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度条”在加速。无论农民收入水平还是农村城镇化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党的十九大更是提出“城乡融合”的新方向,吹响了乡村振兴的有力 角。
城乡融合,绝不是简单地将城市和乡村圈在一起。如果说协调的理念是破解城乡二元矛盾的密码,统筹的方法是推动城乡平衡发展的路径,那么融合,就意味一个城乡协同发展的“有机体”。
而对于怎样“融合”的大问题,这也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各民主党派中央提案献计出力的主要方向之一。
缩小城乡居民“钱袋子”差距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发展的条件和禀赋各不相同。只要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之间的差距就会一定程度的存在。融合,就是要尽可能地逐步缩小这样的差距。
比如,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前者为后者2.5倍。
民进中央对此专门进行了深入调研,针对问题,调研组提出,要促进农民增收,还是要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尽快解决长期在城镇务工人员及其家属的市民化待遇,在保障性住房、子女义务教育、公共医疗服务、失业救济和养老等方面与城市户籍人口享受同等权利。
调研组还认为,应当进一步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让农户既保障自己的财产性收入,又保障土地经营者在其产业发展所需年限内拥有确定的土地经营权,让土地经营者免受对土地经营权到期收回的担忧,稳定投资预期,提升农业投资回 率。
谈到增收,一部分低收入群体,需要的可能是政策“兜底”。
如果说,台盟中央提及的是已经纳入低保的低收入群体,民盟中央的提案,则将关口前移,呼吁要完善 会救助监测预警机制,精确识别提前锁定可能的低收入群体。
目前各地 会救助监测对象主要是农村已脱贫但不稳定户、贫困边缘户以及城乡低保、特困等救助对象。“要发挥预警功能,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扩大 会救助监测预警范围到5%最低收入家庭、10%最低收入家庭或低于当地平均收入50%的家庭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统计监测数据库。”民盟中央提出。
畅通要素流动的多元渠道
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打破城与乡之间的藩篱,意味着城乡要素可以自由双向流动,尤其是人。
但当前,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并未直接带来农村人才队伍的显著改善,“从乡到城”的流动过度与“从城到乡”的流动滞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人口规模长期萎缩。
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了,为什么人的流动依然双向不起来呢?
民进中央认为,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存在突出短板,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公共交通、看病买药、家政服务等生活方面的便利度相比城市较为落后。其次农村产业发展对城市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低,而人才返乡下乡创业支持不够,导致人才返乡下乡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均难以提升。
要让人才真正愿意“下乡”,民进中央通过调研给出的答案是:加快发展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农业农村改革,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大返乡下乡人员创业支持力度;着力营造激发人才创业热情的 会氛围。
城乡要素流动,除了硬件,更多的是软件,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乡村是否可以留住人的根与魂。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民进中央的提案中关注到了城乡居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继续探索总馆带分馆帮扶制度,主动‘下沉’县级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强化乡镇文化站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联通县—村的‘桥头堡’功能,搭建统一入口的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一站式数字化平台,打破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孤岛’。”在加大对乡(镇)、村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上,民进中央如此建议。
当前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乡村文化也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
“健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民进中央表示。
强健乡村发展根基
留意一下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的落差,使得当我们回补这个缺口时,大多时候都是期待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流动,支持乡村的发展。
但在乡村流向城市的通路上,有一支大军不得不引起重视,那就是农民工。
民盟中央在对农民工就业情况的调研中发现,农民工在就业市场面临着收入水平不高、就业稳定性差、超时劳动、 会保障缺失、就业维权难等问题。
深入分析当前 会就业大环境,民盟中央的观点是,要坚持贯彻就业优先战略,加快培育“互联 +新型服务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发展“互联 +产业”,创造更多适合农民工的就业机会。依托互联 平台,培育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型服务业,推动农民工创业就业。
台盟中央对城乡融合的关注,聚焦在农村物流配送体系的短板上。“应从战略高度加大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先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指导,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上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税收减免和财政优惠政策。”台盟中央从政策支持上提出建议。
产自田间地头的农产品与一般产品最大的不同在于,鲜活。物流中最大的难点则是,储存。台盟中央有针对性地提出,要在政策上引导支持加强产地的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增强产地的鲜活农产品仓储保鲜能力。支持农村冷藏运输车辆配备,提高农产品冷链运输率,不断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腐损率,补齐“最前一公里”冷链物流短板。
有差别,无差距
城乡融合,这个题目太大了,但总有人试着去回答。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龙潭村,“藏”在距离县城一小时车程的山坳里。走进村子,远处青山如黛,一湾溪水穿村而过,几十座明清古宅矗立两岸,宅内孕育着画室、咖啡馆、音乐厅、书屋、艺术工作室等众多“创客空间”,一种乡村传统与城市现代的对话就在群山之间。
据屏南县传统文化村落总策划人林正碌介绍,在外来文创人才及其文创项目的带动下,300多名在外打拼的龙潭村民回到家乡创业谋发展,村里的常住人口已增至600余人,每年吸引游客超过20万人次。“去年村民人均收入18350元,比引入文创产业前增长了3倍。”林正碌说。
古老的龙潭村重新焕发了生机,这是不是对城乡融合的一种回答?
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城乡融合的关键,是乡村产业结构要宽化。乡村不能单纯就是一个农业产业,要搞新业态。这样,乡村就变成另外一个形态,不再是一个农业空间,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就业空间,城乡的差距就会缩小。有了产业,就会有基础设施的改善,人也就回来了,这样就改变了乡村人才的结构。
差别是各有特色,差距则是需要在融合中跨越的“沟壑”。
尤其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建设与发展的主体是农民,为的也是农民,但绝不能囿于农民,再加上现代农民有了城镇化发展的参与经历,其思想心态以及生活方式,跟祖辈父辈式的农民已明显不同。城乡融合在乡村的落地,势必要考虑新一代农民的想法和意愿,在乡村打造城市般便捷、现代的公共服务和创业就业生活的微环境,才能形成一个又一个如文章开头那般,乡村传统与现代城市有机融合而又和谐共生的生态。
原文刊登于2022年3月23日人民政协 第12版,在原文基础上有删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