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港股科技不抓瞎,哪个指数更靠谱?

在香港常年温热的气候中,港股市场却已经接连渡过了好几个“寒冬”。

自2021年以来,全球疫情反复造成的经济增速回落、对互联 的“反垄断”整顿、美联储持续加息流动性收缩……每件事都像是压死“港股”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是港股的科技板块。

不过自今年二季度以来,对于港股的投资价值,市场的分歧似乎也越来越小。

Wind数据显示,南下资金持续不断加码流入。4月份南下资金净买入超105亿港币,5月份净买入超460亿港币,6月以来净流入超过530亿港元,延续了5月的强势表现,也是今年以来流入最多的一个月。

与此同时,港股科技类ETF也再次受到投资者关注,规模和成交量稳步提升。

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科技ETF为例,仅仅两个月,该ETF的份额已极速拉升,攻破了20亿大关。

『港股市场,新兴科技标的集散地』

南下资金提速的背后,是对港股市场年度回 胜率的持续看好。而买入结构中,科技与可选消费最多,分享“新经济”红利和挖掘低估值资产,是资金南下的主要驱动力。

像众多互联 科技、生物科技、消费服务等领域的优质核心标的,不少都是在港股市场上市。

尤其在2018年之后,多家中概股回归,且港交所容许同股不同权、创新产业第二上市、未有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港股的科技股阵容愈加豪华起来。

此外,今年以来,一直被“反垄断”压制着的港股互联 ,在政策上也陆续开启了“暖风潮”。

随着港交所不断推进上市制度改革,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优质科技股,将香港市场作为第二市场进行上市。而在这个过程中,海外资本或亦将跟随这波迁移浪潮,加重对港股市场的配置,届时港股的流动性溢价也将会更好。

『新兴科技代表: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

对于港股科技的投资,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恒生科技指数,毕竟它对标的是“东方的纳斯达克指数”。但我发现一个更能全方位代表中国新兴科技行业的指数,它就是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

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简称HKC科技指数),是从港股通范围内选取50只市值较大、研发投入较高,且营收增速较好的科技龙头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反映港股通内科技龙头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为什么我说这个指数,能更全方位地代表中国的新兴科技行业?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行业分布以新兴科技为主

从Wind四级行业分布上来看,恒生科技指数以互联 为主,互联 零售和互联 软件服务的总占比达44.1%

HKC科技指数在行业分布上,排在前面的是汽车制造、生物科技、互联 软件与服务,相比恒生科技指数,行业分布更加均匀。

此外,HKC科技指数还有一个优势,不同于QDII基金受外汇额度限制,可能存限购情况,HKC科技指数的成分股全是港股通标的,资金买入也更便利。

二、成份股质量高、各类科技龙头一 打尽

成份股方面,恒生科技指数前十大成分股里,包含了七大互联 科技类龙头,包括阿里、小米、京东、快手、美团、腾讯和 易

而HKC科技指数,不仅覆盖了国内互联 巨头,也包含了其他新兴科技领域颇具成长性的优秀企业。例如药品及生物科技龙头药明生物、百济神州;智能汽车领域的比亚迪、理想、小鹏等等。

其实,港股除了有稀缺的互联 龙头,还有通信、医疗器械、生物科技、电子、半导体和新能源等“新经济”龙头公司,而这些稀缺龙头标的,HKC科技指数均有所覆盖。

三、走势优势明显

Wind数据显示,自基日(2014年12月31日)以来截至2022年6月30日,HKC科技指数累计涨幅201.01%,年化收益15.33%,两项数据均大幅度跑赢了同类指数。

从上图也可以看到,随着互联 电商的利润拐点的到来,以及生物医药科技和智能汽车的强势崛起,HKC科技指数在2019年和2020年两个年度,表现更是出众。

四、估值更合理

截至6月30日,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为44.10倍,位于近两年历史分位点75%;HKC科技指数的市盈率38.85倍,位于近两年历史分位点34.62%,对于高成长高盈利高景气度的板块来说,HKC科技指数的估值明显偏低。

虽然投资港股科技类指数不少,但综合看下来,HKC科技指数优势明显。

『投资港股科技,优选港股科技50ETF』

面对港股科技这块蛋糕,在不少基金公司都摩拳擦掌,其中包括了“股票投资领先的多资产管理专家”–景顺长城基金。

从近期的反弹来看,HKC科技指数表现亦比以恒生科技指数的反弹力度要大。

投资者如果看好中国新兴科技行业的未来,尤其是看好汽车制造、生物科技、互联 、半导体等行业,在科技创新背景下的发展前景,港股科技50ETF(代码:513980)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6月7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