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玫瑾老师的讲座,我忽然有了本期话题的想法。
李玫瑾老师把人比喻成一台电脑,将人的性格、人格和心理状况比喻为人的系统软件,而各种技能的掌握自然就是安装了各种应用软件。而大盛认为,所有懂教育的父母,都是系统软件编程的专家。
李玫瑾老师多次在讲座中分享,所有的 会问题都可归结为人的问题,人的问题都可归结到早期教育,早期教育都可归结为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的教育。
为何父母教育能够影响如此广泛深远?这便可以类比为电脑的系统软件对于电脑运行的影响。
一台电脑的系统软件如何,不仅决定了这台电脑的运行速度,而且关乎此电脑的兼容性、运行时无故障程度等。
只有电脑的系统软件优秀、没有漏洞,才能保证后期安装使用各种应用软件时顺畅无阻。
而人这台电脑的系统软件需具备怎样的素质才可称之为优秀呢?这些素质包括抗挫折能力、适当的耐力和忍受力、适当的共情力(即对其他人或者动物反应和感受的感同身受的能力)、学习能力,等等。
现在的普遍状况是,很多家长关注的重心放在了关注孩子的某些具体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比如 钢琴啊、书法啊各种学习班,这就相当于给系统安装各种应用软件。安装应用软件固然重要,这关乎孩子以后在 会上是否有一技之长,但先不论这些应用软件效果如何,应用软件能否顺畅使用,或者这些应用软件能发挥出几成的功用,全需看系统软件如何。
系统软件是如何形成、完善的呢?
肯定不像很多乐天派父母所想的,如孩子长大了就自然懂道理了。如果那样,世上就没犯罪、没有各种反面的事件发生了。
对,孩子的任何素质和性格元素、人这台电脑系统软件的任何字符和指令,都是父母和孩子身边的长辈写就的,而写就这个系统软件的过程,也基本就在青春期之前。
在此简单举个如何编写此软件指令的例子。有些父母不想让孩子变得娇惯任性,而娇惯任性换个说法,便是当自己想要什么时习惯了被满足,一旦得不到满足就烦躁闹事。
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在生下来的时候是从思想到行动能力全部空白的一个生命,他们的任何想法的形成都是后天与环境接触后的自然结果。一开始孩子会因为饿而哭,那时的哭是他们仅有的表达方式。但当其到了对周围事物有概念之后,如果自己的意愿只要表达就得到满足,这会造成两种后果:一,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就是这个外界的运行规则,没有其他的诸如叫“拒绝满足”的规则,最多就是一开始得不到满足,在自己重复几遍“指令”之后便会得到相同的结果。这种规则的总结,一开始可能只是种猜测,但在一遍遍的验证且验证成功之后便会成为真理;二,便是在意愿一直得到满足,而没有被否定和拒绝的情况下,孩子的大脑里便不会分泌控制忍耐力、抗挫折力等的激素。在此请谅解大盛因为知识有限而不能具体说出这些激素的名称,但大脑虽然至今仍然未被人类彻底探索清楚,可其运行规则却已经被捋顺明白,即人的情绪和情绪的程度是靠大脑不同部位分泌各种激素来控制的,诸如兴奋、消沉等任何人所表现的情绪都是有相应的激素相对应的。这些激素,只要用不到,相应的分泌此激素的部位或器官就会退化。而在婴幼儿时期,这些器官凡是得不到使用便不会发展。以上两种情况一齐作用下,如果孩子迟迟不需要“忍耐”这种情绪或能力,产生分泌“忍耐”这种情绪激素的器官就得不到发展,而大脑的发育,目前的研究证明,只到七八岁左右。过了这个时间,孩子的性格里就不会有“忍耐”这个元素。如果因为客观原因,他必须临时忍耐,他便是极为痛苦的,压抑的。这种情况下,极端的事件就容易发生在此人身上。而当初锻炼孩子忍耐力,只需父母临时忍受一下孩子的苦恼,在方法得当(不仅要考虑锻炼孩子的忍耐力,还要注意维护好孩子其他的方面,如安全感等)的情况下,以后遇到需要忍耐力的时候,孩子便能心平气和地度过。
以此来看,骄纵孩子的父母,其实是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坑害了孩子本该具有的更广大的天赋。这基本是“自私”的解释。
在此,大盛便不对其他素质具体怎么培养做具体阐述谈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跟大盛私下交流。
盛说新语,与大盛一起关注孩子成长,交流探讨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