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2022年第一至第三季度,全国考古工作有序开展,取得重要进展。“考古中国”18个在研重大项目已统筹推进,系统实施25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第五阶段深入推进,实证中华文明发展历史脉络。1157个基本建设考古项目及时、高效开展,20个省(区、市)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政策措施,基本建设考古有力保障经济 会发展。
关强称,西沙海域深海考古突破2000米,上海长江口二 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启动,水下考古亮点突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大会》推动“考古热”不断攀升。全国71家考古机构编制数增加1500余个,8个考古专业培训班系统培训219名一线考古人员,考古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会上,中国 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第五阶段工作的进展情况。项目第五阶段(2020-2024)开展以来,项目组不同团队持续围绕辽宁建平牛河梁、陕西神木石峁、延安芦山峁、广汉三星堆、湖北天门石家河、沙洋城河、浙江余杭良渚、江苏常州寺墩等遗址开展系统的田野工作,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其间,核心遗址田野考古工作取得突破。例如,山东焦家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城址,是目前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城内保存有相对完整的居住址和规划布局明确的墓地。辽宁牛河梁第一地点的多座建筑基址确认是由9座台基构成的大型台基建筑群,早期发现的“女神庙”即坐落在该台基群上。
同时,测年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项目组突破常规检测方法,得以对中国文明起源阶段北方石城白灰面直接进行年代测定,为确定这一类建筑遗址的建造和使用年代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撑,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北方模式奠定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
陈星灿说,项目组使用了多种分析检测手段,如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碳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技术,与碳十四测年法相结合,采用贝叶斯统计和核密度估计法对测年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分析考古遗存年代,对重点遗址的关键时间节点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在神木石峁与广汉三星堆遗址的测年工作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古环境研究方面,项目组进一步揭示了不同遗址所在区域的基本环境特征及主要的环境变化过程存在显著差异。从宏观的角度对比审视了不同区域 会复杂化进程的同异以及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大势,初步揭示了自然环境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此外,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第五阶段工作期间,文明起源生业经济模式研究、手工业经济专门化研究、文明理论综合研究也取得重要收获,深化了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宏大进程的认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