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波伏娃的经典《第二性》。今天我们看到的上下两册版本的《第二性》出版于1949年。在这两册书中,她的观点与分析成了后来这些年女权斗争形式化与理论化的论证。
插一句,其实波伏娃跟中国还有点奇特的缘分。1955年9月,也就是波伏娃47岁的时候,她和她挚爱蓝票萨特接受中国政府的邀请,联袂来到中国访问了两个月,两年后发表了《长征》一书。
《第二性》这本书花了很大的篇幅论证什么是女人。列举了一系列从古至今女人们背负的各种污名与美名。女人懦弱,女人温婉;女人感性又神经质,女人善良又可爱;女人容易满足,女人乐知天命;女人需要爱,女人离不了男人。林林总总,看得人眼花缭乱。
然而结论是,这些美名和污名其实都是浮云。
世上本无女人,女人从来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后天形成的。所谓的男性气质(独立,坚毅,理性,勇于探索)和女性气质(温顺、柔弱、感性,安于现状)都是后天形成的,是 会文化强加给男性和女性的,是专横而刻板的。
男性和女性在先天性别生理层面本无优劣之分,本不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但是人类 会发展过程中 会文化不断的强加给两性的不同要求,后来,男性成为了主要的主导的第一性的存在,女性沦为了第二性的依附于男性的次要的存在。女性失去了经济独立,深陷生育奴役,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通过依附男性。
后来,随着 会和科技的发展,女性实现了经济独立和自我节育,但 会文化对于女性第二性的自我认知仍然在奴役女性,女性想要实现自我价值依旧非常困难。
本书的名句鉴赏。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人们将女人关闭在厨房里或者闺房内,却惊奇于她的视野有限;人们折断了她的翅膀,却哀叹她不会飞翔。但愿人们给她开放未来,她就再也不会被迫待在目前。”
所以,姑娘们,真正毁掉你的,正是这个世界对你的无所期待和所谓的”宽容“,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给你机会,把你排除在成功之外。“女孩子能干嘛?”,“女孩子家家的不用这么拼”,“女人嘛,有老公和家庭就够了”。这些才是你要远离的。
波伏娃是个备受争议的人,保守主义者指责她敌视男性,无视男女差异,破坏传统家庭观,造成男女对立, 会矛盾增多;而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她的观点有平均主义之嫌,不仅如此,一些女权主义者也对她诸多苛责。
有意思的是,一些引诱女性堕落的渣滓比如PUA也会使用这本鞭策女性独立自强的《第二性》作为诱导工具,也是十分令人感慨了。
然后,感慨一下,这种 站其实还是没有被封禁,也是神奇了。
《第二性》这本书因为提供了大量两性问题的理论,从问世开始,就跟女权运动进行了捆绑。其实广大读者阅读的时候大可不必遵从这种捆绑。比起论述整个儿 会女性的状况和出路,感觉波伏娃本人其实更关注个体的选择、个体的自由,个体的幸福以及她本人或者说女性对爱情的追求。
“压在婚姻之上的诅咒是,两个人往往在他们的软弱中,而不是在他们的力量中结合,每个人都要求对方,而不是在给予中获得快乐。梦想通过孩子达到充实、温暖、自己不善于创造的价值,这是更加令人失望的骗局。”
而说出这种话的波伏娃本人,竟然其实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人。她不要婚姻,只要爱情。她跟她的一生所爱萨特之间几十年的惊世骇俗的爱情长跑也是令人咋舌。有人概括为”多配偶制婚姻“,他们约法三章:云游四海,多配偶制,一切透明。简单说,就是灵魂紧紧相依,身体可以自由,关系要透明。很是激进前卫。这是波伏娃的选择,是否是她终身追求的幸福,只能问她自己了。波伏娃在回忆录中也承认:“我试图在这种关系中得到满足,但我白费了力气,我在其中从未感到过自在。”在我这种庸俗平凡的人看来,波伏娃不就是一个爱惨了萨特的普通女人吗?
其实,无论我们心里多么的明白那些道理,那些 会文化强加给我们的烙印,是不可能说无视就无视的,那些对爱情的幻想,对幸福的定义,都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彻底的否定是毫无意义的。对于普通人而言,适当的遵从内心的选择也许会更容易获得幸福吧。
也不知道,当萨特病魔缠身并且失明的最后几年,波伏娃对他不离不弃悉心照料,给他念书,帮他记录书写,灵魂伴侣朝夕相处,这种如此传统的夫妻相处模式,是否也让这两个一生都在拒绝俗套传统婚姻一生都在追求自由的人感受到了一点点的腐朽俗套的幸福感。
让-保罗·萨特与西蒙娜·德·波伏娃
波伏娃格外关注 会文化对女性的精神奴役,她格外在意那些 会给予女人的污名与美名。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很多女性被奴役而不自知,反抗更是无从谈起。
有时候想想,很多女人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她们在小时候头脑里被植入了一个王子与公主happily ever after的终极梦想,然后在某个时刻选择了某个看起来很王子的人下了赌注,之后开始相夫教子贤妻良母。她们开始庸庸碌碌的蹉跎,时间过的很快,几十年一晃而过,当年的臆想的王子或功成名就真的成了王,即便没有成功的也有人服侍悠闲一生,而她似乎处境尴尬了些。她并没有成为公主或者王后,更别妄想什么女王,可能只是个女仆或者充其量是个女管家。每天忙忙碌碌,被老公和儿子埋怨愚蠢短视没有见识。成功和财富如果有,也属于她丈夫或者儿子,她两手空空,表现好可以要几个小钱消遣消遣。而且无论是丈夫还是儿子似乎谁也不念她一分的好,承她一分的情。人到中年的三大愿望,升官发财死老婆,这个段子真是十足的幽默又冷漠。这种奴役和驱使似乎就是那么的顺理成章,那么的理所当然。如果运气好些,丈夫和儿子愿意在外人面前给她几分面子。那她就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令人羡慕的老公和令人妒忌的好儿子,她是他们背后那个的女性,多么伟大而无私的女人啊。
看,她终于获得了一个美名,而半生已过。
很讽刺对不对,但是在我看来,女性解放这个问题上,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像别人怎么看你什么的这种蠢问题,这些都只是软件罢了,更重要的在于硬件。
说到底,女性解放的问题,无非就是硬件的问题和软件的问题。
硬件的问题就是女性权益硬件的保障,非常简单粗暴,简单来讲就是女性的财产权、继承权、受教育权、平等就业权、同工同酬权、自主节育权(夫妻双方要不要孩子女方有决定权)等等。
软件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观念需要时间慢慢去改变,而且,随着硬件的改变,观念作为软件一定会改变。中国人不再如历史上那样执着于家族血脉的传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观念的转变只用了短短几十年。
女性运动从上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开始兴起,原因是女性广泛的参与了劳动,工业革命使得女性有机会参与 会生产,科技的发展使得女性可以自主节育摆脱了生育奴役。这是硬件层面的问题。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女性运动可以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无非还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男性劳动力奇缺,女性填补了劳动力的空缺,极大的实现了自身价值,参与 会公共事务,因此拥有了各方面的权利或者说权力甚至是话语权,然后女性求得了自身的权益,获得了女性解放的阶段性胜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话放之四海而皆准。这还是硬件层面的问题。
再来看我们国家的情况。我国在女性解放方面的实践其实也早就已经走出了一条相当成功的道路。也许比西方的那些学说派别要实际还要成功得多。
从民国开启的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到土改承认女性与男性无差别的财产权和继承权,再到义务教育全面开启的两性平等时代,女性能顶半边天在这片大地上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这三十几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再加上前几年修订的男女绝对平等的婚姻法(其实由于缺乏对女性的特殊保护,饱受诟病,但是客观促使女性看清形势,自立自强,也是好事吧),当下,你必须承认,中国女性的生存及发展环境可能是史上最好的。确实,现在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想想从女人是男人附属的财产到今天女性在各行各业不俗的表现,不过短短几十年,这还不算巨大的成就吗?然后你仔细审视这个巨大成就的背后,起关键作用的还是硬件层面的因素。
至于重男轻女更多的是观念问题,属于软件问题,这个没个百年很难改善,但是女性解放问题,并不是与观念必须捆绑同步才能前进的,当硬件有了,自然就会向前推进。
举个例子,建国之前的解放区,为什么竟然有女人敢于离婚,家里普遍重视女儿,收点财礼把女儿配人这种事情非常少。并非是解放区男女平等的宣传力度可以强大到一朝改变几千年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原因可能简单到令你惊诧。在解放区,分田地男女份额平等,财产权继承男女平等。
而这几年,彰显出来的一切女性权益问题,不过是在走回头路罢了。是的,倒退。毫无疑问。
凭良心讲,目前我国给予女性的硬件保障是非常坚实而有力的。无论是财产权、继承权、受教育权、平等就业权、同工同酬权、自主节育权(夫妻双方要不要孩子女方有决定权)等等在法律层面都非常给力,美国也不能比(当然,我们的婚姻法过于强调形式的男女平等,没有赡养费制度不说,也不认可女性由于生育等原因在婚内的非财产性投入,饱受诟病。不过,这也没什么不好,鼓励女孩子自立自强自我奋斗,这条最好别改)。
但是在生育率持续走低,可预见的劳动岗位不足失业率上升的未来,政策是否还能如此稳定,不容乐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人能对抗或者改变自己所处的时代)。毕竟各种明显不利女性发展的提案已经出来了。只能说,警惕吧亲们,这可不是开玩笑。法案落地,每个人都受影响,不分男女。这可不是阴阳怪气的媒体在软件层面叽歪几句了事的小问题了,这是实实在在硬件层面的大问题了。
于软件方面嘛,不知道是从哪天开始,妇女半边天的氛围这些年又开始悄然无息的变化。原因嘛大约就是刚才提到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会需求那些。女性的家庭归属,女性应该有女人味,女性回归家庭,不回家照顾孩子你算什么妈妈等等。媒体在这十几年里不断的进行着此类的女性羞辱和女性价值的贬低及扭曲,美名的引诱,污名的诋毁,无休无止,不知疲倦,一如这几千年延续不断的恶魔之音,它一直存在,它从未离开。这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几千年了,女人们早就习惯了。
但讽刺的是这些套路愈发的收效甚微起来,中国的年轻女性们依旧不肯放弃自我,老老实实的回家生孩子带孩子,相夫教子,皆大欢喜。她们风风火火的购买独立住房,野心勃勃的在职场打拼,发誓要当特立独行的酷的女人,对贤妻良母的设定不屑一顾。给95后的妹妹们点赞。(说句直白一点的,能当主导的第一性,谁特喵的稀罕当附属的第二性啊。)
到了今天,女性们依旧需要努力,甚至要比男性更努力才行。我们不能改变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很难凭一己之力改变对女性不友好的 会文化及现象,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我们可以让自己更强大。女性必须要参与 会生产参与 会公共事务,进入各行各业占据相应重要的岗位和席位,获得相应的权力、相应的 会财富和相应的话语权。尊重也好,公平正义也罢,从来不是乞求和呼吁就能得来的,只能是赢得的。一切别无他法。只有足够强大才可以让你拥有足够的选择权。在软件层面,无视那些关于女人的污名美名的浮云,在硬件层面,支持并守卫女性权益的底线,这是这个时代每个人的义务和使命。
在那之后,最终,个体的每一个女性才谈得上做出你自己的选择,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你自己的圆满。
而男性们嘛,能像我爱豆羽生结弦这样就行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