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剥去数学的外壳,让思维现出原型?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如何才能更好地将数学学科中所蕴含的思维因子提取出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应的思维训练?

广东省佛山市同济小学副校长方军成基于自己对思维型教学的领悟,以人教版“认识图形(一)”为例,通过七个环节活动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8年10月,我们有幸在杭州文海实验学校参加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论坛暨思维型教学优质课展示活动,活动后我们一致认为,思维型教学理论为我们深化课程改革打开一扇窗,核心素养时代,思维变革将是最关键的抓手。

今年9月份我们邀请胡卫平教授及团队到佛山市同济小学开展“聚焦思维教学,提升核心素养”活动,胡教授分享了《学思维活动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让我们更明晰了思维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教学的核心是思维,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为此,我想到自己的数学教育教学,想到了数学与思维的关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两者相辅相承,或隐或现,尤如水中冰山,上显为知识,下隐为思维。但在实际教学中,本应形影不离的一对,感觉只见数学,不见思维,果真如此吗?

《认识图形(一)》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34、35页的内容,本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材主题图中呈现了许多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提示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这是培养思维能力的第一步:提供思维材料,为孩子们顺利地感性认识立体图形做足了准备。感性认识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基础,当需要进一步认识时就会形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课内容虽然简单,但学生在分类中也将经历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学习难点是让学生在分类活动中初步感知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并渗透分类思想。要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就涉及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第二步:打开思维窗口,精心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下面我将以思维品质的提升来预设本课的教学过程的七个环节活动,分享蕴含其中的思维因子

1

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上课开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圣诞老人为了给小朋友们准备圣诞节礼物,特意来到了藏宝阁,在藏宝阁里有各种各样的礼物;但是乱七八糟(出示课件,呈现主题图中的物品)。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圣诞老人整理藏宝阁的礼物吗?

兴趣是思维训练的催化剂。情境促情感,兴趣为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思维环境。对于帮助整理礼物的要求,孩子们肯定会自豪的答应,要完成这个任务,自然的要思考,怎样整理?分类的需求和思想水到渠成,这是形象思维启发的大好时机,从整体上把握,认识图形先认识各种各样的实物。

2

分一分,初步认识图形

请学生打开桌上装有各种礼物图案的信封,通过教师讲解分类规则,引导学生两两分工合作完成实物分类。并让学生在分类中,说出分类标准和原因,使学生能够把实物与图形结合起来,对几何图形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操作学具是思维训练的启动键。手脑并用,以动启思,通过形象思维确定分类标准,两两合作完成实物分类。在直观操作中发现问题,如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大小分,这个时候要渗透辩证思维,如对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进行研讨,培养思维的准确性,指导学生按“形状相同”来分类,接着引用多媒体软件的分类游戏进行归纳总结(请学生观察操作视频),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

摸一摸,感知图形特征

先让学生闭眼摸一摸自己手上的立体图形,牢牢记住它们的特征,然后请同学们摸一摸老师袋中的四种立体图形。接着猜一猜,并说出理由。在摸一摸、猜一猜的活动中,认识这些物体的名称,初步感知这些物体的特点。同学们的分类与整理中,将藏宝阁中礼物的形状明确分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类型,引导学生一起学习和认识这四种立体图形。

抽象与概括是逻辑思维的特征之一。活动二与活动三,让孩子们从各种实物的不同的属性中,抽象出以形状为特点的一般模型,并命名理解,学会分类、归纳的数学思想。这个过程正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在比较中分析,抽象中概括,让学生初步感知图形异同,总结图形的初步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4

玩一玩,体验图形特点

在游戏中观察、操作、体验不同形状物体的不同特征,能有效地巩固已建立的空间观念,通过创设“我是小小搬运工”游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来,体会数学的乐趣。为了方便学生更容易了解游戏规则,减少学生阅读理解障碍,将把游戏规则用微课的形式展示。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发展大体分为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四个阶段,对小学生而言,低年级以动作思维为基础,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活动四让孩子在搬运图形的过程中,玩中学,学中用,渗透有序思考,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依次滚动,思考哪个搬运最轻松,为什么?让学生由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

5

说一说,强化图形辨识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内化学生的感知认识:正方体、长方体之所以运得最快是因为它们不容易滚动;第三的圆柱,立着不能滚动,躺着就会滚动起来;而最后一名的球,是最顽皮的,可以在任意平面上滚动。

语言是思维训练的窗口。语言表征,以说促思,让学生在口述中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发展学生的初步分析推理能力。

6

找一找,发现身边图形

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

此环节属于发散思维,根据特征,展开想象思维,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而且由于答案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7

做一做,经历学以致用

游戏过后,对已学习的知识进行练习巩固,以书本37页练习八为例:第一题(连一连)

第二题(数一数)

习题是思维训练的反馈单。习题的真正价值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练习中学生会暴露存在问题原因,教师要针对问题加强思维的品质和深度的有效训练和有效指导。如可以把第二题进行适当变化,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些图形尽量往高搭吗?一题多问,训练思维敏捷性;一题多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同时,也调动孩子的思维创造性。

通过上述课例,我们可以知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因子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有没有思维能力的培养意识和指导方法,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来凸现思维教学:

1.提供丰富的思维材料。思维材料是思维结构中的成分,包括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学习是一个将思维材料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

2.打开思维窗口。通过多元表征的思维工具,让学生经历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的思维所对应的教学环节与过程。

3.提升思维的品质。思维品质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思维的个体差异,是判断智力层次,确定一个人智力是正常、超常和低常的主要指标,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独创性、逻辑性等几个方面。

(1) 提升思维的深刻性。从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难度、密度等,从整体上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维活动;善于掌握知识和严密地推理论证。

(2) 提升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智力和能力的“迁移”,训练学生思维的方向灵活、过程灵活、结果灵活,对知识和方法,能够有效地正迁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根据具体的情境灵活选择算法,得出合理结论。

(3)提升思维的批判性。通过选择合适的思维材料和精细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培养学生辩证思考能力和想象力、激活灵感等,使思维活动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等特点。

(4) 提升思维的敏捷性。通过又对又快的形式,培养学生直觉思维、数感、运算感、达到无意识的判断和快速计算。如课标中对口算的要求、常用估算、简算方法的掌握等。

(5) 提升思维的独创性。通过“四能”的培养使思维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发散性。能独立思考,缜密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等,独立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用独特眼光发现规律,从而了解发现一般方法,感受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数学思想。

(6) 提升思维的逻辑性。通过类比、概括、归纳、推理、证明等方法,让学生有序思考,有结构的思考,在温故知新中迁移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9月25日
下一篇 2019年9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