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 交软件的人:你的风险正在上升

交媒体对人的吸引力有多大?荷兰一项研究将它比为尼古丁。

发朋友圈后,不停查看点赞和评论;打开微博,刷新并浏览每一个热搜词条;推送消息一弹出,马上点开APP回复……

据某国际 交媒体管理平台最新 告,截至2021年1月,全球手机用户数量52.2亿,互联 用户数量46.6亿,而 交媒体用户数量达到42亿,占全球总人口的53%以上。

信息碎片化、手机依赖、偷走睡眠和户外活动时间…… 交媒体带来的伤害不只这些,还可能引发抑郁症。

《生命时 》结合研究采访专家,解读 交媒体为何让人抑郁,教你几招有效抽离。

受访专家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汤永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 肖震宇

常用 交媒体,或增大抑郁风险

近日,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西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合作的一项研究表明,常用 交媒体,可能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并且在儿童和青年群体里尤为明显。

该研究采用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进行抑郁症评估,首先对8045名成年人评测,再对其中没有抑郁症的5395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482人(8.9%)出现轻微抑郁症。

其中, 交媒体Snapchat(色拉布,照片分享应用)、Facebook(脸书,照片分享应用)和TikTok(海外版抖音,短视频平台)使用者的抑郁症状显著增加,分别增加53%42%39%

此外,TikTok和Snapchat的使用者中,35岁或以上人群更易产生抑郁症状;Facebook使用者的情况相反,35岁以下人群更易产生抑郁症状。

美国著名 交媒体Facebook的前高管肖恩·帕克曾表示, 交媒体的研发理念是“如何消耗用户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设计者利用人类渴望交流的心理弱点,创造出这些能让人时时感觉与他人联系的软件,并通过一些细节设计,引导、鼓励用户不断使用,最终养成稳定的使用习惯。

比如,当收到点赞时,人的大脑会分泌“快乐激素”多巴胺,进而刺激人们发布或浏览更多内容。这种“诱导技术”正是 交媒体成功的秘诀。

为什么你会对 交媒体上瘾?

最新《中国互联 络发展状况统计 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 民规模达10.11亿,人均每周上 时长为26.9个小时,互联 普及率达71.6%。

据 告发布时数据:有9.83亿人正在使用即时通讯,8.88亿人在看短视频、6.38亿人专注直播,4.69亿人点外卖,3.25亿人在使用在线教育。

交媒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主要源于两大因素:

心理成瘾机制

交媒体具有心理成瘾机制,每个人表现不一,或轻或重。成瘾受到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

比如有的人过度焦虑,回避现实,好奇心强, 会支持不足,喜欢虚拟刺激感等,这类人很容易成为 交媒体重度沉迷者。还有的商家和平台会根据大数据算法,投其所好,让人欲罢不能。

随机性回

使用 交媒体时,总是有许多不可预知的回 ,不知道下一条消息或通知会不会引起朋友圈的点赞,期待所谓的“被肯定”以及“相互点赞”。

这种随机性回 使得个体的反应持续更长的时间,成为一种不由自主的黏性使用和 络 交沉迷。

心理学家:3招教你有效抽离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发现,近20年来 交媒体上瘾现象不短涌现,它可能对人们的感情、行为、人际关系造成长期危害,比如扰乱自我认知、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难以理解复杂问题等。

心理学家指出,减少 交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要适时地从 络中抽离,和自己“约法三章”。

固定时间使用 交媒体

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刷微信、微博,不带手机进卧室,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眼前的人和事上。

多和朋友进行现实沟通

让电子设备和 交媒体休息一下,约上亲朋好友,面对面交流。但也不必过分排斥,在与远方亲友的沟通上, 交媒体还是维系感情的重要工具。

培养“走出去”的爱好

培养兴趣爱好,扩大 交圈,在丰富的 会活动中充实自己,多走出去,少宅在家。

需要提醒的是,应定期检查 交媒体的隐私设置,为所有账 设置安全、独立的密码,谨慎共享位置信息,警惕陌生人的好友请求,不点击陌生人发送的链接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1月1日
下一篇 2021年11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