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小说》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位被写入经典文学史册的侦探小说大师,雷蒙德·钱德勒彻底改变了现代侦探小说的面貌。在他的笔下,侦探小说不再是为严肃文学所轻蔑的消遣读物,而成为了一门真正的艺术。他是艾略特、加缪、钱锺书、村上春树等文学大师最崇拜的小说家,被称为“文学大师崇拜的大师”。
这部短篇小说集未收录钱德勒生前不允许发表的8部短篇,因为它们曾经作为素材,融入了其后的3部长篇名作《长眠不醒》《再见,宝贝》和《湖底女人》当中。所以我们可以说,本书所辑作品为真正意义上的钱德勒短篇小说,集中展现了欲擒故纵、人性先于案情的叙事方式,其特有的硬汉的冷峻与悲苦的气氛令人难忘。阅读这些作品时,读者会禁不住想起钱德勒曾经说过的那句话:“这个世界可不是一个香气扑鼻的世界,却是你生活其间的世界。”
《J.M.库切传》
“我的人生平淡无奇。”库切曾这样说,事实确实如此。除了围绕着两个孩子的悲剧故事以外,库切的确过着一种安静而谨慎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南非传记作家坎尼米耶无处下笔。库切给予了坎尼米耶百分之百的信任和合作,让他与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谈论自己的生活,甚至向他开放了私人信件、记录和16部小说的手稿。坎尼米耶研究了这些资料,并通过档案研究发掘了过去从未得到过的信息。在《J.M.库切传》中,坎尼米耶首次详细介绍了库切的生平、年轻时代以及最早的创作——早年在英国和美国的生活和工作;在南非的三十年与赢得布克奖、获得世界性声誉;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随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对库切生平和他的创作经历感兴趣的读者不应该错过这部作品。
《小说与我》
《小说与我》收录了王安忆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短期客座期间公开课的讲稿,分为开展写作生涯、漫谈阅读与写作、细看类型小说、从小说谈文字、小说课堂、读张爱玲与《红楼梦》这六个部分。
王安忆从自身的创作历程谈起,论及成长经验、阅读积累等对写作的影响,又从类型小说、戏曲的结撰形式道出小说创作的基本要义,以工作坊的创作实践为例指点写作入门之径。最后点评分析了《红楼梦》中的观点与张爱玲小说的共通之处,以及张爱玲与五四新文艺之间看似疏离、实又有所交集的复杂关系。
如果你想听一听王安忆的写作课,如果你喜欢纳博科夫的《俄罗斯文学讲稿》或毕飞宇的《小说课》,或许不妨一读。
《涂鸦与圣像:异托邦城市简史》
两位友人的意外离世让韩博意识到了生命的无常和虚无的无处不在,他领悟到“世界即自己,周游世界不过就是做自己的事”,由此产生了探索世界上其他人如何“做自己的事”的强烈渴望。2002年在哥本哈根的一次经历为韩博打开了一道门,他偶然看见了这座城市的河边涂鸦,内心产生了难以名状的震动。此后,当韩博行走于世界各地时,他都试图以涂鸦艺术为窗口,观察城市文化。
城中飞地克里斯蒂安尼亚、“世界主义”视野的卡姆登市场、我行我素的圣特尔莫……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了不同的涂鸦艺术。在韩博眼中,涂鸦既偷偷摸摸又光明正大,是对正统和主流的不断质疑,是展示差异性的亚文化表述,有点像“游击战”,充满了超现实主义色彩。借此他不仅能感受城市文化,还能在旅途中邂逅涂鸦艺术的“非偶然”观众。他们是城市中“孤独的、非理性的、活生生的存在”,更是自由之人,不甘于无意义的工作,思考存在的本质。他们构建起一个异托邦,成为校正既存环境的存在,这也正展现了城市简史的另一个侧面。(侯洁莹)
《最寒冷的冬天》
《最寒冷的冬天》呈现出了一个美国版本的朝鲜战争:一场没有胜利的战争,一场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与错误对手展开的战争。美国军人在“与美国安全无关紧要”的朝鲜半岛度过了20世纪“最寒冷的冬天”。出版后,它先后成为《纽约时 》畅销书、《华尔街日 》《远东经济评论》最佳亚洲题材图书,可是学界对它也不乏批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对朝鲜战争持有修正主义观点的布鲁斯·卡明斯,他的批评指出,将进攻朝鲜的决策失误归咎于麦克阿瑟将军是不符合事实的,哈伯斯塔姆非但对交战的主力朝鲜和韩国军队落墨甚少,而且对美国军队实施的暴行鲜有披露。
《和纸之美》
周作人曾经写道,中国虽然是造纸的祖师国,却不曾见过什么好纸,而日本纸均用木皮制造,“多朴茂之趣”。《和纸之美》则让他对和纸产生了更多的好感:“柳氏近著《和纸之美》,中附样本二十二种,阅之使人对于佳纸增贪惜之念。”
柳宗悦与和纸相恋十年,经手的和纸有上百张之巨,在使用和纸的过程中,他不但对和纸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也对于匠人的精神有了深切的体会和感悟。在几年时间内,他写下了《和纸之美》《和纸之训》与《和纸十年》三篇长文。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和纸传统的惊叹及爱惜之心,娓娓描述和纸“用之美”,也表现了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尊重致敬及延续创新的渴求。
《和纸之美》一书由七篇文章组成,其余四篇是有关和纸及民艺的文字。书中不仅介绍了和纸,还展现了其制作过程,书中的图片更是直接体现出了纸张的精致与工艺的考究。
《这里》
在几年前甚至几十几百年前,我居住的地方是什么模样?这里曾经住过谁,他/她身上发生过怎样的故事?这是理查德·麦奎尔刚刚搬到一个新公寓的时候产生的疑问。从那时起,他就想要画这样的画——从一个空间的中心劈开,其中的一半房间走入未来,而另一半房间走回过去。而最终落在笔下,这个想法就成为了漫画《这里》。这本书的初版是六页的黑白漫画,在上世纪80年代一经出版,便成为了一部地下实验漫画的经典。它对时空关系富有创新且意味深长的蒙太奇式重组,对漫画艺术、电影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新版 《这里》扩展为300多页的彩色漫画,于2014年出版,并于2016年获得安古兰漫画节大奖。
漫画中,新泽西州的一间普通客厅在同一幅画面中穿越百万年,史前巨兽同未来的科技并存,1950年的故事同2015年的事情遥相呼应。时间入口就像是挂在墙上的画框,和谐地嵌入背景之中。从一页到另一页,房间的装潢都在改变:维多利亚风格的墙纸,棕榈树盆景;中世纪风格的家具,宽屏电视机。人们从过去或者未来前来拜访,就像鬼魂一般,被框在了时间入口处。
理查德·麦奎尔的同行、漫画家克里斯·韦尔曾经称赞:即使不能说百年一遇,《这里》也绝对是一部数十年一遇的杰作。我敢保证,当很多年过去,你会依旧记得,当你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身处何地。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
从大猩猩梳毛到人类在咖啡馆闲聊,从神经科学到古人类学,《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提供了一种视角,让我们理解语言何以产生,以及人类又何以区别于猿类。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