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定价上架受限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表示,不同于其他类型的App,贷款类App存在大量风险,涉及非法放贷、骗取用户敏感信息、诈骗等多方面。高仿类App主要是借助被仿造平台的品牌效应,从而快速地实现用户扩展,成本低、收益高,但大多是在施行违规操作。
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鹏则明确表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针对明知他人利用信息 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 接入、服务器托管、 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的行为独立入罪,涉嫌帮助 络信息犯罪活动罪。尤其是金融领域的高仿App,制作动机不纯,交易双方均不应该存在侥幸心理,买家如果利用App实施诈骗活动,卖家可能构成诈骗的共犯。
花式变身防不胜防
该研发人员进一步介绍指出,高仿App最主要的还是利用用户对于正版平台的信用,交易对象实际上就是一个“壳”。即便是被举 后无法使用了,但用户数据已经保存在后台,换一个“壳”便可重新使用。不过,该研发人员表示,当前由于监管环境趋严,不少第三方支付公司终止了与现金贷平台的合作,“操作高仿App成本低,但没有支付渠道会有点麻烦,坏账的风险也要自己承担”。
屡禁不止如何防范
另一名行业从业者则指出,高仿App开发行为较为隐蔽,平台方很难发现问题。即便是在发现假冒后,想要进一步打击背后犯罪分子,也并不容易。“有时候我们会联合警方悄悄摸底一锅端,但也不是每次都能抓到人。”
为了提高用户警惕,由中国消费者协会等部门成立的App专项治理工作组,曾多次发文提示用户防范“山寨/高仿App”。不少平台也加强了用户提示,1月28日,360数科旗下360借条反诈实验室统计发布2020年八大电信骗局,其中便提到了“伪造借款App”。
多重打击之下,高仿App为何屡禁不止?苏筱芮认为,原因一是高仿App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为牟利不惜铤而走险;二是顶层制度尚未完善,缺乏明确的部门分工内容与相关处置细则;三是一些被仿冒机构也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通常以“风险提示”为名发布通告,维权难;四是打击力度不够,通常是产生了不良结果后再去处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