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大常委会:以“人大代表履职活动中心+”“人大代表联络站+”模式 迸发人大能量

近年来,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推动和深入指导下,融水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把建好用好人大代表履职活动中心和代表联络站履职平台作为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实践举措,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人大代表履职活动中心+”“人大代表联络站+”模式,切实把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成为助推融水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到白云乡瑶口村人大代表联络站调研。

探索“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模式

解锁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密码

融水苗族自治县共辖20个乡镇、209个行政村( 区)。现有乡(镇)人大代表履职活动中心20个,村( 区)级代表联络站有209个,各级人大代表1300多人。根据自治区、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2021年10月至12月,县人大常委会结合融水实际,创新工作,通过“联络站+”模式,积极发挥联络站的阵地作用,推进 “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履职为民”工作,全县209个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人大代表通过“联络站+”模式,开展“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主题活动,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了集中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等政治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的政治站位,增强代表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

▲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到红水乡芝东村茶园调研。

在各项活动开展过程中,县乡人大始终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确保县乡人大各项工作都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各级人大代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人大代表联络站+“埋岩文化”

凝聚最大政治共识和历史智慧

良寨乡凝聚“依起松努”埋岩文化的历史智慧,将埋岩文化作为人大代表联络站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尽心履职,通过“联络站+埋岩文化”模式,形成“民间调解庭”为群众调处纠纷,把维护桂黔接边村屯和谐稳定作为工作重点,成功调解了良寨乡与贵州省斗里镇、西山镇33年的跨省山林纠纷,并以”刻石铭碑”的形式来表达各族人民团结到底的决心。如今这片土地上已种满油茶树,长势喜人。

▲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到良寨乡大里村“埋岩文化”民族团结纪念碑、纪念亭调研。

▲良寨乡大里村民族团结纪念碑和纪念亭。

“在县人大常委会和各方面帮助下,我们在埋岩文化处建立了民族团结纪念碑和纪念亭,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村可以充分利用“依起松努”埋岩文化,结合本地特色联络站接待群众,广泛听取收集群众诉求,积极维护桂黔接边地区和谐稳定,调处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良寨乡人大代表,大里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斌说。

代表联络站+“芦笙文化”

人大代表同人民之间的联系真正“零距离”

白云乡从时代发展、代表需求、群众反映的角度设计芦笙文化人大平台。人大代表踊跃捐赠制作了一堂芦笙,并成立白云乡人大芦笙队及芦笙舞蹈队深入各村屯吹奏,打通了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进县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手臂、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触角延伸到群众的家门口,将政策法规传到群众心中,也将人民的需求和呼声、意见和建议有效转化为地方民生政策。

▲白云乡各级人大代表在联络站开会。

▲邓小坤(前)与同事在擦拭保养芦笙。

▲芦笙队在开展宣传活动。

县乡人大代表、瑶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邓小坤讲到成立芦笙队的初衷时说:“我们白云乡人大代表成立芦笙队是为了通过组织人大代表下村屯开展芦笙活动,宣传党的好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同时通过开展打同年等芦笙活动架起人大代表与群众之间友谊桥梁,让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人大代表联络站+“产业发展”

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红水乡人大代表联络站围绕产业振兴理念,采取“人大代表联络站+合作 +产业”工作模式,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阵地,调整产业结构,创建人大代表产业基地,同时带领群众成立合作 ,发展规模化产业种养,持续发挥人大代表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到红水乡代表联络站调研。

“我们红水乡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阵地,全乡各级人大代表带领全乡人民群众发展产业,特别是我们乡茶叶产业已经达到了3000多亩,在乡村振兴当中人大代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红水乡人大主席韦明珍讲到。

在人大代表联络站的组织下,全乡各处都是各级人大代表全心投入、全力付出的身影,他们进行了广泛、真实、生动的基层民主实践,带领全乡人民群众一起发展产业,勾画出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发展新图景。据统计,红水乡目前由人大代表带头或参与创建的产业基地有芝东茶园、良友木耳种植基地等5个产业基地,同时成立振民茶叶专业合作 等8个合作 ,涵盖茶叶、木耳、鸡等多个种养产业,辐射带动全乡8个行政村1100多户5000余群众实现了增收。

“我们合作 一共有10个人,我本人种了33亩茶叶, 员每人都是种植大户种了10多亩,每年分红5-6万元。合作 还带动村里面130多户脱贫户种植茶叶每年增收1万多元。”红水乡人大代表、振民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韦旭昶说到。

人大代表履职活动中心+“倾听室”

让建议办理结果落地有声

大年乡在完成履职活动中心建设基础上,率先打造“履职活动中心+倾听室”模式,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收集群众来访意见、建议,进一步推动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由答复型向落实型转变,使建议办理结果落地有声,促进代表联系群众更加紧密,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泛、内容更丰富。

▲大年乡人大代表在倾听室倾听群众心声。

在人大代表履职活动中心和联络站,不管是哪一级代表,大家都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来耐心地倾听来访群众的心声、尽心地服务来访群众,并记录下来访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将“关键小事”办成“民生大事”,推动基层治理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大年乡村民廖如工(左二)到人大代表倾听室提建议。

大年乡村民廖如工谈起过去和现在差别,内心十分感动:“以前我们来给领导做汇 ,有时在门口,有时就在球场边。现在有了倾听室,有什么难点问题来找领导说的时候都能够坐下来,还有一杯热茶喝,我们群众的心里感到很温暖。”

在接待到访群众过程中,代表们更能及时帮助群众,他们都说,倾听室让代表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联系更加紧密了、为民履职更方便了。

▲县、乡人大查看群众建议并已解决的项目。

大年村人大代表石志立说:“自从乡里面打造人大代表倾听室以后,群众反映上来了很多急难问题乡里面都已经能及时解决,像是卫生院旁边的排水沟,还有村委旁边出行难的二级路路口都得到及时解决了,使群众得到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作为代表,群众反映上来的问题能够解决我们也感觉到很欣慰。”

▲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到大年乡人大代表履职活动中心调研。

一个个联络站就是一条条“民情通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旺盛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在一次次的联络站活动中得到充分显现。小小的联络站,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释放出了大能量、发挥出了大作用。现如今,“人大代表履职活动中心+”“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模式在融水已全面铺开,成为发挥代表作用、实现代表履职常态化的有效载体、重要平台和基础依托。“代表联络站+芦笙文化”“代表联络站+历史文化”“代表联络站+产业发展”等各具特色的联络站亮点纷呈,运行高效,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莫先伟说:“下一步,县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在优化代表联络站点布局功能、健全站点运行机制、拓宽代表履职渠道、提升站点运行实效上下功夫、求突破。加快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和智慧人大建设,推动代表履职活动中心高质量运行,努力把人大代表联络站建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桥头堡,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融水生动实践。”

责任监制丨梁 洲

出品单位丨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4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