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屏的是海康的上半年业绩,昨天刷屏的是阿里的芯片“玄铁”出炉。海康的业绩向好可喜可贺,阿里的芯片大家跟着群high,但试问有几人知其所以然?什么是 RISC-V处理器架构?3发射并行架构什么概念?开放IP Core具体意义?从路演到商用还有多少路?面对铺天盖地的媒体通稿,相信很多人跟乌鸦哥一样,对“玄铁”一脸懵B。
平头哥玄铁芯片的PR做的不错,因为大家喜闻乐见中国“芯”的崛起,但是在这个PPT盛行的“后乐视”时代,怎样把芯片落地投产是关键。发布会没有展示910的细节,也让这颗芯片是否流片的疑问不胫而走,未来阿里平头哥玄铁910如何真正落地仍然值得关注。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阿里玄铁剑指在AIoT,而安防是AIoT的先锋,安防龙头海康和大华都在路上。
插播一下RISC-V科普:
RISC-V 是唯一一个自主可控的开源芯片架构:RISC-V是一种基于精简指令集原则的开源指令集架构,与目前主流的架构(ARM 以及x86)相比,RISC-V 的架构篇幅更少,基本指令集更少,支持模块化和可拓展性,开源且免费。
这种架构主要的特点是面积、功耗和性能比较适中,可自由扩展及剪裁,满足差异化和定制化的需求。RISC-V 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与ARM、x86 暂时不存在取代问题,将长期共存。中国发展RISC-V 的意义在于:1)安全可控,拥有源代码,能够实现自主设计;2)低成本,是一个开源的指令集架构;3)品质保障,PPAC(performance-power-area cost)适中。
RISC-V 更适合物联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现状是发展极不均衡,SoC 芯片的设计能力很强,但上游的基础IP 以及下游的工艺都非常薄弱。IP 行业资金投入需求并不高,但技术壁垒高、回 周期长,同时又因为处于行业的最上游,因此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由于RISC-V 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的成本能够被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所承担,降低了每个环节的研发成本。同时,随着RISC-V 生态逐渐成熟,使用RISC-V 架构的芯片开发成本也会逐步降低。正如同x86 的盛行是由于PC 的发展,而ARM的普及得益于移动终端的爆发,应用场景的落地对于架构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目前行业认为最适合的应用场景为物联 ,其场景需求碎片化、差异化,极大促进了RISC-V 架构的发展。
大华的“芯”情况:
回到鸦哥稍微了解的安防行业,说说大华。大华深耕安防行业近二十年,历史上一直对标行业老大海康威视,采取跟随者战略紧随海康完成后端转前端、模拟转数字、标清转高清、产品转解决方案、安防转物联 等重大转变,目前稳居全球安防巨头地位。
虽然大家都在说大华一直跟在海康后面(这也不丢人),亦步亦趋地发展,但是这说的是总体的系统及产品布局(实际上在HDCVI模拟高清,消防解决方案等个体领域,大华是走在海康前面的)。
其实在安防行业,大华的资历比海康老,无论是公司早期发展还是上市、渠道建设,大华都走在前面。但是因为各种因素,大华浪费了几年左右的宝贵时光,这可能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共同命运,好在后期不断“拨乱反正”,大华目前发展的还不错。
早在2002年,大华推出业内首台自主研发8路音视频同步嵌式DVR,创嵌入式DVR第一品牌;2007年,推出智能交通一体机,成为中国电子警察的事实标准;2010年,引入CMOS技术,推出高清高倍机芯;2012年,HDCVI技术被HDcctv联盟采纳,成为国内安防行业第一个国际标准;2013年,发明“软件平台硬件化”技术,让大规模部署和维护变得极为简单;2014年,深度引入IT通用云技术;2016年,通过CMMI5认证,奠定软件技术全球领先地位……
大华2017 年发布“全智能、全计算、全感知、全生态”战略(简称四全战略),四个方向落地大数据及AI 赋能,并已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行业、智慧生活三大业务板块。2018 年,公司以“四全”能力为支撑,结合顶层规划能力和深化设计能力,推出新型智慧城市架构“大华HOC 城市之心”。未来,公司有望逐步打破传统安防产业边界,基于HOC 统一架构为城市级、企业级及民用级客户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助力客户进行智慧化转型升级,加速转型为智慧物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
与海康芯片基本外购状况不同,大华公司较早设立芯片研究院,自主研发设计、制造芯片等核心元器件,据悉目前的前端产品中部分中低端芯片可以自供,其中HDCVI 芯片90%可实现自供;2017年10 月,公司推出新一代AI 芯片产品,并基于自研AI 芯片,成功推出“睿智”系列经济型人脸检测摄像机、“慧”系列AI 出入口抓拍相机等多个系列人工智能前端设备,有效降低智能产品成本。此外,公司在数模混合芯片技术上也取得进展,自研POE 前后端控制芯片依次量产,成为国内第一家提供完整POE 解决方案的芯片原厂。
大华的“新”管理:
大华一直心向华为,于2017 年进行管理层换届改革,聘任来自华为的李柯先生为公司总裁及CEO,新CEO 上任两年有余,发力内部人员变革,助力公司基本面进一步改善。公司持续推进研发、供应链、营销管理改进,优化内部管理体系。李柯先生曾在华为任职长达20 年,具备技术开发、产品解决方案、海外业务拓展、营销等多方经验,其上任有助于加强公司内控、营销等薄弱环节,帮助改善内部治理。此外,公司2018 年还提拔了三位副总裁,其中一位是原华为海外地区部总裁,负责大华海外业务。
在组织架构调整方面,大华努力学习华为开展IPD/IFS/LTC/ISC/MTL/ITR 等流程变革项目,数字化管理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基于业务逻辑和实际需求,公司学习华为开展流程变革项目,如研发端的IPD(Intergrated Product Devlopment),财务端的IFS(IntegratedFinancial Service),销售端的LTC(Lead To Cash),供应端的ISC(Intergrated Supply Chain)。
海康和大华的格局
安防行业的双巨头格局已经成型,即使华为安防来势汹汹,但实际上,传统安防的地位很难撼动。海康和大华的对手,不是华为或者其他安防企业,而是自己,是安防的市场空间。目前海康、大华在产品、系统、工程、服务、渠道、品牌体系方面非常类同,大势已定。但是,当传统安防行业如此碎片化、个性化、工程化及地域化的情况下,海康大华合计已经占据中国安防市场40+%市场,再保持高速增长已经很难,能维持20%水平已经很不错。当AI加持下,安防空间似乎又打开了很多,但是海康大华目前看,尚并不具备如传统安防那样的绝对优势。
从压缩板卡、DVR到前端,到解决方案,海康和大华的转型都是成功而及时的,目前的AI转型,虽然形势并未完全明朗,但是显然已经有AI企业从之前的风口落地并摔的不轻。安防行业讲究场景、工程及服务,所以海康大华的AI升级安防之路还是值得被看好。
随着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 等新兴技术的加载,安防业研发投入愈发重要:2018 年海康研发投入达44 亿,大华股份达22 亿,而其他安防企业最高不过几个亿投入,高绝对研发投入额构筑高壁垒。2018 年,海康研发人员占比达46.6%,研发人员数量达16010 人,大华股份研发人员占比为60.3%,研发人员数量达8207 人,华为因为有集团研发人员加持,数量较多,而其他安防企业不过几千甚至几百人。
高研发投入下,大华通过对AI、大数据、芯片和先进应用的持续的新技术积累,顺应了行业的发展和用户多元化的需求。以人工智能为例,大华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的人脸识别、卡口电警、视频结构化、双目立体视觉、多目全景拼接和高密度人群分析等已成功应用于前端摄像机、后端存储和云计算领域,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拓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未来格局展望
随着AI与安防的交汇,目前的安防逐步升维,中电与海康一家独大并继续拓展版图,阿里战略大华未遂转而快速与千方合作成行将可能有所作为,华为携芯片与ITC基础优势并发力安防与物联 ,腾讯对智慧交通虎视眈眈并与大华有过深度合作…未来,安防行业的竞争也要归结到BATH的竞争?200亿个物联 设备,海量数据,海量存储,背后是云计算、大数据及AI引擎。安防已不是原来的安防,新时代开启!
文:乌鸦哥(微信 :wu_yage)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