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亿万富翁,不是吗?@richtime
按平均寿命80岁来算,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拥有约80x365x24x60x60≈25亿秒的时间。 那么一个成年人至少已经花掉了1/4,即6个亿的时间,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把时间财富兑换成丰硕的物质财富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大多数人兑换的是庸庸碌碌的生活、空虚和懊悔的精神世界。
于是,时间管理的培训和应用应运而生,都声称能帮助用户高效利用时间,打造美好的生活。目前看,时间管理培训火了起来,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也销量不俗,而时间管理应用工具,比如Calendar5、Sol、Omnifocus、奇妙清单、滴答清单、Forest、sleeptown、小小签到等等,却一直火不起来,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问受试者:如果你买了一张500元的音乐会门票,结果去音乐会前发现票丢了,你会不会依然前去,再买一张门票进去听音乐会呢?大多数人回答不会。但如果你在去之前发现自己丢了价值500元的交通卡,你会不会去音乐会呢?大多数选择还是会去听音乐会。
人的心理就是这么有趣,同样是损失了500元,从理性的角度将应该做同样的选择,但实际上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不同的,因为他们把买门票的500元和交通卡的500元放入了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了,所以,当丢了门票还需要补票才能听音乐会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要花1000元来听一场音乐会,情感上接受不了,所以就会做出不去的选择。
传统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总是能够深谋远虑,在任何时候都会考虑几十年以后的长远利益,并站在这种高度来合理安排自己的行为,使一生的总效用达到最大。但实际上,人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在情感驱动下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行为。
通过工作辛辛苦苦挣了500万,大多数人都会有严谨的储蓄和投资计划,但买彩票赢了500万,大多数人经常会在很短时间内挥霍一空,然后复归贫穷。对于读书,大多数人都懂得对未来有莫大的好处,但真正能少花点时间玩游戏、刷微信,多花点时间读书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分析人们为什么对明显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提不起足够的兴趣,我们还是需要从理智和情感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
01 时间管理是个好东西,但为什么大家都选择不用?
斯坦福大学Walter Mischel博士于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美国的幼儿园进行了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小孩子可以选择一样奖励(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巧克力等等),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直到实验者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得到相同的两个奖励。
在后来的跟踪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能接受延迟满足,即等满15分钟获得更多奖励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指标。但大多数孩子还是顶不住即时满足的诱惑,在百般挣扎后,还是在15分钟内吃掉了那块糖。
据说,平均每个成年人每天做出大约35000个选择。这些选择包括早上穿哪双袜子、出门先迈左腿还右腿、中午去哪里吃饭、吃饭时先吃饭还是先吃菜、同事过来请求帮忙是否答应、陌生电话是不是接……
如果这些选择都要我们动脑,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不堪重负。所以,这么多选择绝大多数是无意识的和自动化的,比如早上穿哪双袜子、出门先迈左腿还右腿、吃饭时先吃饭还是先吃菜。那些需要动脑的选择相对很少,比如同事过来请求帮忙是否答应、陌生电话是不是接。这是我们身体对自己的一种本能的保护机制,也就是做选择能不消耗能量就尽量不消耗能量。
那么,所谓“跟着感觉走”,即基于情感做出决策,是最不消耗能量的。而基于理性做出决策,则是要消耗大量能量的。 延迟满足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是要消耗能量的,特别是抵御即时满足诱惑的能量。
情感是人类进化了350万年的产物,体现到人的行为上,是无需任何控制而自然发生的。在我看来,理智是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或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一看便知,理智是需要后天习得的,而且需要控制自己的行为。理智的发源从文明开创之日起,也就是最多7000年的历史。
发展历史有500倍的差距,一个无需控制行为,一个需要控制行为,哪个更容易获胜,就很容易理解了。巴金在《家》里有一句名言:“你的理智可以征服感情,我的理智则常被感情征服。”其实这里的“你”是少数成功人士,而“我”则是芸芸众生。
而目前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时间应用,比如Calendar5、Omnifocus、滴答清单,都是需要人的理智征服感情。
它们的原理是:要在未来获得更美满的生活质量,就要学会延迟满足。也就是当下不能想干啥就干啥,比如玩游戏、追剧、刷抖音来获得即时满足,而是要做计划、按计划执行、复盘、反思。道理是对的,但很少考虑人的情感需求,这也就是时间管理应用火不起来的原因吧?
即便是像我这么一个被周围的人都视为成功人士的人,理智也经常被情感征服。比如我明明知道早睡对身体的好处,这段时间往往会看到关于疫情的文章,也会忍不住一篇篇看下去,一直看到深更半夜,其实自己也知道很多文章真假不明,只会误导认知。只不过在关键时刻,我的理智战胜情感的次数略多一些,所以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02 做足情感体验的时间管理应用能火呢?
我们看看在时间管理应用中仅有的几款在情感体验上做文章的应用。比如Sleeptown(睡眠小镇),它的原理是让用户进入App后设定睡觉和起床时间,如在期间不动手机,系统就会帮助用户不断造出一个个赏心悦目的小镇,满足了七情六欲中的见欲,也就是喜欢看美好事物的情感。而且还可以造成长城、泰姬陵、古罗马斗兽场这样的奇观建筑,可谓把用户情感体验做到极致了。
听上去不错,但为什么它依然没有火呢?查一下百度,发现可以轻易改时间作弊,甚至还有什么无限金币修改器可以下载。
但是作弊并不是根本原因,很多游戏也可以作弊,照样很火。关键是这个App把时间管理的用户触点做成只是在一段时间不对手机进行操作,然后把这个不做操作与金币关联,然后和小镇规模和款式关联。
我们可以想一下,游戏很火,难道只是通关后得到的金币和随着而来的超强道具、超高分数和精美画面吗?显然不是,游戏通关的过程就是一个好的任务体验,用户为了获得即时反馈而进行的短时间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这个过程中,用户满足了见欲、听欲、触欲,体会了“喜、怒、惧”各种情感的涌现。
只不过这个努力过程通常耗时很短,游戏设计者能精巧地设计到在用户的精力不济或情感钝化之前就结束一个片段,给予一些升级、金币之类的即时反馈。
而Sleeptown的获取即时反馈的过程是对手机不做操作,这本身并不是什么好的情感体验,只能说是一种美好的功能体验。
所以,生硬地嫁接情感体验还是死路一条。而且,技术含量低的情感体验也没有什么壁垒,你做得好,竞争对手立即就能够仿效。
03 让时间管理应用火起来一种思路的
怎么样将情感体验和产品本身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呢?
我们来看看一个成功的例子:Tecno,一款中国人造的手机,在非洲大陆销量第一,便宜固然是一个因素,但便宜手机多了去了,为什么只有Tecno能独占鳌头呢?
原来它着重考虑了黑人朋友拍照这个情感体验,针对黑人肤色做了创新技术优化,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深肤色人群的眼睛、牙齿等高光物体调整其附近物体的感光度,有效解决了黑人朋友在拍照时层次不分明,甚至在和一群其它肤色朋友拍照时只露牙齿的尴尬,能让黑人朋友拍照时体现脸部清晰的层次感。
我们如果用创新技术性相关性(左为弱关联,右为强关联)为横轴,体验类型为纵轴(上为情感体验,下为功能体验)做一个坐标轴,把市场上的时间管理应用放进去,就可以发现:与创新技术强关联、注重情感体验的第一象限是空的。
所以,将创新技术和情感体验高度结合起来,也许能打造出一个爆款的时间管理应用。
比如,市面上交友软件不少,但要在陌生人之中找到一个同频的好友还真不容易。即便是在 群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但生活习惯大相径庭,也很难成为真正的知己。
而一个人用时间的模式,就是他的生活模式。时间管理应用软件记录了用户的行为轨迹,如果能将用户的行为进行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分析,将具有相近行为模式的人进行同频好友的智能推荐,则能满足人们在喧嚣尘世中找到一生知己的情感诉求,也许能成为一款大众喜爱的爆款应用。
当然,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找,在不同年龄范围中找,在同性或异性之中找,或找一个和自己行为模式类似,但比自己强一点的人做老师。
要让系统能更精确地找到自己的同频人,用户就必须较多地输入自己的行为,这样就促进了应用软件“日活”的提升,也就构建了时间管理应用“火起来”的基础。
运用创新技术融合完美的情感体验模型达成理性目标,也许是时间管理应用火起来的一条捷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