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物更适合听书
海南媒体人王允(化名)从小就是一个“书虫”,一向偏爱纸质书的他这几年也开始喜欢上听书软件。
三年前王允生病住院,百无聊赖时拿出手机听《安娜·卡列尼娜》,慢慢打发时间。“这本书我以前看过,听一遍是让自己慢慢回味,感觉挺不错。”自那次经历后,王允开始了听书之旅。
能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看书,是王允选择听书的最重要原因。“新闻人工作、生活节奏快,每天能挤出时间看书,已经很奢侈。”现在每天做饭、洗衣服时,王允都会打开手机听书。以前出差或者去采访的路上,坐公交、火车时,王允也会在包里揣本书看。“但是车上看书头晕、想吐。”现在王允会选择打开手机APP,插上耳机听书。
听书的另一大好处是可以解放双眼。王允说,现在的年轻人工作一刻都离不来电脑,下班后眼睛还要对着手机,眼睛负荷太重。“听书正好给了大家一个闭目养神的机会。”
但王允认为,并非所有书都适合听。“我平时听的大多是小说、历史演义类的轻松读物。如果是散文、哲学或者论述类书籍,我还是会选择看纸质书。”王允认为,听书的时候,自己会被声音裹挟前进,软件读到哪里,自己就要听到哪里。看书则可以随时停下来思考,所以更适合深度阅读。
他总结说,听书是一种介于读书和看电视之间的状态。“读书完全需要读者自己根据文字表达来想象;听书是让读者根据声音想象画面;看电视则是把声音和图像全都塞给读者。”
声音质感影响听书体验
采访中,不少人认为,声音质感影响听书体验。如果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就算是生涩难懂的小说,都能慢慢听进去。
李辉铭是一位70后,一直学理科的他对文学小说向来不感兴趣。“看着那些厚厚的‘砖头’,我就头疼。而且每本小说里面人物太多,关系错综复杂,实在看不进去。”但90年代他读大一的时候,突然迷上了电台的广播剧《白鹿原》。
“忘不了那声音,浑厚有磁性,引人入胜。”李辉铭说,当时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睡前听广播。听完后,他又买来纸质版的《白鹿原》,“居然全部读完了。”后来,一直觉得自己文学素养不够的李辉铭靠先听广播剧,再读书的方法,“啃”下了不少中外经典小说。
如今,李辉铭也是各种听书软件APP的忠实听众。打开他的APP,《鱼羊野史—高晓松》《郦波品读曾国藩家训》《购房私藏技巧》《知行合一王阳明》……他下载的满满当当。“有历史、文学类的,也有生活实用型的。”李辉铭说,不少录音是他专门花钱买的,“我的要求一是听了有用,再则就是声音吸引人,否则听不进去。”
“读书一定要有腔调。”王允也说,朗读者的声音对于听书体验至关重要。“我在听书APP上会特别关注自己喜欢的朗读者。”虽然微信读书软件上提供免费的读书服务,但王允说,因为是机器自动读的,没有任何情感和节奏感,他一般都不听。
建议听书和看书相结合
现在,不少中小学生也有自己的手机,他们也成为听书用户。但不少家长担心,未成年人正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时刻,听书会让孩子过耳不过脑,不利于培养思考能力。
“有了读书软件,女儿听了很多各种童话、儿歌、名著、侦探小说。但是回头问她,发现记住的并不多,感觉都是囫囵吞枣。”鑫鑫今年8岁,父母都在海南的基层法院工作,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陪她,现在手机成了女儿最好的伙伴。鑫鑫妈妈说,一方面觉得听书软件扩大了女儿的知识面,但同时她也反思听书不利于深度理解。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