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依据
图纸 |
xx工程 |
2016.07 |
国家 |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规范》 |
GB50496-2012 |
国家 |
《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GB50204-2015 |
国家 |
《混凝土外加剂技术规程》 |
GB50119-2013 |
行业 |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
JGJ55-2011 |
行业 |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
JGJ/T10-2011 |
国家 |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
GB50164-2011 |
二、基础底板概况
本工程地下底板东西方向长90.55m,南北方向长61.85m,底板局部厚度超过1m,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底板混凝土总量约为2367m3。
三、基础底板施工准备
3.1混凝土原材料技术准备
1)水泥
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如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等)来配制混凝土。
2)骨料
(1)骨料必须符合现行规范GB50204及国家标准GB/T14684和GB/T14685的规定。骨料的级配方式应当按规定比例配制,不会离析以及不必使用过量的水。不可使用海产骨料。
(2)在防水建筑物中不得使用吸水率大于2%的骨料。
3)水
水必须干净未受到污染,水质必须符合国标JGJ63-2006的规定。采用低温水或冰水拌制混凝土。
4)外加剂
承包人提出建议并且获得业主代表、设计师、监理工程师同意时,承包商可以在设计配料中使用外加剂,但外加剂和相应的配料设计方案的细节和试拌结果须预先获得批准。
3.2现场准备
1)指挥中心
拟在现场建立临时控制指挥中心,设置现场车辆情况指示牌,搅拌站到现场的道路指示图。在临时控制指挥中心设置总指挥1人/班(由项目副经理担任)、场内车辆调度1人/班。根据混凝土需用计划,项目部物资部预先对搅拌站下达生产任务单。指挥控制中心提前了解和预估现场的罐车情况,及时与搅拌站调度进行车辆协调,控制混凝土供应速度,并对整个现场混凝土浇筑进行总体调度和指挥,对现场施工过程监控、下达指令。
2)劳动力计划安排
合理而科学的劳动力组织,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工程实际进度,及时调配劳动力。
3)现场管理人员组织
底板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必须各方面协调统一方可顺利施工。由现场执行经理担任总指挥,混凝土浇筑前由总指挥先进行各方面协调、联络和布置,并由总指挥组织浇筑前各工序、设施、工具、交通、人员等检查。混凝土浇筑时现场将派专人指挥管理车辆的出入,保证施工的有序进行。混凝土搅拌站设置专人负责与现场联络并及时汇 搅拌站的情况,同时根据现场情况,协调混凝土的搅拌和运输速度。
四、基础底板施工现场安排
4.1混凝土需求量的计算
商品混凝土供货采用汽车式运输搅拌车,每车运输量15m3,总方量2367m3,供货总车次约156次。
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前做好实体模拟实验,根据实验数据配合搅拌站做好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通过采取低水化热配比、分层浇筑、蓄热保温及降温、测温监控等技术措施,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升与温差在受控范围内。
4.2底板大体积混凝土输送方式
本工程底板大体积混凝土主要考虑采用混凝土汽车泵方式浇筑。
五、大体积混凝土主要施工方法
5.1混凝土浇筑方式
局部底板大体积混凝土同其他部位基础底板按流水段一同浇筑完成,对到场的每车混凝土均要求测定坍落度、温度,观察其和易性,不得存在离析、泌水、分层等现象,检查不合格混凝土要坚决退场。泵送过程中,为保证施工质量,安排2个班次轮流进行施工,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
5.2准备工作
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上的油污等要清理干净,模板缝隙和孔洞堵严,模板及其支架、墙体插筋、约束边缘柱型钢柱脚的锚栓定位、设备和管线等必须经过检查,做好预检、隐检记录,符合设计及有关规范要求后待监理人员验收后方可进行浇筑,并且在浇筑时,随时核查预埋件、插筋、地脚锚栓有无偏位情况,及时纠正。
5.3混凝土浇筑
1)工艺流程
布置混凝土汽车泵→混凝土供货验收→开机、泵送砂浆、润管→浇筑第一层混凝土→振捣→作业面推进→返回混凝土第二层混凝土→振捣循环作业混凝土表面第一次赶平、压实、抹光→混凝土表面二次赶平、压实、抹光→混凝土及时覆盖保温保湿养护→混凝土测温监控
2)浇筑方法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将采取”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方法。即混凝土从一端向另一端,以同一坡度一次到顶向前连续浇筑。这种形成斜坡混凝土的浇筑方法能较好地适应泵送工艺,提高泵送效率,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保证上、下层浇筑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混凝土坡度按1︰10~1︰12控制,不间断浇筑。斜坡面上的混凝土确保外露时间不超过初凝时间。
3)楼梯深坑浇筑 楼梯深坑的底板混凝土应先下料振捣,待坑壁混凝土浇筑时,底部不致返浆,振捣操作应分层振捣,分层厚度500mm。
在底板初始浇筑时,底板采用将混凝土自泵管出口送至作业面,以减小自由落差,防止混凝土离析、分层。
4)外墙底板300mm高的导墙浇筑
外墙根部的施工缝在底板上300mm 处,该部位有固定模板的钢管,有剪力墙定位梯子筋,并设置了钢板止水带,混凝土下料不能直接将泵送混凝土倾入模板中央,振捣必须慢速、细致的操作。
5)混凝土振捣方式
混凝土振捣是一个重要环节,振捣时要做到快插慢拔。快插是为了防止上层混凝土振实后而下层混凝土内气泡无法排出,慢拔是为了能使混凝土能填满棒所造成的空洞。在振捣过程中,振捣棒略上下抽动,使混凝土振捣密实,插点要均匀,插点之间距离控制在300mm。采用单一的行列形式,不要与交错式混用,以免漏振,振捣点时间要掌握好,不要过长,也不要过短,一般控制在20~30s之间,直至混凝土表面泛浆,不出现气泡,混凝土不再下沉为止。振捣过程中,避免触及钢筋、模板,以免发生移位、跑模现象。
在预埋件、止水钢板、钢筋较密时,需用圆头钢管棒辅以人工插捣。振捣须随下料进度,均匀有序地进行,不可漏振,亦不可过振。对于柱、墙”插筋”的部位,亦遵循上述原则,保证其位置正确,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须及时复核轴线,若有异常,须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及时校正。
6)混凝土泌水处理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泌水较多,采用1台小型吸水高压泵将混凝土泌水吸入排水沟。
底板混凝土顶端浇筑方法及泌水处理
混凝土底板浇筑振捣找平标高到位后,待混凝土收水初凝时,用木抹子将其表面认真压平,并在混凝土覆盖保温材料之前,再检查表面有否龟裂,若有再用木抹子收缝抹压后再覆盖养护。
7)钢筋防止位移措施
采取定点下料,对称振捣的措施防止混凝土将钢筋推离设计位置。底板上剪力墙及柱插筋采用定位箍控制竖向筋的间距,浇筑现场安排专人看护。
8)混凝土的测温
1.测温意义
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厚度大,内部水泥水化热高且又不容易散失,导致混凝土内部与外部温差变大,温度应力也相应变大,如不加以控制必然造成混凝土的开裂。因此通过测温工作了解到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并根据测温结果指导混凝土外部的保温、保湿等工作以减小混凝土内外温差,对保证混凝土的后期质量和控制混凝土的裂缝有重要的意义。
2.测温点的布置
2.1.真实反映混凝土块体的里外温差、降温速度及环境温度的布置原则。
2.2.混凝土浇筑块体的外表温度,应以混凝土外表以内50mm处的温度为准;混凝土浇筑块体底表面的温度以混凝土底表面上50mm处的温度为准;混凝土浇筑块体中间的温度以混凝土中间1600mm处的温度为准;沿浇筑高度,在底部、中部和表面布置。
2.3.所有测温孔均应编 ,进行混凝土内部不同深度和表面温度的测量。
2.4.根据上述布置原则,基础底板共布置10个点。编 分别为D1、D2、D3、D4—D10,每个监测位置沿板厚度方向分别布置3个测温点,由上至下的编 分别为D1-1、D1-2、D1-3,D2-1、D2-2、D2-3—D10-1、D10-2、D10-3。
3.测温管理制度
3.1.设置专职测温工及技术管理人员,测温工应将当日测温表项目填写完整并签名后,及时交给技术管理人员,一方面使管理层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各管理层应及时对有代表性的孔位(不得少于三孔)掌握测温记录值。以便准确推算温度变化趋势和检查测温记录的真实性,以及确认是否增加覆盖或采取其它措施。
3.2.混凝土浇筑初期每 2h 测温一次,12 小时后每 4h 测温一次,连续进行不得间断,直至撤除保温后混凝土内外及表面与大气温差连续 48小时不大于 25OC为止。随时掌握混凝土在浇筑过程和养护期的温差变化,指导调节保温层厚度,实现动态监控和动态调整。施工期重视和做好气象预 资料的收集、应用工作,指导混凝土生产作业,主动有效地制定实施对混凝土进行温控保护的计划。
3.3.测温终止条件:连续48小时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小于25℃,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之差小于20℃。
4. 测温仪器的选择及预留方法
4.1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测温选用电子测温仪。
4.2 电子测温仪由主机和测温线组成,测温线应按测温平面布置图进行预埋,预埋时测温管与钢筋绑扎牢固,以免位移或损坏。对于3200mm板厚测温线布置3根。在线的上段用胶带做上标记,便于区分深度。测温线用塑料带罩好,绑扎牢固,不准将测温端头受潮。测温线位置用保护木框作为标志,便于保温后查找。
4.3测温点上点距混凝土表面50mm,下点距底面50mm,中间点取纵向几何中心,由带测温感应片的测温导线将内部温度情况反映至仪器里详细布置见下图:
六、混凝土的养护
1.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期间必须严格控制其内外温差,确保不出现有害裂缝。混凝土内部与混凝土表面温差不大于25℃及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之差不大于20℃,温度陡降不超过10℃,混凝土降温速率小于2℃/d。
2.大体积混凝土养护要达到保湿的目的。保湿使混凝土在强度发展阶段,潮湿的条件可防止混凝土表面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使水泥水化顺利进行,提高混
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
3.本工程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养护,采用浇水并覆盖一层保温毯及塑料布的养护形式,达到保湿降温的养护目的。
4.在基础底板上铺放塑料布和保温毯后进行浇水养护,保证塑料布内外湿润。保温毯及塑料布应叠缝铺放,以减少水分的散发。
5.在养护过程中,如发现遮盖不好,表面泛白或出现干缩细小裂缝时,要立即仔细加以覆盖,加强养护工作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6.为了确保新浇筑的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防止在早期由于干缩而产生裂缝,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12h内加以覆盖。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
七、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处理措施
7.1裂缝形成原因
7.1.1 约束条件
结构在变形时,受到一定的抑制而阻碍变形,当早期温度上升产生的膨胀变形受到下部地基的约束而形成压应力,由于混凝土弹性模量小,应变和应力松弛度大,使混凝土与地基连接不牢固,因而压应力较小,当温度下降时,产生较大拉应力,若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混凝土就会出现垂直裂缝。
7.1.2 外界气温的变化
混凝土内部温度由浇筑温度、水泥水化热的绝热温度和混凝土的散热情况三者叠加。外界温度越高,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越高。外界温度下降,尤其是骤降,大大增加外层混凝土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梯度,产生温差应力,造成混凝土裂缝。
7.1.3 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混凝土的拌和水中,只有约20%的水分是水泥水化反应所必需的。其余80%被蒸发。水分的蒸发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从而产生裂缝。
7.2裂缝处理措施
7.2.1 灌浆嵌缝封堵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采用压力设备将环氧树脂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作用。
7.2.2 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性能时,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加固采用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积在构件黏贴钢板加固。
7.2.3 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新的混凝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