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气候变化使得全球遭遇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也给人类 会带来非系统性风险和巨大不确定性。2020年9月,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度。
“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和抓手。”8月3日,在2022新京 贝壳财经夏季峰会“先立后破 双碳助力美丽中国”主题论坛上,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巢清尘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我国在节能降耗、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加碳汇等方面已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经济 会发展沿着高碳发展模式前进的格局并未根本扭转。全球疫情加快绿色转型,我国主动将控制碳排放作为经济 会发展的约束条件,对于推动我国发展方式与消费模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从粗放到集约、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长远看,加速低碳转型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增速,还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并加速能源互联 、电动汽车等新技术发展和大规模利用,也有助于生物、信息等产业更快发展。巢清尘提到,数字化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助推器,未来需要凝聚各行业智慧,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技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优化生产与消费模式。
极端天气频发,双碳目标是实现生态文明重要抓手
北半球多国气温破纪录,英国一度发布高温红色警 ,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今年夏季席卷全球的高温热浪,让普通老百姓强烈感受到了极端天气的影响。
巢清尘表示,其实本世纪以来,北半球已经有8个夏天都出现了极端的高温热浪事件,其中我国在2003年、2013年和2017年出现过大范围持续的强高温天气过程。今年我国的高温天气过程开始时间比上述3年出现时间更早。截至7月29日,高温覆盖面积、影响人口和气温极值等方面已经超过了2003年和2013年,仅次于2017年。
持续性高温导致多省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多地出现热射病患者,部分地区旱情持续发展,对农作物发育带来不利影响。各种观测和研究表明,最近50年是过去2000年以来最暖的50年,1900年以来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至少为过去3000年来最快,北极夏季海冰面积至少是过去1000年来最少的,1950年以来的冰川退缩至少过去2000年以来从未出现。
“这些都是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由此,国际 会不断凝聚共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巢清尘说道。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二战后,世界各国关于发展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演进、提升的过程,主流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经历了经济增长、经济 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转变,经济发展的内涵从单纯的经济层面逐步渗透到非经济层面,经济发展质量由注重单一的数量增长过渡到经济与 会、环境和人之间的协调发展。
巢清尘表示,尽管“新发展模式”下的核心内容依然是经济增长,但增加了生态承载的限制条件,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包括高效率与可持续、平衡与协调、包容发展等,并且更强调后者。
我国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同时由于受到气候、地形和历史原因等影响,我国资源的地理分布极度不均,资源需求和人口分布与资源分布不一致,使得资源供求不平衡,甚至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中国(经济)“转方式”是遵循推动发展的动力机制,消除障碍,使各种促进增长的因素综合运用,释放效率,并且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限的改革与创新过程。
“这个过程将以绿色、低碳的服务业和工业为主要产业主导,以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为主要空间载体,以市场化为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基础,以法治、服务、高效的政府为治理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技术保障,以文化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并引领公民 会参与,最关键的是以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为限统筹兼顾,实现生态文明。”巢清尘进一步称,我国提出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正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和抓手。
低碳转型催生经济新增长点,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支撑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源需求引发了化石能源不可再生的制约,粗放的发展方式和高碳的能源结构导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巨大。
“可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发展和低碳的联系。”巢清尘强调。但另一方面也应认识到,虽然我国在节能降耗、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加碳汇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经济 会发展沿着高碳发展模式前进的格局并未根本扭转。我国已经建成和正在加速建设的能源系统和各种基础设施系统,有被现有高碳技术和消费模式锁定的极大风险。
她表示,全球疫情加快绿色转型,我国主动将控制碳排放作为经济 会发展的约束条件,对于推动我国发展方式与消费模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从粗放到集约、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融入全球低碳发展浪潮、逐步推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逐步脱钩,建设现代化强国和美丽中国的必要途径。
从长远看,加速低碳转型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增速,还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加速低碳转型可以促进储能、能源互联 、电动汽车、新能源组件制造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利用,也有助于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更快发展。根据经济模型测算,在加速低碳转型情景下,到2035年和2050年,我国GDP总量将比常规情景提升约0.3%和0.7%,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动能。
数字化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助推器
当前数字化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改变了经济、 会和文化形态。双碳目标要求重塑现有的治理模式、商业行为和生活方式。“这对于中国来说将是重要契机,中国将为探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兴经济体树立榜样力量。”巢清尘表示。
根据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研究,到2030年,数字化将帮助减少20%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有研究表明,工业4.0技术的应用可帮助中国大幅减少碳排放。即到2030年,数字技术带来的减排量预计将达到每年1.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例如实时数据可帮助掌握资源消耗情况,应用于生产过程的优化软件可帮助节约能源,区块链技术与工业4.0创新相融合,可以促进新的商业模式。
研究还表明,应用于交通领域的数字创新将为中国避免1亿-2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出行即服务可以通过促进共享出行和绿色交通解决方案的使用,帮助减少拥堵和排放。数字化有助于提高能效,提供更平价的能源,并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产生和使用,这主要归功于智能电 、传感器、需求响应系统、预测分析等技术。这些都将助力做出更积极有效的绿色低碳改变。
巢清尘引举了一系列我国政府已经实施的升级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的举措,例如加强高速传输、跨境电缆基础设施、4G/5G无线 络等,在“十四五”规划中也进一步强调了创造更高质量的数字、一体化经济的重要性,同时将可持续发展纳入生态文明思想中。因此,以数字化助推传统领域的低碳技术创新具有极大的潜力,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带动作用。
围绕峰会主题“数字经济看中国”,巢清尘表示,该主题选题前瞻,意义深远,未来需要凝聚各行业智慧,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技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优化生产与消费模式。推动制造智能化、城市与基础设施数字化,支持发展可持续交通、气候智慧型农业。优化数字化部门的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促进数字经济低碳高质量增长。
“我工作的气象行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 会公益事业,气象与各行各业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精准的天气气候预 预测既可以极大减轻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可以有效保障经济建设,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巢清尘说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