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研究了上百张外 居家美图,还是装出了丑出天际的家?

看了上百张图片,一会儿喜欢美式,一会儿喜欢北欧风,真的要装修了反而不知道怎么选。

纠结艰难程度堪比选男朋友/女朋友。

来,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核心无非是信息爆炸,自己在万花丛中迷了眼,无法做出决定。

怎么更好的收集图片和装修干货?

大多数人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榜头的收集图片。

今天看到微博上的外国居家美图很好看,保存到手机里。

明天Ipad上刷到家居APP,又很心动,顺手下载一下。

后天觉得住范儿文章干货妥妥的,简直相见恨晚,赶紧收藏起来。

到头来,想找好看的墙漆,脑子一懵,我曾经在哪个地方看到过喜欢的墙漆颜色来着?

发现了么,收集了一大堆信息,因为太零碎,到头来反而什么都没用上。

那怎么能,随时随地,迅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装修知识和图片呢?

要把收集来的图片和干货都放在同一个软件里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一个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上都有的app。

这样在一个电子设备上记录下来的东西,会自动同步到其他设备上。

如果想把图片和干货都记在一个地方,那么印象笔记或者onenote都挺适合的。

这类APP有个特别大的好处,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放。

比如书,大家喜欢看的《小家越住越大》和 《这样装修不后悔》,里面知识点很多,甚至有人体力学的图片,可以用手机拍下来或者扫描下来传到笔记里。

假如想把文字和图片分开整理,那么完全可以在图片类APP上开个账 ,放自己喜欢的图。

不仅可以拍下来随手上传,还可以分享给家人和设计师。

最妙的是,家里人看到合适的图,也可以上传到这个账 。

像是Pinterest,本身就可以把图片归类成文档,并且打标签,很适合存储大量图片。

如果不嫌麻烦,也可以定期把手机里的图片和文章同步到家里的电脑。

不过,假如真的想去建材市场,看看柜子和板材,还要提前在电脑上查好资料。

去了之后,很可能早就忘的干干净净的了。

怎么梳理这么多图片和资料?

这么多家居图片,如果只是单纯的放在一起,不去进一步整理,当然会觉得这个好看那个也好看。

所以,收集同步了图片以后,需要拆分并且给图片打标签。

分类

为了搞清楚那么多图片到底怎么分类。我去偷窥了一下设计师的文件夹。

风格+空间,是设计师最常用的一个分类方法。

比如说,美式的厨房,客厅,卧室或者欧式的卫生间和客卧。

如果是小白,根本分不清风格,那最好还是按照空间去区分。

也有的设计师会用空间+元素的分类方法,比如厨房,客厅,卫生间分别归类成文件夹。家具,材料又分别归类成一个文件夹。

如果是干货的话,可以按照设计,施工和材料来分类。

像是布局,户型的优缺点和一些经典的案例,都可以放进设计里。

施工包含水电改造,油工、木工、瓦工等等。

材料呢就是指板材,比如说门、木板,踢脚线。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么分就够了。如果再细分,比如从材料细分到墙,地板和天花板未免太细致了,反而耽误功夫。

打标签

看到喜欢的图片,要去进一步分析,你到底喜欢图片中的什么?

拆分图片,找到不同图片的共同元素,就离确定自己的装修风格更近了一步啦。

说白了就是,100张图片里,各有各的好,但你喜欢每张图片里的胡桃色床。

胡桃色床,就是那个元素。

拆分的时候,可以按照户型,设计和功能来拆分。

有些图片看起来宽敞通透,浑然天成,但其实这是因为人家层高4米,斜顶,采光还特别好。

随便放个床和吊灯,都好像掉进了梦境。

这是天然的户型优势,同样的布局放在2米5的一室一厅里,就是悲剧。

在拆分图片的时候,把户型当做最重要的,跟自己家户型很不相符的,就直接排除掉吧。

觉得图片中户型跟自己家差别不是很大,就可以着重的去拆分功能和设计的元素。

卫生间的干湿分离怎么做的,开放式厨房前面还放了个吧台桌子等等,这些都是功能元素。

设计元素,简单粗暴的来说,就是你觉得哪些是高颜值的。波西米亚风的地毯又或者鹅卵石形状的沙发?

慢慢的标签越来越多,不同图片中找到的相同的元素越来越多,自己就会从混乱中理出头绪。

原来我喜欢的是卫生间四分离+深色墙漆+多功能家具+金色的灯。

筛选

把图片分类,打完标签并不是万事大吉了,相反这才刚刚开始。

每隔一段时间就整理一下图片才是王道,这个过程很漫长,并不是某个时间突击一下就可以完成的。

刚开始或许觉得什么都喜欢,但慢慢,就会变得很理性。

知道有些照片只是看起来有格调,但并不实用,不是真的适合自己。

筛选的时候有几个技巧。

图片中太复杂或者太简单的布局,都很难实现。

复杂的布局中,家具,颜色,甚至踢脚线都要相互配合,一个环节掉链子,就破坏了整体的感觉,普通的设计师很难游刃有余的搭配出来。

而看似极简单的,四面都是白色家具的图片,其实实现起来更难,因为大部分都是定制家具和地板,造价异常昂贵。

另外,有些图片完全是P出来的,你就算完完全全按照照片里的去搭配,也配不出那个效果。

怎么判断是不是P的?多观察观察照片里的小物,植物啊,床品啊,是不是有纹理和质感。

这个过程中,需要时不时的跟设计师讨论。

毕竟设计师更专业,会给一些中肯的意见。

免得自己疯狂迷恋某个元素,但在家里根本无法实现。

怎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现在你已经一一分类打好标签,把不合适的图片剔除掉,重复了5-10次这个过程,只剩下做决定了。

从价格出发

好的设计师,可以用低价,去表现更繁复的风格。

但那是好的设计师,咱们普通人请的设计师,还够不上大师级别。

硬要用很少的钱,去装很贵的风格,太勉强自己了。

中式和欧式的造价贵一些,因为造型多且复杂,又要家具来营造高级感。钱没花到位,根本装不出来那个感觉。

无印良品风格,简约现代风格,就适合预算紧张一些的朋友。

简单的刷个白墙和原木色家具,就可以打造最基本的无印良品风。

因此,从预算出发来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是个比较实际的选择。

从家具出发

我家在装修客厅的时候,是从一个小小的角落开始的。

从这个角落无限延伸出去。

刚开始只是摆了画、书、地毯和酒,没有任何风格可言,简单至极。

后来慢慢的,我觉得家里的墙可以换个颜色来配这个小角落。

刷了墙又觉得可以换个落地灯和书桌。

慢慢的,整个家都变得不一样了。

所以,没有头绪的时候,可以先选家具,从一盏灯,一个沙发,一个桌子开始。

选定了家具,刷什么墙漆和铺什么样的地板就容易多了。

从材料出发

常常,设计师会把不同家具材料的样板放在一起,看看哪一种更搭。

比如说,深灰色的墙纸和浅灰色的地板加黑色的橱柜,把这些产品的小样,摆在一起,就可以感受到家里大致的氛围。

大家也可以从材料出发,积攒起自己喜欢的样品,把样品放在一起,看看效果。没有样品的可以用彩纸来替代,比如墙漆。

这样一来,在脑海中组合了千万遍的场景,通过这样简单的方式落了地。

想象中总会有误差,可眼睛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

除此之外,从材料出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随心所欲的换小样。

金色的扣手不好看,那银色的,黑色的呢?

搭配出几套,同时摆出来,自己喜欢哪一种氛围

其实从上百张图片选出来自己心仪的,并且用到自己的家里,很简单。

平时细心地积累,分类和筛选,再从价格,家具或者材料出发做出选择,就能搭配出一个温柔的家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10月10日
下一篇 2018年10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