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流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客户需求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包括设计、生产,服务等。价值流图可以为整个系统或工作流程提供全局视角和全周期视图,通过价值流图分析和设计,能加深对过程的理解,塑造整体思维,对内优化业务,对外提升客户满意度。
但是在价值流活动中,有一些常见的意识和做法的误区,笔者总结了十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避免“踩坑”:
01. “做VSM是精益专家的事”
很多人会认为价值流图活动距离自己本职工作比较远,或者仅仅站在旁观者角度,认为完成VSM是精益部门或专家的事情。恰恰相反,作为精益战略部署的关键活动,VSM不但是优化业务、提升过程效率的利器,更是培养精益文化,组织学习,领导力的平台。企业应该自上而下全力支持和参与,同时价值流活动也应该尽可能地涉及到相关的区域或部门,培训和宣导要跟上。
02. “价值流图只适用于生产制造领域”
这种说法比较片面,VSM不仅适用于制造的业务,也适用于分析更大范畴的、集团性、跨国性质的业务。当然对于非生产类的流程还可以使用流程图,泳道图去分析,根据应用场景不同灵活选用工具,但究其本质这些工具是类似的。正如戴明所说“如果你不能描述你做的事情,你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03. “像开会一样讨论一下就可以了吧”
VSM属于较大型的研讨会,而绝不是我们平时所开的短时普通会议,VSM活动会有比较多的跨职能部门的成员,而且因为要进行作图,讨论,展示等活动,需要足够大的会场空间。
04. 准备不足
通常而言,准备工作所占的时间要远远超过研讨会本身,准备工作通常包括VSM培训,基础数据和信息准备,顾客/业务声音,痛点搜集,以及研讨会所需材料或工具的准备等等。
根据企业精益文化和水平的不同,准备周期建议2到4周,而研讨会通常在3~5天。
会议材料准备工作相对比较繁杂,大到研讨会邀请,宣传,会议室布置,小到图标的制作都不能马虎。推荐的做法是在准备期内例行检查准备状态和细节,有问题可以提前沟通和解决。
05. “现在都电子化了,还需要手工作图吗?”
对于经验和水平很成熟的价值流团队,可以尝试更便捷的电子化手段,毕竟现在很多软件开发的很好,可以实现高效、标准化作图。但是对于经验不多的团队,尤其是有许多成员对VSM比较陌生,需要通过研讨会来学习这一工具方法时,强烈推荐手工做图,这样既能亲自动手实践,感受过程与细节,又方便团队沟通讨论。
06. “没必要现场观察了吧?”
对于一些熟悉该业务流程的成员而言,每天都待的工作现场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这可能恰恰是问题所在,熟悉的环境已经让人更多地去适应它而非带着问题去审视它。亲历现场总是会带给团队许多新的、真实的信息。
另外现场观察一定要邀请现场员工一起参与,有助于了解情况和交流。在现场我们往往会发现,实际所发生的与纸面上的大相径庭,所以一定不要偷懒,必须带领整个团队亲历现场。观察的顺序,建议从客户端往前反方向去看,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带着客户导向的思维去观察和发现问题。
07. 未来状态设计过于乐观或保守
主导和把握VSD的方向其实比绘制VSM更有挑战,这取决于企业精益水平和意识,管理层的决心,主持者的经验等等。避免过于保守,就要求充分调动大家的主动性和想象力,思想开放一些,不要轻易说“不”;避免过于乐观,就是要结合实际状态,包括团队经验、业务趋势,预算等因素,设计一个“伸手够得着的”未来状态。
08. 缺乏正确的引导
主持者的正确引导,是价值流图活动成功的关键。在团队成员缺乏经验时,主持者需要引导大家明确目标与分工,指导具体的方法和工具的应用。在团队成员讨论激烈或有显著分歧时,正确的引导不仅能使思想碰撞,有助于问题分析,又能调节气氛,促进团队融合。
09. VSM的结果没有付诸行动
没有行动的VSM研讨会本身就是一种浪费,战略分析活动应该落地而非成为摆设。还有一种情况是经过研讨生成了项目,后续却没有认真和系统地跟踪推动,导致这些本来高潜力的项目被逐渐埋没。价值流图的成果是需要持续的有计划的努力去巩固的,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
10. 忽视团队激励
之所以将这一点放在最后,是因为它最重要而且最容易被忽视。激励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象征性的物质激励,可以是小纪念品、聚餐、以及对改善项目团队的奖励;另一个是团队成果被认可,比如包括管理层的关注和鼓励,成员曝光机会以及成果宣传等。
精益活动作为组织管理与文化变革的一部分,其推行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对于引领变革的推行者而言,只有不断总结,不断调整,不断精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