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软件的移动端与桌面端:主角与配角

目前,在笔记软件中,移动端还处于一个补充的配角地位,大致位于输入→处理→输出这个过程的前端,并只在输入端承担一部分的角色,以捕捉信息为主,如果按照捕捉占一半算的话,这个角色只能拿六分之一的片酬。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位置也是比较尴尬,如果功能太单薄,避开桌面端,还有点不够用,并且与手机自带便签拉不开。如果全功能,还有点不好用,比如打开可能会变慢,与桌面端的操作习惯有较冲突等问题。

基本上,还是处于是否向桌面端走及走多远,和如何避开或补充桌面端问题上纠结,也就是焦点在如何做好一个配角,再细化一些就是,如何在输入端做好自己。

而仅仅在输入端承担一部分角色,其价值从整个过程来看,占比又不高,所以只能以输出观念,培养价值认同,养成习惯来体现价值为主,而不是强调功能。这样一来,好处是,我不承担整理的角色,把最困难复杂的事情推给桌面端,而从输入过程中的概率性的获得揽过来,以达到正反馈效果。

注:这里的“输入”是以进入软件信息加工过程的角度来看的,从人的角度,写出来,算输出,如果是自己的话,算生成)

为什么说是概率性的获得呢?

主要是因为,在输入过程中的获得,人的因素占比较大,知识量不同,概述或采摘能力也不同导致信息质量的差异,还有就是目的不同,有的人想要一个点子就够了。有的则需要一定范围的信息汇聚消化后来获得认知,这时候需要获得的话,就触及到了移动软件的薄弱点,所以就出现了有人感觉很好,有人感觉没用的情况。

另一个导致概率性的因素是,即使是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这个获得几乎难以复制,可以说完全凭“遇”。

再有,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让人感受到“我学到了”的感觉,那么这个“我学到了”到底意味着什么?这还是个问题,因为这有很高的主观性。

当出现有用/没用的混合、模糊状态时,人们需要做出归因选择,即在软件与我的功与过上做出选择,这时候就看个人信念,自我认识与软件品牌想象, 会口碑两者之间孰强孰弱了。

你若不动,连概率都没有

既然手机端笔记软件的效果如此模糊,难以衡量,那它的价值在哪里呢?是否是没价值呢?

我认为其主要价值在处理态度问题以及习惯问题上,通过输出观念来改变态度,创造了一个动机,让人行动了起来,形成习惯,也就是说,虽然获得是概率的,但你若不动,连概率都没有,所以主要价值在于说服而不是功能,我认为从对用户的帮助上看,这个价值高于功能,至于价格,在功能几乎可以忽略的情况下,完全是你情我愿的事了。

因此,观念所到之处就有市场,观念不到之处,就不清楚了。

其获利点也是靠小众最容易被打动的东西——价值认同,也就是身份,因为小众之所以小众就是如此,如果小众不吃这套,那真是太奇怪了。

脚踩两头

那么,是否是说,移动端笔记软件只能靠观念输出触发动机,以及价值认同和不确定性的正反馈,作为配角蹲守在信息加工过程的前端呢?

我觉得可以再进一步,或者说来个大跨步,把一只脚伸向输入→处理→输出过程的输出端,来个脚踩两头。

我认为手机端有两个功能优先级最高。

  1. 快:打开慢真难受,想法容易流失,因为这种临时跳出来的东西,还没有进入记忆,需要凭借复述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如果这个想法有点复杂或者新奇、增加复述困难,就更加的难以保持了,所以,在捕捉想法上,快很重要,所以如果软件增加功能要是影响开启速度的话,还是需要仔细衡量的。
  2. 提醒:我认为手机端笔记应该有更好的提醒,因为手机端的优势是随身,这一点可以利用起来,比如周期提醒,特定时间提醒,也可以是更复杂的周期化提醒,这对于记忆,习惯养成都很有用。

因此,我的观点是,手机端笔记软件可以用更好的提醒占据信息加工过程的输出端,以此来提升自己在笔记软件中的角色,甚至在某种角度上,压桌面端一头,成为主角。

如何用提醒来占据输出端呢?

那就得说说这里指的输出是什么,输出在很多情况下被认为是写出一篇文章,总结,用来验证,或者是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也就是类似费曼学习法,以此来表明上文提到的“我学到了”,那么这种输出是否能明确“我学到了”这个概念呢?显然是不能明确的。

对“输出”的衡量

当放大视角去衡量这个输出时,就会发现每个人的输出质量,或者是一个人每次的输出质量是不同的,这里指的是输出验证学习的质量,不是文章吸引人的程度或者其他。

如果对照布鲁姆学习效果分类,你就会发现输出质量上的差异。

近些年,人们对布鲁姆分类有一些争议和改进,但也就是个排序问题,基本上还是这几样,我认为图中的描述过于简单,还需要更详细的说明,但这不是本篇的主题,这张图用于说明输出质量的差异还是足够的

有的输出,仅仅是识记程度,也就是纯复述了一遍,而有的可能会在描述级别,也就是自己的话,达到更上一级的程度,占比是不多的,这样看来,这张图用三角形特别的合适。

所以仅仅是以输出来证明“我学到了”,还是有不少问题的。

用“行”来明确”我学到了

因此,在这里,本篇文章的语境之下,将输出定义为人的刺激→反应中的反应,有反应了,行为了,就是输出了,从观察行为改变来判断是否真的是“我学到了”。

如果“学”了一些内容,没有发生任何可观察的改变,那么,那算什么?

这种行为改变确定学习效果,根据知识的类别,还可简单分为两种情况。

  1. 如果学到的只是一个理论,并且这个理论与行为没什么关系,怎么弄?好办,自测,原来肯定不能回答关于这个理论的相关问题,而学到之后则能够回答这个理论相关问题了,就是行为改变了。
  2. 行动步骤类,即学习了一个方法步骤之后,人的行为结构改变,这里包括行为习惯,处理特定事务的思维、行为模式的改变,也就是,对知识的践行。

我觉得建立手机端的提醒系统很适合第二种情况,也就是提醒,帮助人们在思维,态度,行为习惯上做出可见的改进。

比如:

  • 从斯多葛学派学到了不要跟不可控制的东西事物较劲,当收集到这条知识时,马上就可以让它进入到提醒系统,思考自己什么时候最容易的遇到这种情况,并建立相应的,计划性的提醒。
  • 在日记中发现自己上下班坐车的时候思考能力最强,那么就可以把笔记中的较难的问题发到那个时间段来思考,让反思可以见效。
  • 等等等等
  • 与其他软件的区别

    我认为相比于任务清单类别,它与笔记中的知识连接得更强,可以立即建立行动计划,与习惯追踪类软件也是如此。

    当前的很多笔记有日历提醒系统,可以用来做这件事,但可能还是存在打开速度问题以及提醒系统比较简单的问题。

    如果手机端软件可以获得更多的权限,那么有可能更了解用户,就可以建立更加理想的,个性化的提醒系统。

    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深挖的功能。

    主角

    因此,我觉得手机端笔记软件可以在信息加工过程输出端上踩上一脚,成为一个重输入与输出,轻整理的哑铃型系统,将自己的在笔记系统中的戏份加大,提高自己的地位。并且不再需要靠模糊的获得来证明自己的效果,也不再需要说什么无需认知努力就能怎样怎样的鬼话。

    卢曼说“当被卡住了一会儿,我就离开它去做别的事情“,可不是无需认知努力,如果不需要认知努力,干嘛还会被卡住?无需认知努力,能从文献中写出简短的句子?能从众多卡片中找到联系?

    当被卡住就可以离开,是卡片笔记暗含的认知策略,卡住表明,可能缺少一部分知识信息,可能是大脑思路错误,集中思维已经无效了,需要休息与调节,当遇到即使是兴趣驱动,精力旺盛,也没用,解决问题的条件不够。卡片笔记的特征是允许这种思维中断,并且将信息加工的步骤的消耗缩小到精力能量条范围之内。

    如果手机端建立起有效的提醒系统,就可能给与用户实打实的有用,实打实的“我学到了”,这时候,也可以去强调自己的功能了。

    当面对特定的用户时,比如希望践行自己在日记中的反思,践行现成的某些知识,方法,那么它完全可以说——你们都退下,我才是主角。

    如果给它起个名字的话,我觉得可以叫“践行”或“知行”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2月21日
    下一篇 2022年2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