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苹果的七寸-高通
全球每卖出一部iPhone手机,高通就会从手机售价里抽取5%的费用作为“基带芯片专利授权费”,注意,不是成本的5%,而是售价的5%。2021年苹果在全球卖出2.3亿部手机,高通雁过拔毛、不亦乐乎。如果你是苹果,你能忍这个事儿么?
事实上,苹果没什么选择,因为根本找不到替代方案,比如英特尔的基带芯片性能差,而且直接放弃了5G基带芯片的研发;联发科主攻低端市场,不符合苹果的品牌调性;三星不卖给苹果;华为的5G基带芯片巴龙虽然厉害,但是没有人敢代工,造不出来。
苹果只能自己搞,但“一不小心”就会触碰到高通的专利。2018年,高通控诉苹果侵犯其多项专利,之后,苹果投降,双方和解。
2022年10月,据内部人士透露,iPhone15预计依然采用高通基带芯片,这意味着,在看得到的未来,苹果依然无法摆脱对高通的依赖。
引子2:台积电的无奈
如果没有台积电,那些如雷贯耳的芯片公司可能都不会存在,比如高通、博通、联发科、英伟达和华为海思。这是因为台积电开创了“代工模式”,让造芯片的门槛大大降低,高通和华为海思这些公司只要把芯片设计好,然后找台积电下单就可以了。至于那些耗资巨大而又难度极高的芯片生产环节,全部交由台积电做了。
作为一个只会接单和生产的“高端工具人”,台积电一定想把自己放在各方博弈最中间的位置上,只有这样才能利益最大化嘛。无奈现实并不允许它这么做。
2022年8月,拜登签署《芯片法案》,为在美国建厂的芯片企业提供大量补贴,并阻止它们在我们国家增产,在这些芯片企业里,台积电首当其冲。
台积电的无奈在于,它虽然代工了全世界50%的芯片,90%的高端芯片,但70%的利润来自美国,生产芯片所需要的光刻机、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设备也都来美国、日本、荷兰等海外供应链,一纸禁令就可以让这颗宝岛明珠暗淡无光。
我从不写流水账,希望可以带你思考行业底层的逻辑。如果你喜欢这种风格,不妨点个关注吧。
好了,说这么两个引子故事,是想说明几个问题:1. 强如苹果,依然会在芯片上被高通“欺负”;2. 就算是美国,也要“威逼利诱”、用尽浑身解数来争夺芯片产业;3. 即使台积电生产了全世界90%的高端芯片,依然无法脱离海外供应链。
这,就是芯片行业的现实,单一环节上的任何企业都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
请记住我的一句话:芯片这东西,从来都不是单一技术点的突破,而是一整套生态链的协同创新。这一套生态链包括了基础科学、技术研发、专利、生产设备、化学材料、市场规模和产品创新,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玩儿不转。
原因就是,作为人类制造业的巅峰之作,造一颗芯片真是太难了。
(一)造一颗芯片怎么就这么难
如果你学过汇编语言的话,就知道计算机的运行逻辑就是0和1,在芯片里同样如此。芯片里最微小的组成单元就是运行0和1的晶体管,也就是说芯片是由无数个晶体管组合而成的,那么,具体是多少个呢?
我说个数据你感受一下:2022年苹果的iPhone14 pro里的处理器芯片A16,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处理器芯片了,它只有指甲盖大小,但是上面集成了160亿个晶体管,注意,不是160个,也不是160万,而是160亿。如此微小而又宏大的工程,需要经过1000多道工序、数百家企业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
另外,可能你很难想象一件事情,芯片这么复杂的工艺,它的原材料居然是大自然最常见、最普通的东西:沙子。下面我用几段文字,把芯片制造的过程简单说说。
(二)从沙子到晶圆
芯片制造的第一步就是把“硅元素”从沙子里面提取出来,然后融化,做成一个个柱状体的单晶硅锭,可以理解为圆柱体,然后把这些圆柱体再给切成一片片、薄薄的圆片,这个东西就被叫做硅片,也叫晶圆。
从圆柱形的单晶硅锭上横向切割1mm左右厚度的圆片,就是晶圆了
从沙子到晶圆的关键技术标准有两个:纯度和尺寸。
芯片对于硅纯度的要求非常高,要达到99.999999999%,也就是11个9,这就相当于5000吨的硅原料里的杂质不能超过一枚硬币的重量,这个要求几乎达到了人类提纯工艺的极限了,对比其它行业对硅纯度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比如光伏发电需要的多晶硅只需要99.9999%的纯度就可以了,纯度要求越高,技术当然也就难度越大。
目前全世界高纯度的硅基本被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企业垄断了,比如美国的赫姆洛克、德国的沃克、日本的德山、三菱和住友。
我国的高纯度硅之前基本靠进口,近几年逐渐突破了这个技术点,比如江苏鑫华,已经突破了11个9的提纯工艺,还有黄河水电和天鸿瑞科等。
第二项关键指标是:晶圆尺寸,就是切下来的圆片的直径大小。这个尺寸越大越牛,一方面是尺寸越大难度越大,另一方面芯片的成本也越低。12英寸相当于300毫米,是目前全世界能量产的最先进工艺。
中芯国际这样的晶圆厂也会以圆片尺寸来命名产线
目前全世界有5家大厂垄断了高质量12英寸晶圆的制造,被称为BIG5,它们是日本的信越、胜高、中国台湾的环晶、德国世创和韩国SK集团,合计占据了超过90%的市场份额。
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晚,目前的行业龙头是上海硅产业集团,成立于2015年,并在2018年实现了12英寸晶圆量产的“零的突破”,虽然目前还没法应用在先进制程的芯片上,但是,这么晚起步还能有如此成绩,已经很不错了,对比一下全球行业领头羊日本信越,它是1926年成立的。
“把沙子变成晶圆”这个产业链里,我们国家完成突破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比如德国世创已经开始在半导体硅片领域做战略收缩了,原因就是他们预计未来无法面对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
好了,有了晶圆之后,要怎么把它变成芯片呢?
(三)芯片之母:EDA软件
要把晶圆变成芯片,只需要在上面刻上电路就行了,但问题是,这个电路要怎么刻呢?就像盖房子一样,在施工前,至少需要一个图纸吧。这个图纸就需要用EDA软件来设计。
EDA这个产业特别小众,大概也就几十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对于6000亿的芯片市场来说根本就不值一提,而且要砸很多科学家进去,比如美国从1984年到2015年这三十年的时间里,累计砸了1200个国家级的研究课题到EDA里面。
为啥要砸这么多的科学家呢?是因为要设计芯片这么精细的东西,就得在设计软件里非常精准地表达出材料的物理、化学、光学和机械等特性,只有足够“仿真”,才能保证制造出的芯片分毫不差。下面的图片里我放了一张华为麒麟9000的芯片图,你可以感受一下芯片设计之复杂。
华为海思最高端工艺的麒麟9000芯片图,可以感受一下内部结构是多么的复杂
可以这么说,离开了EDA,是造不出芯片的,所以它被称为“芯片之母”。
很可惜,EDA这个领域基本被美国垄断了,新思科技、楷登电子和西门子被称为行业三巨头,它们占据了80%左右的市场份额。其它的很多EDA公司只在某些专项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我国的EDA领头羊–华大九天。
EDA软件能不能用好,会直接决定一款芯片的成败,这也是大部分芯片设计公司的核心优势之一了。
(四)设计和工厂
这里我得给你科普一个知识,我们听过的很多芯片企业,其实是不生产芯片的,比如高通、联发科、英伟达和华为海思等等,他们做的只是芯片设计的部分,在行业里也叫无晶圆厂或者设计公司,英文是Fabless。他们擅长的就是设计芯片的架构、逻辑和规范,然后把电路图通过EDA软件制作成“图纸”,交给工厂去生产。
当然,能生产高端芯片的工厂肯定也非等闲之辈,他们必须要和设计公司亲密合作,用最好的工艺实现芯片的设计。如果这个企业只生产,不设计,那么在行业里这类企业就叫做“代工厂商”,最著名的就是台积电了,现在全球一半的芯片和90%的高端芯片都是台积电生产的。
像台积电这种能够生产高端芯片的工厂非常稀缺,全世界也没几个,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华为麒麟芯片会停产了。
换句话说,哪天台积电出了问题,整个芯片行业都要停摆。这样你是不是就能理解,美国为啥要让台积电去美国建厂了吧?
那么有些厂商为了降低工厂的依赖,既做设计、又建工厂,比较著名的是电脑芯片霸主英特尔、手机巨头三星和内存芯片霸主美光等等,他们这种企业在行业里叫IDM。
目前,在芯片设计这个领域基本都是外国公司的天下,第一名是高通,它几乎垄断了3G和4G时代的基带芯片专利,买他的基带芯片会“赠送”处理器芯片,你肯定听说过“高通骁龙”吧?就是这么来的。当然,因为失去了华为海思这个对手,高通在5G时代依然会是霸主。
在手机芯片领域能和高通打一打的也就是台湾的联发科了,不过它的芯片普遍低端。英伟达、博通、赛灵思分别是GPU、通信和FPGA芯片领域的霸主,每一家的实力都非常强劲。
全球前10芯片设计公司排名
我们国家在芯片设计领域起步也比较晚,只有华为海思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一度跻身世界前十的行列,但是因为美国的禁令,没有“代工厂商”能够为海思生产芯片了,也就说,任你的设计怎么先进、如何巧妙,生产不出来,一点招儿都没有。
在代工厂商这个领域,台积电是一家独大,排在它后面的有韩国三星、美国的格罗方德、台湾的联华和力积电等等吧。在这个领域,目前我们国家最领先的企业是中芯国际,不过在制造工艺上距离台积电还是相差挺远的,为什么相差这么远呢?我们得说说芯片制造的过程了。
(五)芯片制造:光刻、刻蚀、镀膜和离子注入
一颗芯片的制造过程需要经历上百个步骤,历时几个月,为了方便叙述,我把里面比较核心的步骤拿出来说说。
简单来说,芯片制造的过程有点像“喷车牌 ”的过程:就是把颜料喷到镂空的挡板上,这样挡板镂空的区域就会在背板上印出来字。
类比一下喷车牌 ,芯片制造就是一个印电路的过程:制造芯片时用的挡板就是EDA工具设计出的电路图,也叫光罩,背板就是晶圆,印电路的过程就是用光去照射挡板,行业里通常叫“光刻”。当然,肯定用的也不是普通光,而是光刻机发出的高频光。
光刻完成之后,还要经过刻蚀的过程,简单说就是去掉杂质,然后再把刻出电路的地方注入导电物质,这样电路就刻好了。
听上去是不是很简单,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对制造工艺要求极高的大工程,它非常依赖两样东西:设备和材料。
(六)设备和材料
制造芯片的四大核心设备:光刻机、刻蚀机、镀膜机和离子注入机。
先说大家都很熟悉的光刻机吧,这东西产值很小,一年也卖不掉几台,而且全球没几家公司能做,高端光刻机几乎都被荷兰阿斯麦尔给垄断了。
光刻机的制造工艺非常复杂,大概需要来自全球几千个供应商的十万多个零件拼起来才能完成,可以说它是全球顶尖设备的集大成者,举个例子吧,阿斯麦尔最先进的3纳米极紫外光刻机用到的光源,全球就只有德国蔡司能生产,没有任何替代品。
我们国家的光刻机设备落后的比较多,目前最先进的是上海微电子交付的28纳米光刻机,但还没有实现量产,注意,在芯片行业,交付和量产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另外一个比较落后的设备就是离子注入机了,这个行业的全球老大是美国的公司,名字叫应用材料,它加上另外两个巨头亚舍立和台湾汉辰合计占据了全球超过90%的份额。我国目前的离子注入机大部分停留在落后工艺上,不过近两年,中国电子集团和万业凯世通陆续都有技术突破。
镀膜机的格局和离子注入机差不多,全球市场基本被美国的应用材料等企业给垄断了,我们国家的镀膜机供应商主要有北方华创和中微半导体等,距离国外企业也有一定的距离。
可能只有刻蚀机能让我们略感欣慰了,在这个领域,我们和国外公司相差并不太大。
这些设备在制造芯片的过程中,还要用到很多半导体材料,比如光刻胶,这个领域基本都是日本、美国和中国台湾公司的天下。不过,我们在很多材料上落后的并不多,实现低端工艺上国产化的难度也不算大,但是越往高端走,难度也就越大了。
好了,我用了很大的篇幅,把芯片制造的流程给说完了,你大概能感受到芯片行业的复杂性了吧?它从来就不是单一技术点的竞争。
(七)军工和市场
芯片行业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在民用芯片领域,这是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这是什么意思呢?可以对比一下另一个极端,就是军工行业,在军工行业里,只要某种技术搞出来了,根本就不用考虑成本和专利,因为军工产品大部分都是自己用,而且是严格保密的。
但是芯片行业却不行,即使你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也不能抄别人的,因为这会涉及侵权,只要还在这个全球大市场里混,就不得不遵循这个规则。
另外就是成本。 上之前有种说法,用28纳米的光刻机多刻几次也能制造出7纳米的芯片,从技术上来看这话没错。但是别人用一次曝光就能搞出来7纳米,你要搞上几十次,成本自然就上去了,卖价就会提高,芯片也就卖不出去了。
所以,无论是在哪个方面,永远追求最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是个必然正确的事情。
(八)芯片是个生态链
我说了这么多看似悲观的现实,你是不是觉得我们国家的芯片行业没戏了?其实并不是。
我在文章开头就说过,芯片这东西,是一整套生态链的协同创新,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研发、专利、生产设备、化学材料、市场规模和产品创新,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玩儿不转。
我们国家的优势在于,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独立市场能消化这么多先进制程的芯片。也就是说,没有了我们,你就算生产了芯片也没人买。
有一组数据是这样的:我们大概用掉了全世界50%的芯片,不仅包括我们自己用,还包括了把芯片放进各种高科技产品,然后卖到全世界。我举个例子,2021年全球手机出货量最大的十家公司里,中国公司占了8个。
2021全球手机出货量排名,第七名的摩托罗拉被联想收购了,所以也算中国品牌
每一部手机,都会用到几十个种类的芯片,比如处理器芯片、图像处理芯片、AI芯片、存储芯片、音频芯片、基带芯片、电源管理芯片、蓝牙芯片和WiFi芯片,甚至还包括了各种传感器,等等等等。
如果没有中国来消耗这些芯片,谁能接下这么大的芯片产能?任凭你技术再牛,生产的芯片再多,能卖给谁呢?
我们国家能吃下这么多的芯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一套完整的创新生态链,这点啊特别重要。任何一种技术创新,都可以在我们国家的超级供应链上寻找到同等规格的配套产品,从而迅速实现产品化和市场化,这个优势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保持好这种优势,并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那些“更底层、产值小、长期不赚钱”的核心领域。最近几年,为了扶持芯片产业,国家大基金已经为累计投入了数千亿元的资金,在长周期、重资金的加持下,芯片行业的开花结果,只是个时间问题。
全文完。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吧。
相关阅读:大国芯片博弈往事
芯片行业的发展非常依赖“举国体制”的长周期、重资金投入,过去几十年,无论是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无一例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