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志愿者抗疫画像:累计上岗超8万人次,风雨中的“逆行者”如何炼成?

5月29日晚上8点多,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广州市越秀区青创力 会发展中心总干事翁浩洁接到越秀区团委的通知,第二天,越秀区全员核酸检测需要志愿者的支援。

令翁浩洁意想不到的是,越秀区团委的招募令发出后,他的手机信息就“爆炸”了。仅4个小时,就有1100多名志愿者 了名。第二天早上8点,第一批志愿者的身影就出现在了广州市的各个街道。

这些年轻的志愿者,在平时,他们分散在广州的每个角落,他们是青春洋溢的大学生,是在一线城市打拼的上班族,是在家长里短琐碎中的街坊……

因为疫情,他们跟所有市民一样,平静生活被打破。于是,这些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决定一起守护这座城市。广州这座“志愿之城”,再次显示出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

截至6月7日,在团市委的部署下,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统筹,全市各区团委共同行动,组织广州青年志愿者在11个区1033个疫苗接种点和核酸检测点开展秩序指引、宣传指导、信息录入等志愿服务工作,累计上岗8.2万人次,服务时长超50.8万小时。

集结:他们从各行各业汇聚

对于这次的志愿者动员,翁浩洁此前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广州此轮疫情,病毒传播速度快,全员核酸检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翁浩洁明白,这场全民与病毒的“赛跑”,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再次站出来。

疫情防控志愿招募令发出后,翁浩洁的手机信息和微信朋友圈就“爆炸”了。在每个微信群中,每一秒都有志愿者的 名信息。“如果有需要,就打电话给我”、“我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一条条的 名信息在微信群刷了屏。

志愿者招募微信群 受访者供图

4个小时后,就有1100多名志愿者 名参与。根据 名情况,翁浩洁和工作人员在5月30日凌晨迅速完成名单筛选,分配至越秀区各街道。随后,18个街道的志愿者负责人全部进群,分头部署核酸检测点的志愿服务工作。

5月30日早上8点,第一批志愿者就出现在了越秀区的各个街道,开始了新一轮的抗疫志愿工作。

王韵桥是一名在广州大学城交流的澳门科技大学在读医学博士。5月29日,当他看到广州团市委和番禺区团委发出的志愿者招募令后,第一时间就 了名。

“我是一名党员,同时拥有多次志愿活动的经验,目前在广州交流,可安排出大量空闲时间,疫苗已接种两针。现请求尽快加入一线工作,为防疫工作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王韵桥说。

6月3日,何安琪成为广州青年防疫应急志愿者储备队中的一员,在某处核酸检测点,她跟小伙伴一起,开始了志愿服务工作。

黄琪乐是海珠区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市民踊跃 名志愿工作的热情也让黄琪乐印象深刻。鹭江球场检测点是海珠区最大的核酸检测点之一,此前需要接待检测的群众数量很多,急需志愿者的支援。

黄琪乐介绍,6月1日早上7点半,海珠区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发布了该点志愿服务岗位招募通知,半小时内,志愿服务微信群已经涌入135名志愿者,经过 名接龙,一共有40多名志愿者及时前往检测点支援和服务。

“这些志愿者,有的是已经放假的大学生,有的是参加工作的白领,还有 区居民,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从各个岗位上迅速集结起来,参与到一线抗疫中。” 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副主任吴帆介绍。

现场:风雨中的“逆行者”

前几天,广州的天气时而烈日当头,时而狂风暴雨。正是核酸检测的关键节点,这些年轻的志愿者,成为风雨中的“逆行者”。

在防疫一线,青年志愿者走街串巷,主要开展两项基础工作:一是协助市民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做好秩序维护、宣传指引、答疑解惑、信息录入和核验等工作;二是防疫一线后勤保障工作,负责搬运防疫物资或安全保障物资。

这几天,翁浩洁的手机几乎不停的会响起。作为志愿者的组织调度者,白天,他需要在防疫一线,晚上回家,他还要为第二天的工作开展进行筹备。有时,早上6点多就要起床,第二天凌晨2点才能回家休息。“忙的时候,连上洗手间都要回复信息。”

几天的志愿服务,何安琪已经轮岗过几个核酸检测点。在现场,她需要跟其他小伙伴一起,让核酸检测高效有序地进行。

在核酸检测点参与志愿服务的何安琪 受访者供图

在核酸检测队伍中,常常会遇到看不懂指引、不太会用手机操作的市民,这种情况下,何安琪和其他小伙伴都会走上前,一边帮助他们填写信息,一边安抚他们的焦虑情绪。

“每一天,同样的问题,要被问到很多遍。忙起来的时候,可能几个人会同时来咨询,我需要一遍遍地向市民去讲解。”何安琪说。

在烈日和暴雨下,这些奔忙在防疫一线的志愿者,每天都会遇到各种暖心之举。

志愿者黎淼还记得那位九十多岁的爷爷。当黎淼引导他填写个人资料时,这位老人家一笔一划写下了感谢的文字。那一刻,这个年轻的志愿者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老人家做完核酸检测后,临走前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让我泪目了。”

何安琪则对一张照片印象深刻,那是在天河区猎德的一处核酸检测点,某一天的中午时分,她的小伙伴拍下的一位核酸检测医护人员。照片中,这名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坐在椅子上,头顶着墙,这是他短暂的午休时间。

“每一天,医护人员都是穿着防护服,全程为市民进行核酸检测。这几天广州天气十分炎热,医护人员换班时,我看到他们脱下防护服,衣服和裤子全都湿透了。”何安琪说。

头顶着墙午休的医护人员 受访者供图

许多 区的居民,完成了核酸检测后,也会自发加入到志愿队伍中,他们有的是宝妈,有的是退休的阿姨,有的是白天还在上班的白领……

一对小夫妻的故事则让翁浩洁感到既好笑又暖心。丈夫在决定参与志愿服务的当天,给妻子写了一封信,通过微信发给妻子后,原本是想得到妻子的赞扬,没想到,妻子“傲气”地回复,“我也 名参与 区志愿服务了。”

翁浩洁在抗疫一线 受访者供图

除了志愿者参与一线服务,还有更多的人通过自己的力量筹集和捐献防疫物资。在核酸采样现场,热心市民送来的“礼物”有时会堆成一座小山。“有的朋友想捐500件速干衣给战疫一线工作人员;有的朋友想捐献一批医用手套;有爱心企业想把防疫物资、饮用水送到一线……”黄琪乐说。

变化:心态更从容,组织更高效

成千上万的志愿者,他们因为同一件事迅速汇聚起来。在快速调配的同时,广州的此次志愿服务组织工作也十分高效,这背后,是广州这座“志愿之城”的深厚积淀,也是基层志愿者多年来的历练和经验积累。

1987年,广州开通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中学生心声热线”。如今,志愿服务在广州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志愿精神无处不在。2015年底,广州入选全国首批创建“志愿服务模范城”的8个试点城市。

截至2021年6月8日,在“志愿时”平台上,广州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达400.5万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1.29亿小时。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广州才能短时间内动员如此多的志愿者参与抗疫。

对于广州日渐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广州青年志愿防疫应急志愿者储备队队长谢栋兴也深有感触。

高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谢栋兴开始了志愿服务。毕业之后,他逐渐成为广州青年志愿者队伍的骨干,现在已成长为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和管理者。十几年时间的历练,令他对志愿服务工作有了深刻的体悟。

去年,谢栋兴也参与了广州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他坦言,“去年,大家很多地方还没有准备好,工作起来也是忙中有乱,而今年,志愿者的心态有了很大的转变,大家更从容了,现场工作也是有条不紊。”

首先是区级“属地化+首应制”调度集结方式。以各区团委为调度主体,建立各区志愿者储备群,通过接收街(镇)团组织提出的志愿者需求,迅速将属地的志愿者调配到区内各个街(镇)、村(居)核酸检测点,参与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中。

另外还有市级“接单式+抢单式”调度集结方式。在各区志愿者力量无法及时供给、调配时,由各区团委提出具体岗位需求,团市委牵头成立市级志愿者突击队、储备队内部发单派任务,下属各分队及志愿者个人及时响应、迅速接单抢单,点对点定向匹配对接。

另外,今年的抗疫中,对志愿者本身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保障。

吴帆介绍,对于每个志愿者,上岗前都有年龄限制、健康码绿码、完成疫苗接种及72小时内核酸检测结果阴性等硬性要求,同时也会做好志愿者健康排查、健康监测,在岗时做好防护措施,上岗结束后免费为志愿者进行核酸检测,形成安全防护管理闭环。

对于今年抗疫志愿者服务的调度和组织,翁浩洁也感触颇深。“哪里有需求,都能迅速集结,火速去支援,广州的志愿服务变得越来越专业和高效,这也让我们积累起更多的经验。”

采访中,翁浩洁讲述了一名志愿者的故事:这名年轻的志愿者连续忙碌了几天,6月2日,领队想让他休息一天,因为这天是他的生日,他拒绝了。“今年的生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广州渡过疫情难关,参与志愿服务,是送给自己最有意义的生日礼物。”他对小伙伴们说。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5月3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