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晶状体不全脱位人工晶状体单襻固定术的改进
高莎莎 吕勇 杨琳 杨小笛
450000 郑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DOI: 10.3765/cma.j.issn.2095-1477.2016.
【摘要】 目的探讨晶状体不全脱位人工晶状体 (IOL) 单襻缝线固定术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先天性晶状体不全脱位27例(46只眼)。年龄4 ~ 48岁。脱位范围 2 ~ 3个象限,行晶状体吸出或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单襻缝线固定IOL于脱位最严重处的睫状沟,另一襻植于囊袋内。在固定襻之前将脱位最严重处撕囊后剩余的周边部环形前囊,垂直于赤道部剪开一宽约30°~ 40°的前囊瓣并翻转平铺于松弛的残余悬韧带之前。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IOL位置及并发症等。 结果 46只眼中,42只眼(91.30%)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另4只眼(8.70%)术中玻璃体脱出,经前段玻璃体切除后完成手术。术后1个月视力0.05~0.25者3只眼(6.52%),0.3~0.5者18眼(39.13%),0.6~0.8者22眼(47.83%),1.0者3眼(6.52%),与术前的光感~0.25比较视力有明显提高,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26, P=0.00);术后5只眼(10.87%)眼压高于正常,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恢复正常。术后随访均未见IOL明显偏位或倾斜,未见角膜内皮失代偿、玻璃体脱出或视 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先天性晶状体不全脱位施行此种改进的IOL单襻缝线固定术是安全有效的,在不使用囊袋张力环并且不进行IOL双襻悬吊的情况下也能防止IOL偏位倾斜,提高视力,而且简化了手术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
【关键词】 晶状体不全脱位,先天性;晶状体,人工;睫状沟固定术,单襻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攻关项目(142102310318)
基金项目: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医学科技攻关项目(20150305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本院眼三科白内障科第二治疗组收治先天性晶状体不全脱位(subluxation of lens) 27例(46只眼)。其中男16例(28只眼),女11例(18只眼)。年龄4 ~ 48岁,平均(17.12±7.40)岁。3例(5只眼)晶状体皮质轻度浑浊,其余24例(41只眼)晶状体未见明显浑浊但由于晶状体明显偏位或倾斜导致视力明显下降或伴有复视。脱位范围:2~3个象限。合并高度近视者18只眼。脱位原因:所有病例均为先天性晶状体不全脱位,均为悬韧带松弛而无明显断裂。无继发性青光眼、视 膜脱离或角膜水肿等并发症。
1.2 术前检查和准备
术前行眼压、眼底、屈光检查、角膜内皮镜及角膜地形图等检查,并以IOL master进行所需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测算。同时完善全身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3例(5只眼)术前三面镜检查见双眼周边视 膜变性,行视 膜激光光凝,然后以普拉洛芬滴眼液滴眼4次/d,1周后进行手术。其余病例术前未见异常。术前患者均签署手上知情同意书。此项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术前3 d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普拉洛芬滴眼液滴眼4次/d,术前1 d冲洗泪道,术前1 h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1次/10 min,连续滴4次。
1.3 手术方法
儿童患者及不能配合局麻手术者行全身麻醉,成年患者行球后麻醉。做巩膜隧道切口宽约3 mm,切口尽量避开晶状体脱位的方位。同时于晶状体脱位最严重处(顶点)的角膜缘后做三角形巩膜瓣,前房内注入适量黏弹剂。环形撕囊:以1 ml注射器针头自制的截囊针,自晶状体脱位顶点的对侧前囊起瓣,撕囊至晶状体脱位顶点停止,再自前囊起瓣处开始行反方向撕囊,至晶状体脱位顶点汇合,撕下前囊片。水分离后行晶状体针吸术或超声乳化术。制作前囊瓣:在脱位顶点的两侧,相距30°~40°(1个钟点位或稍多),垂直于赤道部剪开剩余的周边环形前囊至赤道部,将此游离的周边前囊瓣翻转平铺于晶状体脱位最严重处悬韧带之前。使用长短针悬吊线(两针一线)的长针,自三角形巩膜瓣下角膜缘后 1 mm处进针入前房,于巩膜隧道切口处出针。将C型双襻折叠型IOL自推注器内向前推至完全露出一襻,并用巩膜隧道口端缝线在其膝部进行结扎,经推注器缓慢推送IOL入前房,同时轻拉三角形巩膜瓣端悬吊线;以调位钩小心将未置缝线的一襻放置于囊袋内,并调整IOL至正位,将三角形巩膜瓣端缝合一针。以注吸法置换出前房内黏弹剂,使前房形成,切口达水密;巩膜隧道切口及结膜切口无须缝合。
1.4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普拉洛芬滴眼液滴眼4次/d,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滴眼,开始时4次/d,之后每周减少1次,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滴眼每晚1次。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视力、眼压、IOL位置及并发症等。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视力
术前患者视力(BCVA) 均低于0.3。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全组视力由术前的光感~0.25提高至术后的0.05~1.0(表1),术后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26,P=0.00)。随访期间视力均稳定。
2.2 并发症
2.2.1 术中并发症: 术中未发生晶状体后囊破裂、悬韧带大量断裂、脱位范围扩大或前后房出血等并发症,仅见4只眼 (8.70%) 玻璃体脱出,经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后,手术顺利完成。
2.2.2 术后并发症: 术后1 d高眼压5只眼(10.87%),最高达30 mmHg(1 mmHg = 0.133 kPa),经降眼压滴眼液滴眼后眼压均在1周内恢复正常;前房炎症反应及角膜轻度水肿者9只眼(19.57%),以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及普拉洛芬滴眼液滴眼,2~3 d后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未见IOL明显移位或倾斜,无角膜内皮失代偿、眼内炎、视 膜脱离或囊样黄斑水肿等并发症发生。
3讨 论
参考文献:略
医学空间—医疗科技领域学术 群平台
四大主版块:MS.TV,医学文献,行业资讯,医友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