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霸道”!自行车骑着骑着怎么就没路了?

“请把非机动车道还给自行车!”针对市民的呼吁,有专家表示,释放被占用的自行车道空间,是自行车路权回归的前提和根本。在一些矛盾突出路段,不妨施划内嵌式停车位,可实现机动车、自行车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现象1

车道太窄只有1米宽

代表路段:三里屯路

市民甘女士骑车从朝阳区三里屯路经过时发现,该路非机动车道非常狭窄,仅能容一人骑行,一不留神就会碰到路边栏杆,甚至摔倒。

“附近执勤的保安告诉我,在此骑车摔倒的情况常有发生,都是非机动车道狭窄惹的祸。”甘女士说。

这条南北走向的道路不宽,只有上下两车道,市民反映的路段处于东直门外大街至工人体育场北路之间,西侧就是繁华的三里屯商业区。道路两侧,只有一米左右宽的自行车道,用金黄色的矮护栏与机动车道隔离开。骑行时,由于车道狭窄,基本没有并行、超车的可能。一旦前方车辆骑行缓慢,后车只能耐着性子跟在后面。而且骑行时要处处留心,因为隔离护栏歪歪扭扭,不是直的,最窄的地方路面一米宽都不到。

在挨着三里屯商业区的路边,几辆驮着外卖箱的电动车停在自行车道上,骑手正在等待接单。这样一停,本就狭窄的自行车道更被堵塞了,骑车人只好选择机动车道通行。

现象2

约车占道“等活儿”

代表路段:朝阳北路 新东路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私家车的司机要么坐在车里,要么站在路边聊天,但有个共同点,都在盯着手机上的 约车叫车软件。原来,不少人都是 约车司机,将车停在此处等活儿。还有一辆厢式货车上标注着“快狗打车”,司机也在车里坐着休息。

好好的自行车道,怎么就成了 约车的临时停车场?事实上,与白天相比,夜间机动车侵占自行车道的现象更为严重。

现象3

老年代步车乱闯乱窜

代表路段:平安大街

在路南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楼前,五六辆老年代步车横七竖八地停放着,不仅占了自行车的路,还把斑马线堵住了。在医院附近的路段,20分钟内,就有十余辆老年代步车、外卖车或者送货的电动三轮车闯灯或者逆行。

现象4

一不留神就有“突然打开的车门”

代表路段:太阳宫南街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已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在维护交通安全秩序方面”的规范中提出:“机动车驾驶人及乘车人下车时,用远离车门一侧的手开门,转头观察车辆侧方和后方通行状况,避免妨碍他人通行。”这个开车门的方法,也就是常说的“荷式开门法”,是荷兰驾驶员开车门的一种方法,至今已有50年历史。

“条例写入这样的开车门规范,是一大进步,应该灌输到每个驾驶员的头脑中。”一位交通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荷兰人因为“荷式开门法”的普及,每年被车门撞伤的骑行者仅占骑行伤亡事故的0.2%。

支招

通过多种形式代替护栏隔离,调动全民参与监督交通违法

然而,自行车道资源丰富也带来了管理难题,大量违法停车成为骑行路上的“拦路虎”。过去,大量使用机非隔离护栏,虽说降低了管理难度,但牺牲的是更包容更清朗的城市环境。刘岱宗介绍,车道隔离其实有很多类型可以选择,比如哥本哈根多用自行车道标线、彩色铺装进行隔离,纽约应用低矮的混凝土护板,西雅图、温哥华等城市灵活运用轻质绿化花箱以及租车墩、道钉等多种隔离方式,都值得借鉴。

“但无论选择何种隔离方式,核心都在于加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刘岱宗建议,除了加大“电子警察”覆盖等科技投入,还应该加快实现道路停车全面非现金收费;同时调动全民参与监督交通违法行为,通过交通APP举 违法行为等,营造文明交通氛围。

动力驱动三轮车、四轮车以及电动摩托车,《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明确了其机动车属性,但具体管理措施还未出台。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认为,管理部门应尽快出台统一的管理办法,明确四轮低速电动车的使用人群和行驶区域,“哪些人可以开,哪些路可以开,都应该进一步明确。”她认为,中心城区主干道就不适于低速的四轮电动车上路行驶,存在速度差的车辆混行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释放被占用的自行车道空间,应大幅减少控制路内停车

“从根源上解决机动车停车问题,释放被合法和非法占用的自行车道空间,是自行车路权回归的前提和根本。”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所副所长盖春英指出,要想实现北京新总规提出的“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的发展愿景,首先应该厘清停车需求方,“只保障应该保障的需求”,比如居民夜间的基本停车需求,让宝贵而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从北京的现实人口、资源、环境、交通状况来看,白天出行停车需求是需要挤压的,尤其在中心城区。

她认为,解决停车需求,首选方案不是施划地面停车位,而是挖潜利用既有停车资源和共享停车。有两种现象值得有关部门关注,一是居住小区内部停车位大量空闲,而小区外部市政道路两侧却停满了车,合法停车和违法停车均有;二是公共建筑内部停车位大量空闲,而附近居住小区停车位严重缺乏,大量车辆只好停在周边市政道路两侧。

“道路的基本功能本不是停车。停车设施的主体空间也不是道路空间。道路路内停车主要是作为近期缓解停车供需矛盾的一种过渡措施。未来随着路外公共停车场的逐步建设,路内停车将大幅减少并严格控制和管理,同时以短时临时停车为主。”盖春英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5月5日
下一篇 2020年5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