的“算法-软件-硬件”体系,强化现代 会生活的连接机制,才能增强 会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田毅鹏

吉林大学哲学 会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

田毅鹏关注到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之际出现的城市“非常态 会”对城市基层治理“常态”与“非常态”的影响,作了题为“城市基层治理的‘常态’与‘非常态’”的发言。“非常态 会”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政府、市场、 会互动三角作用模式的重大变化,当市场的调节性和服务性因封控而发生严重萎缩和阻滞,而流动的 会也因静态管理而走向相对静止,在上述两种情形的直接作用下,政府的 会治理活动效能也自然会受到制约和削弱。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治理和服务危机给城市基层治理提出一系列严峻挑战。作为一种空前复杂的治理行动,基层抗疫应努力激活在地性 会元素,通过基层 会治理的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组织条件、制度规范、人力条件等各种条件的积累和转换,加强非常态 会运行的理论体系构建,增强基层治理由常态向非常态的转换能力。

胡荣

厦门大学 会与人类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

胡荣关注疫情期间的农村 会,作了题为“‘比来的’风险: 会比较与农村居民的风险感知”的发言。他认为,风险感知除了被各类客观因素所形塑,也是在不同参照中“比来的”结果。第一,时序上的个体比较优势和横截面的群体比较优势均能显著降低农村居民的风险感知。证实了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与“他人”相互比照的结果。第二,对于农民和农民工来说,时序上的个体比较均能显著降低他们的风险感知。但农民倾向于与亲戚和市里其他居民进行比较,而农民工倾向于跟邻居与市里其他居民进行比较。第三,心理情绪在 会比较优势对风险感知的削弱作用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个体现代化能力加强了群体比较优势对于风险感知的削弱作用。因此,不仅需要引导农村居民进行合理的比较,关注其风险感知也是维护良好居民 会心态与建设和谐乡村的应有之义。

会议第四节由《探索与争鸣》副编审杜运泉主持。

陈忠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讲席教授

陈忠的发言题目是“城市 会的不确定性及其治理选择”。城市始终游走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一方面,人们进入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通过城市发展、城市更新,人们获得了更多、更为综合的确定性;另一方面,城市又始终面临各种不确定性,既有来自外部自然的灾难、风险,也有来自 会关系、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不可预见的突发事变。在时间与空间、速度与尺度、对象与感知的统一中,城市化既是一个确定性增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确定性增长的过程。城市 会面临、遭遇的不确定性主要有:生态与存在维度的不确定性,传承与秩序维度的不确定性,发展与进步维度的不确定性,情感与意义维度的不确定性。治理理念不尽合理、治理体系不尽完善、治理行为不尽规范,是城市 会不确定性增强的重要成因。民生与发展、科学与专业、弹性与张力,是现代城市治理需要坚守的基本原则。树立具有不确定性底蕴的治理观念、治理体系,尊重、包容多样主体的自组织创新,对于城市 会的良性可持续,具有路径意义。

桑玉成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

桑玉成从被治理者的角度考虑治理问题,作了题为“关于城市治理主体、治理权与治理体制的探讨”的发言。他指出要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城市”的本质属性和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强调人民在城市中的中心地位。始终确保城市市民在城市治理当中的主体地位,按照法治精神厘清城市政府的职能和责任,营造良好的 会氛围,促进 会自组织的发育与成长,培育良好素养的市民。最终着力构建政 共治、官民协同的城市管理机制,要实现政府和 会合作、权利与权利平衡、体制与技术互补。

陈家喜

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

陈家喜通过对深圳市2022年疫情的深度观察,作了题为“组织的力量:党建引领疫情治理的深圳经验”的发言。他谈到,面对复杂的新冠疫情,党建引领疫情下城市治理,通过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 会动员机制、组织激励机制,呈现了城市层面地方党组织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当中党的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优势。在当下中国城市治理实践中,通过党的组织优势,创新机制引领城市政府条块协同和整体联动,将有利于破解当前城市治理中的碎片化问题和促进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有效治理。

唐皇凤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唐皇凤同样关注武汉市疫情防控的实践案例中党建引领城市精细化治理,他的发言题目是“新时代党建引领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机制建构——基于武汉疫情防控实践的理论分析”。他指出,党建引领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机制建构不是党组织的单方面推动,而是在适应、满足城市多元主体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分类指导、精准施策而实现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善意互动、民主协商和利益均衡。其中,党建引领城市精细化治理通过组织嵌入、功能激活、价值导向三大机制而实现,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通过全面领导、组织动员、资源统筹等制度化方式,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城市治理,以激活 会资本和动员各方力量构建 会治理共同体的复杂过程。

会议闭幕式由《广州大学学 ( 会科学版)》执行主编、教授李春雷主持。华东师范大学 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文军,《广州大学学 ( 会科学版)》主编、教授陶东风,《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分别进行了总结发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6月16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1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