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子基础内箍筋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软件也给出了公式,但是公式看不懂,今天的文章就给大家说说柱子基础内箍筋根数的算法。
一、柱子基础内箍筋根数软件是怎样计算的?
关于柱子在基础内箍筋根数计算,图集和规范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只是说间距不大于500,不少于2根,我们可以从平法图集16G101-3的66页查出,如图1所示。
图1
从图集提供的这些条件,我们是没法算出柱子在基础内的箍筋根数的,因为少一个条件,就是最底部的第一根箍筋起步是多少,图集上没有说。
那么软件是怎样计算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软件的算法。
我们随便拿一个工程,看看软件是怎样计算柱子基础内的箍筋根数的,如图2所示。
图2
你知道这3根箍筋,软件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吗?我们看下公式,操作步骤如图3所示。
图3
你能看懂软件这个计算公式吗?max(Ceil((760-100)/500)+1,2)。
我们试着解释下,如图4所示。
图4
这里的760是怎么来的,我解释不了,问了广联达的开发人员,开发人员说是基础厚度减去保护层,说明广联达软件把最底部第一根箍筋的起步当成保护层,那么图4就变成这样了,如图5所示。
图5
如果我们把基础的保护层变一下,看看这个760会不会变化。现在我们把基础的保护层变成70,如图6所示。
图6
再汇总一次,我们看看软件根数计算结果会不会变化,如图7所示。
图7
又一次验证,软件是按最底部第一根箍筋起步为保护层计算的。
软件是怎样设置的?
现在我们明白了软件是怎么计算出这个根数的,现在我问你,软件在什么地方设置,就可以计算出这个结果?如果我们想让结果变化,怎样设置?
原来软件是预置了这个结果,大家看一下图8就明白了。
图8
按照图8,我们完全可以设置基础内指定根数为2根,这时候无论基础厚度如何变化,软件都计算为2根,这一点我在这里就不测试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测试一下。
这是我经常使用的方法,遇到类似的问题,不知道软件是怎么计算的,又一时找不到相关人员询问,我就不断地测试,看软件是怎么计算的,测试多了,就弄清楚软件是怎么计算的了。这是我们驾驭软件的诀窍。
二、手工计算与软件有什么区别?
手工与软件的计算原理一样,就是在底部第一根箍筋起步上理解有所不同,手工我一般取值为150,这150也是推导出来的,推导过程如下:
第一根钢筋起步=基础保护层厚度+底部两层 片直径+主筋弯折直径+起步50≈150,具体推导过程如图9所示。
图9
这样基础根数的计算公式就变成:
根数=max[(800-150-100)/500(向上取整)+1,2]=3根。
这里虽然根数相同,但是意义却不同。我的观点,手工更符合实际情况。
三、理解不同,没有对错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手工算法虽然与软件算法不同,但是没有对错,都是因为大家对同一件事情的理解不同,软件的理解更符合大家的常识,计算起来也简单。因为国家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就会产生这些争议。不过,因为在基础内争个对错也没有意义,计算出来的根数都差不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