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的黄盛兴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在市区灵活就业。每天工作完回到位于青秀区仙葫苑公租房小区的家,是他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房子面积不大,但在城里有个落脚的地方,就能安心工作。”黄盛兴说。
在仙葫苑公租房小区,不少租户是低收入群众。据了解,广西大力发展小户型公租房,累计建成公租房48万套,帮助153万名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全区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依申请应保尽保。2021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意见,进一步鼓励各地发展小户型公租房。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唐标文表示,发展小户型公租房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发挥公租房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实现群众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望。
功能齐全设施完善
交通便利租金低廉
据了解,广西公租房具有房屋户型小、配套设施齐全、数量多、分布广、交通便利等特点。各地建设的公租房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阳台一应俱全,租户可以拎包入住。
为了让公租房租户获得生活和工作上的便利,广西很多城市拿出城区黄金地段土地建设公租房。如南宁市环卫公寓是专为环卫工人建设的公租房,位于兴宁区主干道旁边,出行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同时,各地将公租房小区融入城市建设合理布局,同步设计和建设 区管理、文化活动、医疗服务、物业服务、养老托幼等用房,合理配建幼儿园、小学、农贸市场、超市、理发室、银行、医疗机构等,打造15分钟生活圈。
“碧水龙湾”是河池市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公租房小区,位于城东新区龙江河畔,解决了1637户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考虑到居民出行,项目配套建设了市政道路、公交车站,改善了城区居民居住环境。
“过去租住在城中村搭建的石棉瓦房,只有一个大开间,一家四口人一起生活,不方便。现在舒服多了。”桂林市迎宾安居小区的租户伍新凤说。走进她家,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阳台的杂物摆放有序,新家布置得温馨喜庆。
在租金方面,北海市公租房小区每月的租金为6元/平方米,对低保低收入家庭还有一系列减免政策,让低保低收入困难群体进得来、住得下。
面向重点领域行业
覆盖新市民青年人
“在这里住环境好,生活也很方便,感觉很安心。多亏了好政策,我才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文桂芳觉得虽然现在上班比以前远了一点,但是租金少了,住得也更舒心。
广西在做好城镇低保低收入家庭、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的同时,统筹将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纳入住房保障范围。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全区正在实施公租房保障的住房困难群体46.75万户。其中,城镇住房和收入“双困”家庭约12.07万户,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近19.48万户,新就业无房职工、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15.19万户。
广西公租房在广覆盖的基础上,还对重点领域、重点发展产业群体做到了精准保障。通过定向分配和单位“团租”方式,广西将住房保障延伸至环卫、公交等公共服务行业以及重点发展产业中符合条件的人群,着力解决阶段性住房困难问题。南宁、桂林、北海、百色、河池、来宾等城市对近万名环卫工人实行定向保障。
申请流程简单便捷
数字管理智慧高效
去年8月,通过 区工作人员的宣传介绍,桂林市民胡珊了解到低保户可以申请公租房。在手机上安装了公租房应用软件,线上递交了申请材料,半个月后,她收到了申请已通过的消息。“当时的反应是效率这么高,只提交一次材料,不用跑窗口申请,就有了结果。”胡珊说。
由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如今,不仅公租房申请很便利,小区的管理也变得更智慧。去年起,广西大力推行公租房小区数字化管理,运用物联 、大数据技术,推进公租房“人、证、房”三位一体智慧云监管平台建设工作。广西安排28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补助第一批公租房云监管平台建设,参建的公租房小区有248个,涉及4.9万套公租房。
“过去对小区的管理,主要是靠人工登记和巡查,房屋转租、欠租、闲置等问题难以监管,对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的照顾也不太到位。”桂林市叠彩区房产管理处副处长周洪介绍,“如今有了公租房云监管平台,这些棘手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发挥好公租房兜底保障作用
广西推广小户型公租房,瞄准群众最现实的居住需求,是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生动实践。
让群众住有所居、住得舒心,是住房保障的应有之义。发挥好公租房的兜底保障作用,是他们实现安居乐业的关键因素。不断加强住房保障力度,持续提升群众住房满意度,就能更好提升城市吸引力,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 人民日 》( 2022年08月08日 14 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