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沙成土:科学还是魔术 环保“黑科技”的商业迷局

一项“沙漠变良田”技术引发各方关注,水成为最大的争论。

这场治沙项目背后,也有资本入局,其中有重庆IT名企、媒体人。在一些学者还抱审慎态度之时,已有新疆、甘肃和江西南昌等多地政府正抛出橄榄枝。项目的触角甚至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从唐朝的诗人李华到今人,对沙漠的想象,大多脱离不了荒凉二字。然而,2017年11月8日,一条媒体微博《沙漠变绿洲,看“点沙成土”》引来热议:重庆交通大学的易志坚科研团队利用“沙漠土壤化技术”,用不到三个月时间,将内蒙古的一片沙漠变为可以耕种的土壤。

向沙漠加“胶水”

在一位重庆交通大学学生看来,老师易志坚平日里随和而严谨,“经常会和我们一起吃饭、交流心得。但他也要求我们的实验数据要进行反复验证”。易志坚是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力学教授,也是沙漠土壤化项目带头人。

在媒体的 道镜头注视下,易志坚徒手聚拢起两个沙堆,其中一个撒上了一些灰色粉末,并加水搅拌。几分钟后,他在两个沙堆上各刨出一个坑,往坑里灌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普通沙堆上的水,很快下渗得无影无踪;掺杂过灰色粉末的沙堆,水则保存了很久。

易志坚在多个采访中称,他通过8年研究发现,土壤颗粒之间存在“万向结合(ODI)约束”,使土壤湿润时为流变状态、干结时为固体状态,并总是能在两种力学状态之间稳定转换。

与土壤相对,沙粒之间的关系则是离散的,无法像土壤那样“温和地抱住植物根系”,也无法保水保肥。而“沙变土”的原理是:向沙子重新施加这种“万向结合约束”——把沙子拌上神秘的灰色粉末,添水搅和——就能使沙子恢复土壤的功能,“沙漠变良田”也就能从愿景变为现实。

这种灰色粉末,易志坚团队称为“植物提取纤维黏合剂”。有人将沙变土的过程比喻为:向沙漠加“胶水”。

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上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乌兰布和示范区)是项目的中试地点,4000亩沙漠已经大规模运用这种技术。

实验地的夏日盛景被新闻镜头记录了下来:浩瀚沙漠包围着这片良田,高粱、玉米、葵花、西红柿茂盛生长,甚至出现了青蛙、老鼠等小动物。

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产业发展局局长张虎生曾向媒体感叹,在示范区里,“沙变土”区域一眼就能看出,“因为特别的绿,是南方那种郁郁葱葱的绿”。

水才是关键

一片赞扬声后,质疑随之而来。2017年12月8日,《科技日 》发表《“沙漠变良田”,伪科学还是大突破》。文章引述了数名专家的观点,质疑焦点在于水。

这亦涉及沙漠治理的可持续问题——自然条件下干旱乏水的沙漠,究竟适不适宜改造为农田,尤其是后期维护的水从何来,会否导致其他的生态影响。

黄锦楼进一步强调,沙漠治理的首要目标是进行生态恢复,而非开垦成耕地。

据接近易志坚团队人士强调,外界的质疑有偏差,他们从未说过要把所有沙漠变成良田,实验不仅仅是“沙漠变良田”,并且还尝试种植耐旱植物,治理荒漠化。

“沙变土”项目当地雇用的工人介绍,“沙变土”项目地附近有乌兰布和示范区兴建的蓄水池,可以取用其中的水。此外,他们还打了井,利用地下水灌溉。由于离黄河很近,所以不用刨得太深,地下水就会出露。

“沙变土”的中试项目才运行近一年,可持续性还不好评价。但实验地点是否有水,的确已经成为其扩张的制约。2017年12月,重庆交大团队曾来甘肃寻找新的实验地点,一位当时与该项目团队接洽的专家透露,“他们找过敦煌和民勤,都不满意,原因就是这两个地方缺水。”

上述专家觉得“沙漠变良田”的主意也不适合民勤,作为中国“沙进人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民勤的土地资源其实很丰富,近年来还一直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他认为这项技术对治理普遍乏水的中国西北沙漠意义有限,更适合西藏“一江两河”区域这样水资源丰富、耕地匮乏,同时正在荒漠化的土地。

“材料不新”?

屈建军建议,要判断这项技术具体有没有推广意义,应该由第三方在更多的气候带进行广泛的、公正的实践。

实际上,2017年1月,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召开“力学治沙专家座谈会”,对“沙漠土壤化”实验进行了探讨。

专家座谈会最终形成了一份专家意见,其第一点建议就是“对万向力与土壤的功能之间的关系、机理进行系统地更深入研究”。

这其实是对易志坚团队“万向结合约束”理论的委婉质疑。“什么是万向力,当时大家觉得他没有解释清楚。”屈建军说,“这个研究,方向是对的,不是假的,不是伪科学。但也说不上是什么重大突破,化学固沙的办法百年前就有人研究了。”

化学固沙,指的是利用化学材料与工艺,将沙丘或沙地固定住的同时,改善沙地的性质,从而既能控制沙害,又能提高沙地的生产力。“沙变土”技术的核心材料是黏合剂,故一些业内人士也认为这“明明就是化学固沙”。

不过,力学出身的研究团队一直在强调“万向结合约束”的发现,而质疑方专家的背景大多是土壤学和沙漠治理,几方讨论似乎往往不在一个层面上。

翻看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英文)上由重庆交大易志坚、赵朝华发表的论文《沙漠“土壤化”:荒漠化的生态力学解决方案》,可以发现该项目“植物提取纤维黏合剂”的核心成分是CMC,也即羧甲基纤维素。

CM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等领域的工业原料,主要性能是黏合、增稠、乳化。“这材料在糊墙的时候都会用来增稠,在固沙上也早有应用。”屈建军说。

这家建材公司和“沙变土”的关联不只是提供材料。南阳固特是重庆沃诗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后者的大股东是重庆沃沙科技有限公司,沃沙的大股东是赵朝华。重庆沃诗金又全资成立了内蒙古沃诗金生态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正是入驻乌兰布和工业区运作“沙变土”实验的项目公司。赵朝华也担任内蒙古沃诗金的法定代表人,乌兰布和沙漠当地工作人员称他“赵总”。

幕后支持者

这场治沙项目,台前的是易志坚科研团队。而在项目背后,还有一些资本入局,包括重庆IT企业和媒体人。

与低调的凤凰娱乐相反,重庆博恩科技集团却被媒体屡屡提及。这是一家重庆知名IT企业,创始人熊新翔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活跃在互联 圈子里,其投资的案例中,较成功的当属猪八戒 ——这家重庆本土的互联 服务众包平台,就位于博恩集团总部正对面。

巧合的是,除了“沙变土”,博恩集团投资项目也都是绿色“黑科技”。在熊新翔以前的媒体采访中,他也强调“我们只做生态和食品安全的黑科技项目”。

雾霾塔,通过调整空气中的离子量,可以降雨、驱散雾霾;可以食用的“生物农药”;一种盐碱地修复剂,可以将盐碱地变良田;一种天然材料制成的重金属修复剂,可以有效修复重金属超标的土壤……

这些“黑科技”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将环保中跨学科、跨领域的复杂问题,用一项技术加以解决。熊新翔投资团队搜集项目的标准是:看技术本身是否“世界唯一或者世界第一”。

博恩集团内部员工第一次看到“沙变土”项目,也感觉像是“水变油”。熊新翔的判断依据是:一个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技术,市场是不用担心的。“退一步说,就算失败了,投资数额也不大,就当做慈善了。”他很少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当你的技术是世界第一时,谁有资格去评价你?”

知情人士透露,“沙变土”项目已经为博恩集团攒足了声望。“很多热钱想涌进这个项目里。熊新翔忙于会见投资者,常常谈到深夜。”

根据公开 道,截至2017年9月,“沙变土”项目已完成投资6000万元。

“沙变土”扩张

“沙变土”项目背后的商业逻辑,目前尚未浮出水面。

一位接触过项目的人士认为,真正的治沙产业实际上利润微薄,用沙漠变出来的良田种农产品,肯定也不划算——“沙变土”项目的一次性成本就达每亩2000-5000元。

上述人士认为“熊新翔很重视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会”,“沙变土”可能是一个示范项目,以“沙漠变良田”的概念获得政府支持和 会认可,在一带一路沿线拿到更多的土地。

张虎生回忆该项目落地的过程:2016年,当时还是作为荒漠治理科技孵化项目的“沙变土”25亩小试取得成功,并引起了阿拉善盟发改局的重视。“市级发改部门对这个项目非常支持,全力推动这个项目在我们示范区落地。”

为支持该项目,乌兰布和示范区管委会批准国有土地出让,土地出让金是每亩500-600元之间,并给予50年产权。

不仅出让土地,示范区管委会还在向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争取资金上的专项扶持。

张感慨,示范区建立时间短,名声不响亮。“沙变土”项目进驻以后,来视察的领导也多了,在2017年绿洲最茂盛之时,各种媒体和政府官员的接待,让他忙得不可开交。

2018年,“沙变土”项目除了预计在乌兰布和示范区新增10000亩实验地,还可能将在新疆和田、江西南昌厚田沙漠等多地开展实验。这些实验地,大多由被实验效果吸引的地方政府邀请并提供支持。

甘肃的实验地虽然还未敲定,也蓄势待发。

如今,“沙变土”将如何继续扩张,目前仍是未知数。

“从25亩的小实验,到一万亩,到十万亩、一百万亩,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在一个介绍沙变土的视频里,熊新翔雄心勃勃。

(南方周末实习生姚琼亦有贡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1月6日
下一篇 2018年1月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