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又称第三代互联 ,是相对Web2.0和Web1.0的一个互联 概念。尽管没有标准定义,但行业普遍将其理解为基于区块链技术,具有清晰的数据产权的分布式互联 。
“Web3.0 能够重塑用户与平台的权力结构,解决Web2.0时代的创作内容所有权归属问题。”中国电信研究院战略发展所所长饶少阳称。
Web3.0是否真能开启一个新的创作时代?还是又一次转瞬即逝的财富泡沫?
像做项目一样去创作
饶少阳称,之所以NFT是Web3.0创作的主要载体,其原因在于NFT解决的就是Web2.0时代所遗留的问题——创作内容的归属权问题。“虽然UGC在Web2.0时代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用户所创作的内容所有权到底是归属用户还是平台是模糊的。”而Web3.0 的到来或许会打破这一困境,将内容所有权归还至用户本身,技术实现就是NFT。
所谓的NFT是 Non-Fungible Tokens 的缩写,意思是非同质化代币,是一种区块链数字账本上的数据单位,每个代币可以代表一个独特的数字资料。由于其不能互换,非同质化代币可以代表数字文件,如画作、声音、视频、游戏中的项目或其他形式的创意作品。虽然文件(作品)本身可以无限复制,但代表它们的代币在其底层区块链上能被追踪,从而为买家提供所有权证明。
不只是艺术出身的专业人员入局,曾经有超15年游戏行业从业经历的开山,在今年上海疫情隔离期间,也创作了自己的第一套NFT作品。在他看来,区块链数字版权正激励着更多人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感觉上是悄悄开启了文艺复兴”。
“10k以上的头像项目(编者注:指制造10000个独一无二的头像的NFT项目),至少需要一个产品经理、一个工程师、一个设计师和一个运营人员。”开山如此解释。
设计师负责设计图像,工程师负责将图像数据存储在区块链上,实现“上链”,并编写智能合约处理相关数据。但这仅仅是开始,后续如何让项目火起来才是成功的关键。在作品制作完成后,项目经理和运营人员需要打造项目的品牌形象,并且在各个平台宣传推广,吸引关注者加入项目 区之中。这些 区成员也是作品的主要购买对象。一般认为,一个项目 区越火,那么项目越成功。
开山的作品
而当下业界评价一个NFT的成功与否,往往也不是看作品的艺术价值,而是项目市值,即该项目发行的所有NFT的市场总价值。如果市值高,那么一定是好项目。不断增长的项目市值也能吸引 区成员购买和收藏NFT作品,从而获得经济上的成功。
“能起飞的NFT,首先是‘项目’,然后才是‘创作’。”小川认为现在许多NFT项目都有一些“强绑定金融”的意思在里面。“为了做市值管理,有时还会请明星代言、KOL站台、建立 区、空投奖励等。”
Web3.0中的新艺术与Z世代
显然,上述Web3.0时代的画作与大众认知里的传统绘画,已经属于不同的事物。而回归到创作本身来看,二者也已完全不同。
青柑通过AI绘画技术创作的作品
这种新形式的艺术在Web3.0的用户中得到了广泛追捧。青柑介绍:“2020年,有一个叫作Art blocks的通过AI生成艺术的项目,当时在NFT领域引起了投资热潮,累计交易额超过了13亿美金。”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艺术形式的先锋性,Web3.0的创作往往采用批量生产的方式,即一次性制造成千上万张有细微差异并且打上独特编码的电子作品,常常一个系列需要生产几千上万张,创作本身也就有着工业流水线生产的色彩。而在许多外行人眼中,这种作品会给人一种重复感。
青柑认为,这种艺术形态之所以受追捧,抛开炒作不谈,更多的是当下的年轻人想要在太多类似的信息中追求特殊。“工业化时代普遍的大众精神下,人们对于重复的主题+随机变量的追捧就变得不奇怪了——因为我们与众人太过于相似,使用的产品、获取的信息都差不多,在这个基础上,随机出来的特别就显得非常重要。”
回归创作本身,遏制金融化趋势
“去年年底那会儿真的是太狂热了,导致我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脑子不太清醒,慢慢地才平复状态。”小川坦言,自己在刚入局时曾因其巨大收益一度被冲昏头脑,跟几个圈子里的朋友交流后,发现大家都有这样的情况。
小川的作品
“现在很多人只画零部件了,而不是整体作品。将各个零部件生硬凑在一起,失去了作品的整体性。”对于如今的创作模式,小川认为其容易导致作品缺乏艺术性。“而这几乎成为现在NFT创作的‘公式’了”。
这种浮躁的市场环境也让他意识到,如果不回归创作本身,长期来看将很难持续。“所以我和朋友就说还是好好画画,别的不需要想。”他说。
小川透露,现如今还有许多抱着赌徒心态的大学生, 贷10多万元购买NFT,结果因为贬值被套牢。
这无疑是一种行业乱象。
饶少阳指出,NFT作为一项区块链技术创新,在促进文化艺术发展、丰富数字经济模式等方面具备一定的潜在价值,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但同时,由于NFT技术与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是一致的,因此容易出现如非法集资、金融炒作诈骗等风险隐患。因此,他强调:“要遏制NFT创作的金融化证券化倾向。”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2022年第13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