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豹:如何在碎片化生活中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

九月份,我们邀请了淡豹、乌云装扮者、方可成、cbvivi 四位嘉宾在知乎上做了一个名为「如何像媒体人一样高效获取信息」的系列 Live。四位嘉宾从各自的角度谈了谈他们对好内容的理解,以及如何看点好内容。

近期,我们将通过文字的形式将此次 Live 的部分精彩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内容来自淡豹老师的Live——如何在碎片化生活中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

在她的分享中,我们学会了在碎片化的生活中保持信息摄入和文学阅读,也让阅读帮助我们理解现在变化极快的日常生活。同时还了解了如何利用新媒体和 交媒体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对抗琐碎。学会了用文学阅读来帮助自己理解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小事,对抗隔离。学会记笔记,对抗遗忘。

说明:“大喜事”


现代人的一大特点是注意力分散,并且人们已经非常擅长在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工作。习惯于使用 络或者手机的我们,很难做到百分百专注,我们永远在同时使用好几台设备,半梦半醒,生活于一种全新的、电子的、集体无意识中。

然而,这种对新媒体的执迷并不是一种罪恶,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直面这种新的状况、新的挑战,去关注如何在注意力分散、生活碎片化、阅读被拆散的情况下,让自己的信息获取更有效,让我们花费在 络上的时间更具有创造性和生产力。

针对上述情况,这场 Live 将围绕下面两个核心问题展开:

1)信息获取指南:如何在 络冲浪的时候更有效地弄清人们讨论的议题、他们争论及论战的立场,而不至于迷失在语词的密林之中。

2)如何建立自己的笔记体系,如何在阅读之后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1在新媒体( 交媒体)中我们如何获取有价值的内容

新媒体( 交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是细碎的、杂乱的,人人都在发声。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争论去了解和把握这个时代的看法,从中了解问题和意识形态:

  • 在这个时代什么是被关注的?
  • 人们在关注这些问题的时候都站在什么角度上,而产生这些角度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 在一个问题中会出现哪几种立场,并且这些立场背后有哪几类人,他们为何会有这些立场?
  • 不同的立场之间是如何交锋的,这些交锋产生了什么效果?
  • 2如何更有效地弄清人们讨论的议题

    1)注意修辞

  • 将表达作为发言来理解(即使这段表达没有明确的对话对象;即使不是在尝试影响 会舆论或是他人的意见)
  • 在对话中理解发言(该对话在对什么问题/对谁说话;对他来说自己的立场和对方的立场有什么差别)
  • 找补充材料、历史证据,看他的修辞是一个暗喻与否,这个比喻指向谁,为什么要用尖酸刻薄的话去说对方
  • 2)考虑文本的能指

    在长期阅读和对文本分析中,读者可以锻炼自己对于文体和文本是如何作为发言形式的敏感性。久而久之的练习之后,每看到一句话能可以意识到它修辞的类型、文本的能指。

    3如何在论争、论战、论骂中抓住自己需要的信息

    要在论争、论战、论骂中抓住自己需要的信息,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 文本的建构方式是怎样的
  • 文本的具体形态是什么,考虑它为什么以这样的形态出现
  • 文本的对话者或者它的敌人是谁,发言者和对话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 为什么采用某种具体的文体、修辞,观点试图产生什么作用,最后事实上产生什么作用
  • 以微博为例,它的文体特点是短、及时、多为对话性、引用性的,人们在引用他人微博的过程中,去对话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同时也形成一种传播。在微博上看别人说话,就要去思考他是在批评还是在转述。

    此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理由、证据、词语、省略。

    理由:人们说服别人的时候需要摆事实讲道理

  • 寻找发言者做一个表述的时候给出了什么样的理由
  • 辨别这些理由的真假,对于论点来说是否站得住脚
  • 考察理由和表述是否相关,看有没有误解或是绕开问题本身
  • 证据:人们在列举证据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 证据是事实性质的,而事实有真实层次的差别,并非百分百为真才是真,譬如有的事实具有历史性,只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为真。
  • 论证一个证据的真实性,还要看人和证据之间的关系,这个证据是否论证者本身逻辑中的必然结果;看证据和其他证据(如行动)之间的关系,观察他人列出证据之后是怎么做的。
  • 词语:警惕类似“自由”、“民主”、“公平”的词语。当人们谈到它们事常常讲的不是一个意思

  • 这些词语本身没有不言自明的含义
  • 大家对它们也没有达到共识,人们使用这些进入日常语言的概念,但是对它们的理解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 人们在用这些词语做指代的时候,这些词语的意义是与每个人的身份、动机有关的
  • 省略:

    别人阐述观点的时候,其观点背后经常有他认为不言自明的,或是对他来说已经成为思考前提的观点。同样的发言或者行动,它们的价值观偏向可能是不一样的,要弄清发言者言语中所省略的价值观偏向,这有时才是争论的核心。

    4普通人如何在生活中的讨论里训练对他人叙述的判断力?

  • 推荐方可成老师的新闻实验室知乎专栏,可以看到如何阅读西方媒体,如何看一个新闻的真假等等
  • 这些都可以帮助提高对表述的判断力。

    5关于阅读速度的问题

    重点在于,要去考虑文体本身对阅读速率的要求,即文章句子的速度、描述的速度、文本叙述的速度。不需要过于焦虑,或是特意与文本去抗衡。对于文体敏感的人会按照文本对他的要求去读,阅读的速度快慢没有标准,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感官经验指导节奏。

    一般说来描写动作的语句,阅读的节奏更快;短句子读起来速度比长句子快;视觉细节相比于味觉和嗅觉速度快,后者读起来更为黏腻和深沉。

    6 读完就忘?试试做笔记,积累自己的阅读数据库。

    1)记笔记

    笔记类型很多,可以包括札记、手记、日记、引文摘要、听讲笔记等等。

  • 摘要:一般分为三部分,一是这本书/文章讲了什么;二是核心引文,即特别重要的原文或是你想批判的核心论点;三是自己批判性阅读的感受、体会;对它的驳斥;将来在哪里会用上他的考虑等等。
  • 注意点:引文和摘要这两者要分开,且两者都要简练。锻炼自己浓缩提炼,同时批判性阅读文本的能力,尝试给出对于文本的历史性理解和自己的看法,记录自己以后可以用的核心句子。
  • 2)建立数据库

    尽量电子化。推荐几款记笔记的硬件和软件:

  • note taker
  • Scrivener
  • Stickies
  • livescribe & smartpen(录音笔及相应的本子)
  • 做访谈整理:需要记录的是被采访者的名字、年纪、性别、电话 码、重要的描述(如他对这个事的看法,有表现力的话)。需要原话引用。

    记录讲座笔记:注意区分级别(大小标题),记录问题展开和证据、你听的或想到的批判、参考书目。注意区分文本和评论,记录清楚每一句话都是谁说的。

    Q&A 问答精选

    首先,未必要从短篇开始,有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尝试过自己擅长以外的体裁。一条真理是,要从练习描述开始。

    其次,长篇和短篇没有高下之分,关键是要看

  • 作家自己想要把握时代的哪些方面(价值优先级)譬如美国短篇小说风行的时代,生活的碎片化使得大家不再追求生活的全貌,而是希望以短篇来捕捉生活的某一个瞬间,这种瞬间感是他们心目中现代美国生活的核心特征之一。
  • 淡豹老师,能不能就之前提到的国内特稿描写普遍人性比较无趣,再展开讲讲?

    “普遍人性”是不存在的,人的性格有历史性、地方性、阶级性。并且,总在人性中寻找嫉妒、野心、占有欲,一方面不会给你对世界的理解增添任何东西,另一方面用他们来吸引读者,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方法,它们太简单了。

    淡豹老师,怎么才能模仿出鲁迅的感觉呢?

    简单地说,多读鲁迅;复杂地说,多看可能也没用,因为他的核心不在修辞,模仿修辞是比较简单的。要模仿鲁迅,单单模仿语言和修辞是不够的,还要模仿他的思维方式、视角和他的勇气。一方面鲁迅受古文影响很深,另一方面要模仿鲁迅的勇气是很难的,你要承受被骂,并且随时准备好放弃一切。

    高级的语感和低级的语感的差别在哪啊?觉得有些文字技巧很好的作家,语感不是那么高级。

    难以定义高级和低级,但是可以有一个好的标准,那就是如果一个人换了笔名你仍然能够看出是一个人写的,那就说明这是有风格的语言。

    如果你想了解详细内容,可以长按海 识别二维码前往活动页面,收听全部语音分享。

    「即刻」App 将淡豹老师的阅读推荐做了一个主题包,大家也可以在「即刻」App 中一键订阅她提到的部分内容。你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5月22日
    下一篇 2018年5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