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模妞妞被打事件:让孩子当童模,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童模妞妞被打事件及视觉中国黑洞照片的版权争议。

童模妞妞被打事件:让孩子当童模,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4月9日,一则视频在 交 络上广泛传播开来:一个小小的儿童模特不愿意完成摄影师指导的动作,一位成年女性飞快上前用脚踹了她一下。后经 友确认,这位童模名叫妞妞,踹她的女性就是童模的母亲。视频中母亲的行为令诸多 友气愤不满,与此同时,另外一则视频也被 友扒出:妞妞妈妈被拍到于3月在摄影基地拿着衣架教训孩子。据 友爆料说,当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妞妞经过长时间的拍摄工作已经很困了,但被妈妈用衣架打了以后,她又强作精神开始挥手、转圈圈。另外,妞妞妈妈自己的朋友圈状态显示,妞妞做童模的工作量巨大,四天时间里要拍摄400件衣服。

“虐童”舆情发酵后,妞妞妈妈在 络上澄清说自己绝对没有伤害、虐童之意,反复强调自己的女儿受到了最好的照顾与疼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解释了当时踢妞妞是一时情急,因为妞妞会往马路上乱跑,平时自己很少打孩子。她还表示,“全家靠妞妞一个人养”的说法并不属实,自己的丈夫还是在工作的。

让孩子去工作换取 酬,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在《给无价的孩子定价》一书中,美国 会学家维维安娜·泽利泽(VIviana A. Zelizer)梳理还原了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 会关于儿童的 会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儿童逐渐从家庭补充劳动力转变为“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时至今日,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阶段,儿童应该得到关爱、滋养的概念已经成为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共识。

自媒体人“萝贝贝”发布的一篇题为《把童真变现的人,不配做父母》的文章代表了 会主流观点:“所有孩子不谙世事时都是天真可爱的,拍照或者拍戏都能在没有基础训练的情况下就受喜爱,从而产生经济价值。孩子有兴趣时走秀表演是丰富生活,但能激发大人的无限爱心和保护欲。但有手有脚的父母都靠孩子赚钱来养,实在令人无法接受。这是‘把童真迅速变现’。”

在文章中,萝贝贝援引了美国知名童星《小鬼当家》主角麦考利·卡尔金及秀兰·邓波儿的例子来说明在没有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将孩子推向市场成为赚钱机器的危害。卡尔金曾多次在采访中表示童年时代密集的电影拍摄工作严重干扰了他的正常生活,令他厌倦不已。悲哀的是,他还经常遭受父母的精神折磨,被父母逼迫持续工作赚钱,这样的生活直到13岁父母离异才结束。秀兰·邓波儿在银屏中的“甜心天使”形象深入人心,但仔细审视她参演的作品,会发现许多令人不安的细节,如她的角色通常是被单身成年男性收养的孤女,她的打扮和举止是按照成年男性的趣味来设计的。另外,她本人也在采访中表示曾经在拍片时被制片人性骚扰过。

络上,人们义愤填膺地谴责无良父母逼迫孩子去当童模赚钱;现实中,童装产业的工业链条依旧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虐童事件”过后,界面新闻调查发现,事件发生地、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拥有童装企业5700多家,镇上近10万人专门从事童装生产、加工和销售。在这个名副其实的“童装王国”里,童模是产业中的重要一环,童模拍摄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一家淘宝店的生意好坏。

因此,童装行业与童模市场的发展是并驾齐驱的。界面新闻发现,近两年织里的“童漂”越来越多,童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刚入行的家长为了提升孩子的知名度,会免费让影楼拍摄,甚至让影楼随意 价,只为换一次上镜机会或搏得业内口碑。有镜头感的、乖巧聪明的、不轻易哭闹的孩子是香饽饽,为了提升孩子的竞争力,家长会将孩子送去童模培训班——这也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产业分支。

更重要的是,童模的的“市场生命力”很短。按照镇上“行家”的说法,一个三岁、身高在100厘米以下的童模是最吃香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成长速度最快,厂家对这种尺码的童装出货量最大。这也在无形之中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感以及对孩子的无意识商品化。一位接受采访的童模爸爸反复提到“尺寸”一词,即为一例。

在童模市场中,家长与童模一道承受巨大的压力。由于孩子大多还处于对事物比较懵懂、活泼好动的阶段,童模家长可以说既是家长,也是经纪人。他们不仅要在片场安抚孩子的情绪,照顾孩子,还要绞尽脑汁推销孩子,以便获得更多的拍摄机会。有些妈妈甚至为此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来到织里全职陪同。在界面新闻采访期间,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妞妞妈妈虐童”的说法是“以偏概全”“被媒体放大了”。受访者表示,培养一个童模,家长实际上也付出了很多。更重要的是,这种孤立事件的曝光无法让童装市场的发展停下脚步。照顾孩子的感受、放慢拍摄进度甚至完全弃用童模,意味着童装销售商的损失,因此行业内部并没有自发改善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送孩子去当童模的动机是多重的。“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在学习上没有竞争力,大学毕业即是螺丝钉,做模特是向上攀登的有效渠道;有的父母看重知识的力量,但在教育精英化的时代已经负担不起足够让孩子实现阶级跨越的教育费用,于是靠(让孩子当)模特先赚一笔学费;有的父母本身就是中产阶级,对通识教育不信任或不感兴趣,愿意给孩子提供一个不同的发展路线。”

所以,送孩子去当童模,究竟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能力,为他(她)的美好未来打下基础,还是为了榨取孩子的价值,实现父母的梦想,弥补父母经济实力的不足呢?这之间的界限恐怕难以界定。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哪种情况,孩子的自主性都面临着被无视、被利用、被扭曲的危险。

视觉中国黑洞照片版权争议:图片版权的边界在哪里?

北京时间4月10日晚,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在全球多地同步发布。“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EHT)宣布已获得超大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该黑洞图像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它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这张不甚清晰的照片来之不易,据介绍,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历时两年才得到了这张黑洞照片。但它也标志着人类科技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即人类终于确认了黑洞的存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终于得到了验证。

然而这一科技界的大新闻却在中国国内意外地引起了另外一股舆论风暴:4月11日,这张版权属于EHT的照片出现在了视觉中国的官 上,它的使用说明中写道“该图片被用作商业用途需要致电咨询”,即如果个人或机构使用这张照片,需要向视觉中国支付版权费用。很快,“视觉中国准备靠黑洞照片大捞一笔”的消息就在中文互联 流传开来,视觉中国常年来利用图片版权“挖坑维权”的种种争议遂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南风窗”援引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占领律师的观点认为,视觉中国等图片服务商被责难主要有三个原因:对于一些没有版权的图片,却以权利人的名义去售卖甚至维权;对于图片使用方漫天要价、天价索赔,远远超过了正常合理标准及司法实践中的判决标准;针对图片使用方,常常以天价索赔为要挟逼迫其签订年度框架合同,并以此作为主要的盈利模式。

必须承认的是,视觉中国在推动中国重视图片版权问题上也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因此,也有观点认为:幸亏有视觉中国这样的图片服务商,能够保障摄影师的版权权益。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另外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当所有图像都有版权、都需要付费使用时,对于知识传播、信息共享乃至创作是否会带来负面效应?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国外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而黑洞照片之所以能够无授权使用,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胡翌霖撰文指出,黑洞照片的发布者,欧洲南方天文台将该照片加入了CC-BY(知识共享-署名)协议,因此任何人都可以非独家地免费使用它,只要在使用图片时以清晰可见的方式把图片的贡献者(EHT)标注出来。所谓CC,是Creative Commons(知识共享)的简称,这是一个2001年成立的非盈利组织,也是这一组织推行的许可证名称。CC协议的宗旨与开源软件类似,即鼓励知识传播,激励共同创作。经过十余年的推广,CC协议在全球已颇具影响力,在谷歌或必应的搜索引擎中,搜索图片时可以专门加入CC的筛选项,更容易找到开放授权的图片。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3月9日
下一篇 2019年3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