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场群雄争霸、朝野更迭,成王败寇的故事早已成为悠长历史长河中的一条主线。
如果把历史的眼光放到当下,有些东西又何其相似。
当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以“BAT”的名 称霸武林之后,巨头之间的角逐就成为中国互联 界一个潜在的游戏规则。一片丛林中虽然不只有寥寥几个生存者,但身强体壮、力量大的那些,必然站在食物链的最顶端。
然而谁都想成为森林之王。称霸意味着更多的食物、资源以及权力,而这一切,需要通过强者生存的法则和锲而不舍的斗争来实现。
在中国的在线音乐市场,就一直在进行着这么一场斗争。
从最早的百家争鸣,到如今的巨头之战,音乐版权资源一直是群雄争夺的核心。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力量弱小者或主动离队,或无奈退场,能够留下再战的,势必都有几把刷子。
这其中最相爱相杀的,当属 易和腾讯了。
易和腾讯的音乐版权之争,你方唱罢我登场
8月以来, 易云音乐上有部分港台歌手的音乐突然“变灰”下架。根据论坛和用户的反馈,被下架歌曲的歌手包括卫兰、泳儿、容祖儿、张敬轩、五月天、林宥嘉等,受影响的曲目占 易云音乐总曲库的1%左右。
很多用户应该已经注意到了, 易云音乐最近被迫下架了一部分歌曲。……当用户留言问,为什么自己歌单里有歌曲灰掉的时候,我们一样甚至更加心急欲焚。……很愧疚,我们还没有促成版权转授的达成,所以我们必须先下架这部分歌曲。但我们一直在用十二分的积极努力,来加速这部分歌曲恢复的洽谈。
很明显,版权是造成此次下架的最主要原因。 易云音乐直言,因为和腾讯音乐没有就版权转授问题达成一致,歌曲只能暂时被迫下架。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 易和腾讯在音乐版权问题上的首次交锋了。
早在2014年底,双方就曾因为互相指责音乐内容侵权而对簿公堂:QQ音乐先告 易云音乐对包括《时间都去哪儿了》等在内的623首 络音乐侵权, 易云音乐随后反诉QQ音乐侵权使用自己旗下的192首 络音乐。
不过双方的侵权行为也确实属实,最后,这次争端以法院各打五十大板而结束。
然而好景不长,2015年2月3日晚,微信突然关闭了 易云音乐的分享接口。第二天, 易云音乐火速发表一篇回应文章:
我们没什么缘由好抱怨的,毕竟那是他们的地盘。他们有自己的音乐应用,他们也不想失去市场份额,他们还要继续卖绿钻,他们还要靠微信来弥补遗失的 交基因,他们还需要让微信帮助自己更具想象力,他们还要顶着开放互联 精神的压力,他们有自己的无奈,他们有自己的理由。
这篇文章通篇语气颇为委婉,但该说的也都说了,直指微信此举是为了帮助同门兄弟QQ音乐获得“垄断”地位。
另一边,被“非直接点名”的QQ音乐也立马回了一篇:
如果我们只如初见,我们真的可以好好聊聊音乐;如果我们只如初见,你态度锋芒,我热诚满满,在音乐面前,我们本应快乐并行,笑语欢歌。可是,我在捍卫正版的道路上不懈登攀,初心未改、虔诚不变;你却在盗版的迷途上越走越远,执迷不悟、积重难返,故人心,奈何变?
俗话说,商场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2015年10月,在时隔大半年之后, 易云音乐在微信上的分享入口终于又重新开放了,双方宣布正式达成版权战略合作,腾讯QQ音乐将向 易云音乐转授150万首音乐版权。
而据腾讯方面透露,双方握手言和的契机正是国家版权局出台的“最严版权令”,“ 易云音乐是第一家与我们合作洽谈的音乐平台。”
2015年7月8日,国家版权局下发了《关于责令 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的通知》,要求各大 络音乐服务商在7月31日前将所有未经授权的音乐作品全部下线。
这对很多过往依赖于 上大量免费却未经授权的音乐过活的平台来说,无异于一次致命性的打击。但对于手握众多正版音乐资源的腾讯来说,这次穿鞋的终于不怕光脚的了。
腾讯已成音乐版权界的霸主
大约十几年前,那还是一个PC当道的时代,QQ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千千静音等耳熟能详的音乐播放软件,帮很多人打开了用电脑听歌的新世界大门。
互联 上的东西就该是免费的,这个想法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因此,用百度免费下载、用软件听免费的歌,早就成了早期用户的习惯。在大家看来,盗版不可耻,收费才可怕。
然而 络盗版音乐的存在,却是阻碍唱片公司乃至整个音乐市场发展的毒瘤。某唱片公司代表曾表示,盗版让唱片公司直接受害,也让艺人的合法收益缺乏保障,这样的大环境会影响从业人员的创作热情。
长此以往,就没有人愿意做音乐了。
尽管不少唱片公司也曾试图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权,但由于追责困难等问题,最后大多都不了了之。
还好随着互联 行业的发展和市场教育,国内用户的版权意识不断增强,有不少人已经开始愿意接受付费模式、为正版音乐买单了。
这种版权意识的觉醒,除了用户的自我教育之外,也离不开市场的教育。曾经利用盗版资源“跑马圈地”的各大音乐平台们,也逐渐有了买正版音乐资源的意识。
财大气粗如腾讯,很早就开始了自己的版权购买之路。
在先后拿下索尼、华纳的独家音乐版权之后,腾讯在今年5月再下一城,购得了环球音乐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数字版权分销权。
在与阿里、百度、 易这样的竞争对手的共同竞价中,突围绝对不是一件易事。毕竟竞购对象环球音乐作为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一共掌握着大约25.6%的国际音乐市场份额。
而最后顺利拿下环球则意味着,世界三大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都已被腾讯揽入怀中。
这还不算完。2016年7月15日,腾讯宣布与中国音乐集团达成合作,后者旗下的酷我音乐、酷狗音乐和QQ音乐正式合并为新的腾讯音乐娱乐集团。
成立于2012年的中国音乐集团(前称海洋音乐集团),由前新浪副总裁、新浪音乐负责人谢国民创办,一直走的是购买唱片独家代理版权的路子。目前,中国音乐集团已经与近百家唱片公司达成了版权合作,其中独家版权超过20家,拥有正版音乐2000万首。
这个数字有多厉害呢?要知道,就算是近些年不断砸钱买版权的QQ音乐,其正版音乐曲库也才1500万首。
正因为如此,“左拥右抱”的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如今已经掌握了市场上差不多90%的正版音乐版权。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QuestMobile的最新数据,2017年6月,中国的移动音乐行业总体月活跃用户(MAU)为6.29亿,其中用户规模排名前五的分别是酷狗音乐、QQ音乐、酷我音乐、全民K歌和 易云音乐。
拿下市场前三位的腾讯,无论在所拥有的用户数量还是版权数量上面,都已成为中国在线音乐市场中无可争辩的巨无霸。
巨头之争还未结束
虽然腾讯的“圈地运动”异常激烈,但在线音乐市场还没有真的实现大一统。
比如说 易云音乐,这个承载了丁磊所有音乐情怀的作品,从最开始的小众音乐,到差异化的歌单,再到个性化的UGC内容,很快成为深受年轻用户喜爱的音乐 区平台。
都说如今年轻人的心才是海底针,你很难在他们时而丧时而燃的状态中摸到那个最深层的痛点。但是就算你不喜欢红黑相间的极简配色和黑胶唱片带来的文艺范儿,评论区里那些泪点与笑点齐飞、温馨共滑稽一色的段子,也足够让你在这流连忘返一会儿了。
音乐与故事总是有那么多的连接点。这些创意满分的乐评,从手机中铺进了杭州地铁,又爬上了农夫山泉矿泉水的包装。坐着地铁哼着歌,冷不丁就被脚下的某条评论吸引了。嗯,这一波营销水土不服就服你。
(图片来自:第一财经周刊)
这些通过优质的UGC内容留下的用户,不只帮助 易云音乐在激烈竞争中实现了逆袭,还拥有极高的忠诚度,慢慢地都变成了 易云音乐的“自来水”。
口碑传播的力量是可怕的,尽管比QQ音乐、酷狗、酷我等平台晚了多年才上线, 易云音乐却用火箭般的成长速度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潜力。
2013年4月23日, 易云音乐正式上线;
2015年7月, 易云音乐用户数突破1亿;
2016年7月, 易云音乐用户数突破2亿;
2017年4月, 易云音乐用户数突破3亿。
从最开始到1亿用户, 易云音乐花了2年零3个月;1亿到2亿花了1年;2亿到3亿只用了9个月。相比之下,如今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酷狗,花了整整6年,才让自己的用户数突破7500万。
但是势头很猛的 易云音乐,却一直在版权方面处于劣势。入场太晚的它,在面对几近瓜分完毕的音乐版权市场时,也只能感叹一句有心无力。
不过,着重挖掘小众市场的 易云音乐,近期也开始在版权领域频频发力。除了跟腾讯等版权巨头搞好关系、购买转授的版权之外,今年2月27日, 易云音乐与日本最大的娱乐集团爱贝克思(avex)达成了独家音乐版权战略合作,收获了后者旗下包括滨崎步、幸田来未、大冢爱、小事乐团等在内的一大批重要音乐版权。
今年4月, 易云音乐还公布了A轮共7.5亿元的融资,为后续购买音乐版权助力。
不得不说,这给腾讯系的音乐产品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亲儿子QQ音乐,虽然背靠庞大的版权帝国,但目前的成绩显然还不能令人满意。
这边是后发制人的 易云音乐,那边还有同样豪气的另一个巨头——阿里巴巴在虎视眈眈。
在被阿里纳入麾下之前,虾米音乐一直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存在。2015年3月,虾米与天天动听合并为阿里音乐,市场份额一度飙升。
后来,接连引入高晓松、宋柯、何炅等大腕的阿里音乐,与阿里影业、合一集团(优酷土豆)、阿里体育、UC、阿里文学等部门一起,正式成立为“阿里巴巴大文娱板块”。
这个被视为阿里巴巴新增长极的板块,从不缺少资金和资源的支持。虾米也因此购得了包括滚石唱片、贝塔斯音乐集团(BMG)、韩国SM公司等在内的诸多音乐版权,成为了国内在线音乐服务的一匹黑马。
尽管从目前的市场份额来看,虾米距离行业领头羊们还存在很大的距离,但是背靠阿里这一显赫的背景,可能会为它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
至于市场中还存在的咪咕音乐、小米音乐等小众玩家,似乎还很难与巨头们相抗衡。
用户的利益就没人管了?
听个歌而已,还得装五六个app,这好像不太OK。
对各大音乐平台来说,版权之争是一场不可避免的割据之战,它关乎平台的生存和发展。但对广大用户来说,平台们分割资源造成的版权分散,却是一件大麻烦事。
刚在 易云音乐上买了会员,结果没过几天资源就下架了,难不成我还得每个平台都买个会员?
一位用户有点委屈。他指出,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付费意识,都被现在弄得七零八落的正版资源给打散了,“就不能商量商量把资源集中一下吗?”
从平台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有点难以实现。哪怕巨头们已经开始了并购、合作之路,但就像这次突如其来的下架和曾经的斗争一样,只要有利益斗争的存在,资源就很难被完美整合在一个平台之中。
用牺牲用户利益的方式来进行的商业斗争,向来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否则空赢了一场版权之战又有什么意义呢?最后会为这些正版音乐买单的,不还是用户吗?
题图来自:轻芒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